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2-23 15:00:02
原標題:打通工藝美術的“藝術生活化”之路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打通工藝美術的“藝術生活化”之路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李亦奕
當下,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機器生產、新材料、人工智能設計在各個環節上都對工藝美術發展形成新的沖擊,中國工藝美術的轉型發展、迭代升級已然迫在眉睫。如何在更深維度上認識工藝美術與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關系,抓住發展機遇,積極運用新技術與新成果,加快形成專業領域自身新質生產力,提升學科專業社會影響力,真正推動工藝美術的高質量發展與深度轉型,為美好生活賦能,已成為學界、業界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和方向。
“材美工巧”的時代新解
工藝美術脫胎于日常器物的制作,不僅其審美出于“材美工巧”這樣的準則,其思想性的表達路徑也有別于其他門類,需要通過材料和工藝的選擇來實現。而在新的時代語境中,“材美工巧”也被賦予新的理解。傳統的材,都是天然材料,在當代則必然要思考人工材料的應用,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材就有了更為豐富的可能性。同樣,工之巧,也不必局限于手工之巧,現代設備的輔助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也可以提高制作精度,創造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從近期舉辦的“中匠杯”創新設計作品大賽和“經典工美”作品大賽,以及“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教育大會”暨“第二屆全國高校工藝美術專業優秀畢業作品展”等全國性的工藝美術評比及展示活動中,可以看到不少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和跨界融合的成功案例,這些作品生動地詮釋了傳統工藝的發展性傳承,推動了工藝美術邊界的拓展與風格的革新。
比如,榮獲“中匠杯”文創組金獎的黃志賢的木雕作品《彩虹木雕酷狗》,靈感來源于“酷狗兄弟”系列數字藝術IP,藝術家將傳統木雕技藝與當代潮流相融合,采用多層壓板式雕刻,在木頭的溫暖質感中加入彩虹色調,創造出具有獨特視覺風格和實用性的作品。
梁曉明的漆藝作品《三晉攬勝》在構圖上采用俯視形式,大線貫穿,把各個景物有機和諧地聯系起來,突破了傳統的構圖形式。在工藝上采用層層疊堆,延續了平遙推光漆器的重要技法,展現了三晉大地天工造化的雄奇壯美。
畢紅的織繡作品《碧泓雲想如意中國——花滿乾坤系列》,采用傳統紋樣中的如意大云頭和創新小云頭相結合,繡出精致細膩的如意寶相花,搭配古法工藝的縫制針法,以及創新的盤金繡,呈現當代四季花卉,制作出全滾針繡的馬面裙。在上衣下裳的傳統制式中,融入大量的時尚元素與新時代審美的配色方案,將京繡中國衣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表現得淋漓盡致。
來自南京藝術學院呂珂創作的《觀淼》將傳統馬家窯文化融入產品設計,結合現代設計手法挖掘彩陶紋樣的演變規律,并賦予其擴香功能,使傳統文化以大眾產品為載體服務大眾,讓馬家窯文化走進現代生活。四川美術學院李純的作品《徑》則是將現代生活中的數據線融入創作,利用其功能呼應創作主題,給予纖維藝術以更大的創作空間。
年輕一代創作者將創新與傳承融為一體,創作出集傳統意蘊與現代美感于一身的創新產品。顯然,建立在更廣闊的時代坐標之上的“材美工巧”,可以使工藝之美得到進一步拓展,煥發勃勃生機。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黨委書記、理事長才大穎所言:“傳統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創新,是因為有了創新,形成了一個新的審美標準并被繼承才逐漸成為傳統,我們所追求的經典,都是當時最偉大的創新?!?/p>
手工藝的文化哲學之思
近年來,“手工藝熱”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文化現象。眾多網絡電商平臺使手工藝成為浸潤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資源,各大電商紛紛開設特色手工藝產品專區,邀請手藝人開展直播活動,線上展示手工技藝,推出爆款手工產品。手工藝人也加入“日常生活美學化”的大潮中,他們制作微視頻記錄自己日常勞作,大到公共裝置藝術、室內壁畫,小至服裝服飾、茶具、文具、香具、香包等,不論是物品,還是手工藝數字化影像,都具有藝術美的感性形式。
更令人欣喜的是,手工藝的傳承發展從城市回歸傳統鄉村,諸多鄉村手工藝經過設計創新,進一步融入游戲動漫、高新科技和新的生活場景,不僅創造了獨特文化體驗,還跨界帶動文化旅游和文博熱潮,“圈粉”年輕一代,助力形成“手藝經濟”。如浙江的個別村落用竹藝打造出沉浸式公共軟雕塑空間,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貴州、云南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刺繡、蠟染、織錦等手工藝也開發出茶席組件、背包手袋、玩偶、領帶、時裝、床上用品、插畫、裝飾畫等一系列具有時尚生活美學特征的產品,受到社會熱捧。
近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老手藝·新設計”主題展覽展示了“山東手造”助力鄉村振興的產業成果,詮釋“山東手造”的內涵與特色。通過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和市場化運作,山東的手工藝項目逐漸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淄博的陶瓷琉璃、青島的貝雕、煙臺的絨繡,這些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傳統工藝品,通過創意設計,成功融入現代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效應。
