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3-04-24 10:41:04
原標題:賡續儒風詩意,承韻運河風華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原標題:賡續儒風詩意,承韻運河風華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編者按】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經緯海陸、縱貫南北,恰如華夏文明奔流不息、歷久彌新。隨著國家重構京杭大運河“全流域”航道重大布局的展開,蘇醒的大河被賦予新的使命、寄予新的希望。人民網山東頻道推出“沿著大運河看山東”系列報道,講述運河山東故事,賡續運河時代精神。
大河澹澹,其韻悠悠。作為“活著的、流動著的人類遺產”,大運河是文脈、記憶、鄉愁,更是今天的人們創新創造的基因庫、素材庫。
在大運河山東段行走,仿佛打開一部厚重的史詩。那些“帆檣如林、商賈輻輳”的繁華,滋養了兩岸煙火,穿越了千年滄桑。從舟楫便利到文旅興盛,從發展經濟到文化復興,沿線的文化遺產正在串珠成鏈,隨著山東大運河文化廊道建設的縱深發展,一幅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注入新活力。
戴河壩文化遺產。人民網 顧玉雪攝
活化傳承,擦亮運河文化新名片
魯西南東平境內的大汶河上,坐落著古代水利樞紐工程的一座豐碑,這就是被稱為“運河之心”的戴村壩。
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山東段有有8段河道、15處遺跡點入選。就文物古跡而言,戴村壩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個符號。
“明永樂九年,治水官員宋禮和民間水利專家白英在汶、清兩水分界處筑堤蓄水,遏汶水使西,盡出南旺,保障了明清京杭大運河的500余年的暢通。”東平縣博物館副館長楊浩介紹,戴村壩又被稱為北方的都江堰。
“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形容的正是戴村壩水利樞紐工程引汶濟運的作用。每到豐水季節,汪洋恣肆的河水自壩上飛流直下,形成巨大的瀑布,波濤轟鳴盛震數里,是為著名的“戴壩虎嘯”。
如今,戴村壩仍在發揮著緩洪攔沙、控制河勢、灌溉農田的作用,因其文化的印記,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國家水利風景區”,是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符號。
“戴村壩周邊建有觀壩亭、聽壩平臺等多個配套景觀設施;根據自然地形建設生態濕地公園與現代水利工程的引水工程展示館;依托水工文化遺跡遺物,通過遺物、模型覽廳、3D影院等,向游客集中展示其歷史價值、水利功能,體現古今對話、人文和諧的理念。”戴村壩講解員馬海燕說。
大運河,并不是一段輕歌曼舞般的浮華歷史。
作為歷史上通行條件最困難、維修保護工程技術最復雜、最巧妙的著名河段,大運河山東段代表了中國大運河的技術成就。
在“戴壩虎嘯”的恢弘旁,想象當年滿載著糧食、絲綢和瓷器的漕船往返于南北千里波濤中的景象,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府、濟寧、臺兒莊,都曾是歷史上交通轉輸和貿易的重鎮,積淀了深厚的運河文化,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在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方面,山東有著深厚基礎。“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23年,山東作出建設文化體驗廊道、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
這是山東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引領下,挖掘、用活本土特色資源,探索、實踐提出的一份“山東方案”,將成為齊魯大地文化展示體驗的新窗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利于打造全域“兩創”新標桿和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運河記憶”點亮夜經濟。人民網 顧玉雪攝。
文旅融合,點亮城市“夜”經濟
恢弘大氣的宋代城墻下,戰鼓雷鳴,人喊馬嘶。水滸故事“三打祝家莊”的名場面穿越到了運河之畔,利用現代科技特效,以沉浸式實景馬戰的形式吸引了八方游客。
這是泰安東平“大宋不夜城”內的精彩一幕。
誕生于運河之畔的《水滸傳》,最初便是在茶樓和漕運碼頭相傳。如今,整個“大宋不夜城”恍若一部美輪美奐的沉浸式實景演出,流光溢彩的燈火、翩若驚鴻的仕女、琳瑯滿目的美食,重現宋朝市井生活的繁華一夢。
