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1-22 20:37:01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題:為國際荒漠化治理開出“中國藥方”——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談中國荒漠化治理
新華社記者 侯雪靜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我國荒漠化治理進展如何?中國為國際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哪些中國經驗?防沙治沙對精準扶貧有何積極意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我國荒漠化防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為攜手應對荒漠化這一全球性生態問題,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積極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巨大成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聯合國第十七屆可持續發展大會指出,中國荒漠化防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以遭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內蒙古為例,經過十幾年的治理,荒漠化面積減少了4400多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到1800多萬畝,荒漠化治理成效顯著。
同時,張永利提醒,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全國現有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有50多萬平方公里,防沙治沙任務依然艱巨。
為“地球癌癥”開出“中國藥方”
張永利說,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考核體系,以及工程建設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履約與國際合作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當前,全球面臨著荒漠化擴展的嚴峻挑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我國為根治荒漠化這個‘地球癌癥’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張永利說。
張永利將“中國藥方”概括為“六個結合”: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究科學與艱苦奮斗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
張永利說,為實現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中國政府準備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采取行動:
國內方面,繼續做好本國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加強沙區、荒漠化地區的原生植被的嚴格保護,建立和完善荒漠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包括利用三年時間把我們已經納入規劃的1700萬畝的嚴重沙化耕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學水平;搞好治沙扶貧。
國際方面,認真開展防治荒漠化履約和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加強信息交流與經驗共享;推動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技術和經驗走向世界;大力推進“一帶一路”防沙治沙,擴大國際合作,共享經驗。
以防沙治沙促精準扶貧
張永利說,荒漠化與貧困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土地荒漠化是經濟發展滯后、人民生活貧困的主要根源。反過來,貧困又導致了過度地開墾、放牧、濫采濫挖、生態破壞,加深了荒漠化的程度。
我國荒漠化地區、沙區與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契合度高,我國精準扶貧的難點、重點在荒漠化地區。張永利說,從一定意義上講,防沙治沙具有扶貧的性質,可以通過吸納貧困人口參與沙區荒漠化地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開展扶貧,在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特色林果基地等,增加沙區群眾的收入。
為此,“下一步將把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荒漠化防治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突出‘四個優先’,在工程規劃、資金投放、技術推廣和技能培訓等方面優先考慮扶貧重點縣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優先選擇經濟效益較好的治理模式。”張永利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