曾經飽受工業化浪潮沖擊的鄉村手工藝,如今既憑借其包含的鄉愁記憶、凝聚的節日氣息以及來自地方的鄉土特色等,增添了生活的溫度;又成為促進鄉村文化與經濟共生的新動能,為地方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看來,這股熱潮的本質,是中華美學精神、本土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圖景的回歸與重塑?!爱斚拢嗣袢罕妼τ凇馈c‘好’的追求更趨向文化精神層面,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中包含的記憶、情感和體驗不斷被喚起,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在日常生活的話題討論、消費選擇中不斷被激發并深化,中華美學精神贏得廣泛而深刻的共鳴。這提示我們,文化發展不能因為現代化轉型,就忘了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根本,文藝創作不能為了純粹的形式和觀念而脫離生活。到田野去,到民間去,既要深刻認識鄉村的意義和價值,也要洞察鄉村的更新與變革;既要關注實際的生產生活,也要有田園詩意的精神追求?!迸唆斏f。
如果說手工藝行業被同時寄予了文創產業和文化服務兩方面的厚望。那么在人工智能到來的時代,手工藝的新質生產力是體現在它與新技術、新工具的不斷結合上,還是體現在它徹底擺脫物質生產力的角色而盡情地釋放它的精神生產力上?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呂品田認為,手工作為一種特別的生產力,已然成為一種時尚?!肮ぞ咴谑?、工力在身”的特性是手工生產區別于工業生產最重要的非物質性因素,也是形成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基礎。在人工智能引發歷史性變革的時代,從中國文化所崇尚的“心手合一”的角度展開文化哲學之思,有助于重新認識手工特性、藝術價值及其與人類未來的關系。談及手工藝的健康發展問題,呂品田說:“第一,要堅持手工生產方式。第二,要繼承傳統、錘煉技藝。第三,要以多樣化產出適應立體的需求。第四,要兼顧普及與提高?!?/p>
傳統技藝的當代表達
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產品,必然是貼近生活、服務人民的。在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鄉土與流行之間,推出更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和文創產品,讓消費者體驗到“老藝新傳”的獨特魅力,關鍵在于找準連接點。
“自然造物”的聯合創始人王猛濤,在一次寫生實踐中偶然進入鄉村生活,通過對該村農產品的開發,王猛濤加深了對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的思考。他表示,在實踐中保持傳統的同時,要正視現代工藝,遵從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通過手工藝地圖、手工藝空間、民藝研究中心以及紀錄片拍攝和圖書出版等工作,王猛濤和團隊以多渠道、多路徑向人們展示民藝、表達民藝,從而促使人們去關注民藝,轉化民間傳統技藝,使用民間傳統工藝產品,將民藝融入生活。以浙江麗水遂昌縣特色長粽子為例,王猛濤談到,現代技術的介入需尊重手工藝個體,介入過程需關注整體、確保程序全面,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有利于民間工藝的長遠發展。此外,以月餅與年畫結合銷售,以及竹編產品、傳統翻花的創新制作等精彩案例都印證了傳統民間技藝在當代可以生發出巨大能量。
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博物館高級工藝美術師喬蘭蓉近兩年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創新實踐頗受人們關注。面對年畫的發展困境以及年畫在今日生活中的蹤影難覓等問題,喬蘭蓉不斷學習傳統技藝、不斷思考探索,努力探求年畫回歸日常生活的各種路徑和形式。她拓寬傳統年畫趨吉避兇的題材,將年畫元素與江南風光相結合,創作了《午候》《江南》等系列作品。她還靈活運用饾板水印、拱花、印金等桃花塢木版年畫傳統技藝,以蘇州二十四節氣美食為主體,輔以花卉和織錦紋樣,創作了24幅桃花塢木版年畫,白露時節的鮮嫩菱角,秋分時節的蟹肥菊花黃,霜降時節的芙蓉綻放、香糯蓮藕……一幅幅記錄姑蘇歲時風物和生活的畫面映入眼簾,將江南人生活的詩情畫意鋪陳開來。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姑蘇二十四節氣食景圖》創作的系列文創品,更是通過不同的載體將作品內涵和年畫的表現形式再次傳達,不失為年畫回歸生活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打通工藝美術的‘藝術生活化’之路可以滿足人們對‘生活藝術化’的需求,這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是同頻的,也是工藝美術的時代精神所應該弘揚的時代主旋律?!辈糯蠓f說,今天,當我們秉持“好手藝”的理念,以作品表達時代創意時,極力展現出傳統技藝與當代藝術融合所呈現出的材料之美、技藝之美、文化之美、造型之美的協同與個性。如果說這是以傳承向經典致敬,那么著眼于新時代,“為生活而藝術,為民生而設計”一直環繞耳邊提醒著我們,傳統技藝的當代表達或許能夠成為新時代工藝美術精神的有效載體,并以此完成工藝美術從“源于生活,回歸生活”的1.0時代,邁向“融入生活、引領生活”的2.0時代,那就是以創新向未來致敬。而這個創新一定是“生活工美”,也只有“生活工美”能夠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所表達的新時代內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