文旅項目“一子落”、帶動內需消費“全盤活”。
近幾年,夜游經濟因其蘊藏的消費潛力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強大動能。東平縣認識到這一機遇后,開始圍繞“山東夜間旅游新地標、夜游經濟新引擎、好品山東展銷地、非遺體驗地”這一定位,探索夜經濟發展之路。
據了解,“大宋不夜城”是東平湖文旅集團和西安錦上添花文旅集團聯手打造的精品文旅項目,總投資1.2億元。項目改變原來水滸影視城門票經濟依賴過重的模式,推動景區提檔升級,著力豐富夜游、夜宴、夜購等經濟形態,為文旅經濟復蘇厚植優勢、贏得先機。
自今年1月7日開園至2月13日,“大宋不夜城”短短一個月內便接待游客114.66萬人、營業收入2025.93萬元。
春意盎然的時節,位于濟寧市古運河沿岸的夜經濟項目“運河記憶”成為展現“濟寧運河之都”的文化會客廳。
700多年前,古老的京杭大運河自山東濟寧穿城而過,孕育了這座古城繁榮的商業文明,也讓“官舸商舶鱗集,麻擁于濟城之下”的興旺景象定格為一座城的運河記憶。
淵源流長的運河文化是濟寧的城市之魂,是濟寧最耀眼的城市名片。據介紹,“運河記憶”,總面積約1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3.2公頃,周邊文化資源豐富,涵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樓、天井閘以及老運河原生古跡、古街、古樹等空間節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運河文化的內核就在于其開放性、商業性和融匯性。在山東這個傳統儒家文化腹地,大運河的出現,使商業文明更深入地扎下根來。
“大運河是一條不斷新生的河流。”當一座座儒風詩意的古城再次驚艷亮相,大運河的故事也在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河道變遷和文化傳播的方式改變而豐富;大運河邊的村鎮和城市的建造、繁榮、衰落和更新無不與大運河的命運息息相關。
運河上的山東“手造”。人民網 顧玉雪攝
手造出圈,激發“兩創”新活力
如果來到臨清,沿運河徜徉一番,就會發現岸邊曠野里不時有一堆堆紅燒土和殘破大磚。歷史上的臨清,磚窯林立,舟車輻揍,南北貨物咸集,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在第七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上,一塊明萬歷年間的臨清貢磚靜靜立在展廳一角。穿越400多年的滄桑歲月,它仍然堅硬茁實,“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不堿不蝕”,仔細看磚的側面,燒造紀年,窯戶、作頭、工匠名諱的戳印至今清晰明辨、觸摸可感。
“臨清的磚,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運六百年,紫禁城上有臨清。”53歲的臨清貢磚技藝傳承人趙慶安隨口吟道。
史家有一說:“北京城是漂來的”,意指明清兩代所營建的北京城,其衣食住行所需物品都通過京杭大運河由富庶的南方運到北京,而其中最著名的是臨清貢磚。
臨清之所以被選作貢磚燒制基地,與大運河的文化滋養息息相關。
“臨清地區特有的‘蓮花土’,土質粘沙適宜,再歷經澄泥、養泥、制胚、晾胚、驗胚、燒窯等數道工藝的精雕細琢,形成出類拔萃的臨清磚。”趙慶安祖輩幾代都是臨清魏家灣窯廠的匠人。魏家灣作為著名的運河碼頭,明初即開始燒造貢磚,史稱“上窯”。
時隔百年,臨清貢磚重新走出一條傳統工藝的振興之路,再次進入故宮。2022年6月成功入選“山東手造· 優選100”,以另一種方式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
運河孕育了古代中國的“黃金文化帶”。如今,通過挖掘資源,這條文化帶上的多類產品,成為新網紅。
德州是現代黑陶的中興之地,全市20余家黑陶企業、600多種產品,占據全國市場份額五分之三以上。其中,梁子黑陶也被評為100個“好客山東網紅好物”之一。
借助大運河(德州段)國家文化公園和核心地帶優勢,德州集聚全市手造文化品牌,建成德州手造一條街,現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在臺兒莊,現有的柳琴戲、運河大鼓、洛房泥塑、皮影戲等國家級及省級非遺項目都進行了系統挖掘、還原。運河雅集、非遺串燒熱熱鬧鬧。
今年7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發布,明確建設五大特色片區,優化形成“一條文化主軸、四類功能區、五大特色片區”的總體功能布局。
風物流轉,人員徙遷,滔滔大河北上和南下間,山東運河文化帶成為相融相合的重要一環,源源不斷激發著文化“兩創”新活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