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5-22 21:42:05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這個麻醉醫生有點“怪”:放下手術刀后她給病人彈起鋼琴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毛偉豪 林苗苗
一襲寶石藍露肩長裙禮服,頭發松松挽起……一位年輕的女子走到鋼琴前緩緩落座,嘴角上揚微微俯身,十指開始在黑白琴鍵間跳動。或激昂、或悠揚、或歡快的旋律,開始流淌在整個大廳,引人駐足欣賞。
這不是音樂會現場,而是發生在北京市朝陽醫院門診大廳里的一幕。彈琴女子叫王佳琬,是朝陽醫院的一名麻醉科醫生。
“音樂有治愈人的力量,我希望通過音樂讓患者暫時忘記身處醫院這個壓抑的環境,以及身心的不愉快。”提及在醫院彈鋼琴的初衷,王佳琬如是說。
2015年她到朝陽醫院工作,作為志愿者報名了“彈鋼琴”志愿服務崗。兩年來,每次在24小時值班結束的第二天,只要身體狀態尚好,王佳琬都會換下綠色手術服,變身“鋼琴演奏家”在候診大廳義務彈琴兩小時,一次大約20余首曲子。她會根據周圍“聽眾”的年齡,變換著不同的曲風,有為年輕人準備的流行歌曲《好久不見》《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有老年人愛聽的《我愛你,中國》《梁祝》等。
在王佳琬帶動下,許多社會人士也來到朝陽醫院志愿彈鋼琴,其中既有老年人,也有青少年。今年65歲的曹慶珠便是其中之一。一天,她到朝陽醫院拿體檢結果時遠遠聽到鋼琴聲,尋聲而去居然發現竟在彈奏《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首)。年輕在東北插隊時,曹慶珠就已了解音樂能帶來撫慰人心的效果。如今退休的她召集琴友,一起通過了醫院組織的志愿者考試,定期到朝陽醫院義務彈琴。“作為一個老年人,能做有意義的事情……就很開心了”。和王佳琬一樣,曹慶珠把自己變成醫院的背景音樂,只希望給病人一點忘卻病痛的時間。
王佳琬4歲開始學習鋼琴,達到鋼琴十級水平。她第一次在醫院彈琴,是2011年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她的房東米歇爾女士被確診了卵巢癌,那段時間心情很低落,甚至有些抑郁;王佳琬去醫院探望她時,發現住院部一樓有架鋼琴,便主動向醫院管理人員詢問是否可以彈琴給房東聽。得到同意后,王佳琬每周都去三四天,“房東阿姨推著點滴桿從病房下來,坐在鋼琴邊上靜靜享受著,她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康復得也很快。”王佳琬說,后來越來越多患者來聽,“像小型音樂會一樣,我挺有成就感的。”
在醫學界,“音樂療法”作為減輕或消除患者病痛的有效治療手段,早有定論。早在2009年,王佳琬還是朝陽醫院一名實習生,就試著在手術室播放音樂。從最初用統一音響播放同一首歌,到后來每間手術室一臺CD機、根據患者喜好播放不同的音樂,王佳琬做著自己的努力,營造和諧醫院環境、提高患者就醫體驗。
“病人進入手術間,躺下后看到的是天花板、煞白煞白的手術燈,還有‘包裹著’只剩下兩只眼睛的醫生,聽著全是‘噔噔噔’心電圖監測的心跳聲,不斷加劇的恐懼與緊張感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速,非常不利于手術麻醉。”在王佳琬看來,術前播放音樂,既有利于病人保持平靜,也有助于醫生緩解壓力。曾有位病人在麻醉后醒來告訴王佳琬:“我聽著音樂就睡著了,手術就像是做了一場夢,醒來也沒有什么感覺。”
與在醫院大堂彈琴相比,王佳琬認為,手術前播放音樂更能體現音樂療法的作用。未來,她希望音樂能夠進入住院部,改善康復階段患者的不良情緒、振奮精神。
成長在醫學世家的王佳琬,深受祖輩、父輩的熏陶。她從小就接觸到了一些醫學前輩,甚至是醫療界的泰斗級人物,深受鼓勵。“當年醫療條件比較差,他們(老一輩醫生)出國學習很多先進的技術和思想,甚至把機器也帶回來研究機理,白天夜里連軸轉,最終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老一輩醫生的作風,成為王佳琬一次次在24小時值班后走上演奏臺的內在動力。
一首曲子從選曲、改編到能夠熟練彈奏,王佳琬往往需要一到兩個月時間。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她仍堅持義務彈琴。尤其是看到患者及家屬臉上的笑容時,她的疲憊感便會消散一大半。對于王佳琬來說,在醫院候診大廳彈鋼琴,最重要的不是秀琴技,而是能夠和患者互動,“有時候大家會跟著一起哼唱,只要他們喜歡聽,我就堅持彈下去,大家都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因彈琴而成“網紅”,王佳琬謙虛地表示,為患者義務演奏鋼琴,只是建立更好的醫患關系的一種嘗試。“雖然短期內效果還未凸顯,但我覺得很有希望。”對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王佳琬充滿期待。(參與采寫:韓揚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