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3-05-16 10:12:05
原標題:增強農業強國建設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增強農業強國建設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當前,我國正加快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必須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增強農業強國建設動力。
科學研判動力之源
縱觀世界農業發展歷史,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每一次重大變革都離不開科技進步、制度創新、政策支持等關鍵因素的重要作用。我們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牢牢抓住這些關鍵因素,科學研判動力之源。
科技進步是驅動農業發展的永恒動力。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回顧歷史,鐵器牛耕、水利灌溉、稻麥復種制等創新性農業生產技術在我國農事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以精耕細作為主要特點的傳統農業逐步走向成熟,推動我國古代農業經濟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近代以來,在科技革命推動下,西方發達國家憑借機械、生物、化學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大幅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率先步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我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然要向科技創新要動力、要活力。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必須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補短板、強弱項、增優勢,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制度創新是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路徑。建設農業強國,關鍵靠改革。回顧我們黨的百年歷程,推動農村改革,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是一條主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推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為探索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化農產品市場化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村稅費改革等,重塑我國農業微觀經濟基礎,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入新時代,黨中央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框架,推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我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迫切需要改革增動力、添活力,要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持續加強制度創新,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政策支持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參與市場競爭,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保護。對農業給予支持保護,是世界各國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通行做法。進入新世紀,我國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逐步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全面取消農業稅。進入新時代,我國加強政策支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逐步實現從農業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延伸、從生產體系到經營體系以及產業體系全面拓展,政策工具逐步實現由單一的財政投入向財政投入、價格支持、金融保險支持等優化組合轉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繼續發揮好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升農業支持保護效能,進一步健全政策體系。
準確把握動力特征
發展動力是一個緊密聯系、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復雜動力系統,農業發展取決于諸多因素,各種驅動力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這種動力系統具有多元復合、動態演進、特色差異等鮮明特征。
多元復合性。一個國家農業發展成就是各種驅動力共同作用、協同配合的結果,農業發展動力具有多元復合性特征。推動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夠提升投入農業的生產要素質量,深化農業專業化分工,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績效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制度創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科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牽引相應的制度創新。可以說,農業發展也體現為持續科技創新和階段性制度創新的動態過程。我們把深化改革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法寶,農業農村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長遠的制度成果,更好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正是在多元動力驅動下,我國農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加快轉型升級、質量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動態演進性。農業發展的各種動力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在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動力的作用強度、作用方向各不相同。就一個階段而言,有的動力處于支配地位、對農業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成為主導動力,有的動力處于從屬地位,成為次要動力。隨著農業發展階段變化,主導動力與次要動力也可能發生轉化,因此農業發展動力具有動態演進性特征。我國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緊盯經濟發展階段、科技發展前沿,把培育發展新動能作為打造農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作為重要驅動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業發展動能不斷升級。
特色差異性。國際經驗表明,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立足本國國情農情,推進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持續增強農業創新驅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由于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基礎不同,各國推進農業發展的路徑也不同。美國是綜合型農業強國,日本是農業高保護國家,荷蘭、以色列的農業技術世界領先,加拿大、澳大利亞將其良好的農業資源稟賦轉化為農業國際競爭優勢。我們要建設的農業強國、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既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根據我國人多地少、小規模經營的現實基礎和“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結合全球現代農業發展新趨勢,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村改革的重點領域,系統塑造農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同時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激活各類資源要素。
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農業科技水平體現著農業強國的“硬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穩步提升,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在科技創新上切實發力。一是要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繼續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創新突破;二是要著力提升整體效能,加強頂層設計,整合科研力量,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支持農業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三是要持續提高農業科技投入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周期相對較長,要舍得下力氣、增投入,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尤其是要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
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最后一公里”,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偏低的實際情況,應不斷創新轉化機制。既要暢通轉化應用渠道,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系統多級聯動工作機制,在財政支持、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等方面形成縱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支撐鏈條,又要提升科技供給精準度,把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重大需求、解決關鍵問題作為農業科技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農業科技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同時,要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載體,重點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科技龍頭企業,讓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覆蓋農業全產業鏈。還要鼓勵發展各類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健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走向田間地頭。
推進農業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一是各地第二輪土地承包正陸續到期,要扎實做好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各項工作;二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不斷探索完善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內容及其分置的實現形式;三是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四是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
持續強化制度集成創新。建設農業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面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更加注重各項制度的相互協同、動態優化。對此,要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要強化頂層設計,優化制度供給,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高農業支持政策效能,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起更完備、更穩定、更高效的政策體系;要優化制度實施流程,以責任清單化、項目化、節點化推動部門有效協同,促進多方面多領域多層次政策制度和體制機制的集成,實現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的系統性、集成性改革創新;要提升制度實施效能,使各項制度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增強制度供給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建設農業強國的強大合力。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