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09-10 15:55:09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青藏鐵路的開通讓人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天路”帶來的便捷和實惠,但實際上,另有一條“天路”正悄然挺進雪域高原,正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2016年8月,來自17個對口支援省市和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校的800名教育管理人員和專任教師進藏,進行組團式教育援藏。
800名教師以每10-50名教師組成1個團隊集中對口支援1所中小學的形式,集中援助西藏20所中小學校,幫助西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性高中和標準化中小學校。與此同時,410名西藏中小學置換選派的骨干教師和學校管理干部赴對口援藏省市和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校進行跟崗培訓。
補短板,將內地先進經驗融入到藏區教育
走進山南市第三高中,一棟棟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有序排列,紅色的塑膠跑道,綠草如茵的足球場,孩子們在藍天白云下盡情嬉戲……
然而,一年前,當校長鄒四雄帶著45名湖南省援藏教師走進這所位于扎囊縣郊、西藏唯一一所設在縣里的高中時,這所新建的學校還只能算是個“半成品”:沒有校門,操場長滿了蒿草,各種設施也不齊全,當年計劃招生500人,結果有65人沒來報到。
鄒四雄告訴記者,他們來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入鄉隨俗、了解校情、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一方面,千方百計加快新校園的整體建設;另一方面,針對藏族孩子的學業基礎、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他們在教學上確立了“降難度、低起點、重雙基、強訓練、抓反復、反復抓”的教學策略,將課堂重心下移,抓實有效課堂。僅僅過了一年,山南三高的教學質量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在今年的高考中,專科及以上上線率達80%,比去年的53%提高了近27個百分點,本科上線率在去年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達到了20%。
由于地域、人員、文化、理念的差別,內地的先進管理和教學模式不可能完全復制到西藏,必須要融入到西藏的區情、校情、學情當中去。
殷茂堂帶著40名黑龍江組團式援藏教師橫跨5500公里來到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第二中學后發現,學校雖然硬件設施非常好,但無論是管理水平、教育理念還是學生習慣,都還有不小的差距。殷茂堂決定從教學管理入手,改教研組業務管理為學年組行政管理,加強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實行德育、學年、教研三位一體。同時,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讓孩子們會學、會玩、講衛生。同時在學校開展“賞識教育”,每周評選十佳之星、優秀團隊、優秀班級,不論孩子在哪個方面有進步,都會得到獎勵。為此,黑龍江援藏工作隊每學期專門拿出5萬元來支持。一年過去了,殷茂堂告訴記者:“學生們的三個習慣變化非常明顯。”
在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校長韓東看來,“組團式”教育援藏的精髓在“團”。“團”既指團隊、又指團結,面對一項工作、一份挑戰,只要大家能“團”在一起,就有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在專任教師選派上,“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不是將各個學科的教師簡單相加,而是以選派數理化等緊缺學科教師為主、兼顧其他學科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他們除了承擔了教學任務外,將發揮專業優勢指導開展教研、培訓和教學改革等工作,從教、學、研等各個環節上補齊“短板”。
播火種,給西藏留下一批帶不走的教師
蔡斌,去年剛剛大學畢業分配到山南三高的一名年輕教師,就在今年6月舉行的山南市講課比武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對此,蔡斌把功勞記到了師傅援藏教師梁曉文的身上。“師傅對每節課備課的細節都卡得很嚴,甚至包括每個站姿、每句講話。”去年,山南三高通過“青藍工程”,由援藏教師和本地青年教師結成了46對師徒關系,不久前,又結成了32對,而梁曉文自己就帶了4個徒弟,分布在三個年級組。
在西藏受援學校采訪,大家都提到了一個名詞“青藍工程”,取意“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是要通過援藏教師的傳幫帶,給西藏留下一批帶不走的教師。在拉薩市,援藏教師通過開設公開課、主動編制導學案、帶徒弟,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教師。魏小東、張大力、徐夕鋒等優秀援藏教師,通過“百名專家下基層”、西藏“國培計劃送教下鄉”等活動,傳幫帶本地教師200余人,上各類示范課100余節。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趙隆顥校長告訴記者,進藏后,他要求每個援藏老師要做到“六個一”:講好一門課、做一節示范課、做一次專題講座、開一門校本課程、帶一個徒弟、結對幫扶一名后進生。
項耀明,作為湖北省支援山南市第一高中的老師,他發現,在全山南市,教育學和心理學畢業的教師一共只有5個人,而且沒有一個人從事心理研究。在學校的支持下,由項耀明牽頭成立了山南市第一個教育科研中心,目前,他主持的《西藏藏族中學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操作指南》課題,已經基本完成,他打算把課題內容出一本書,為西藏的老師們提供一本實用性強的教案。今年,他又申報了一個課題《教育援藏和援助力的研究》。“把這兩個課題做好,我這三年就沒白來。”
雖然教育部組團式援藏教師任務是對口支援,但實際上受益的遠不止這20所受援學校。在上一個學年,僅拉薩市實驗小學援藏教師團隊就為全自治區各地市、各縣區開展講座、示范課、聽評課總計百余節。去阿里地區送教,超過4000米的海拔讓本就高血壓的陶佳喜老師痛苦不堪,但在講課過程中,他發現當地的教育水平比拉薩還要薄弱許多,六年級的孩子寫漢字像在畫畫,老師也會出現一些常識性的問題。本來,他只需要講作文的內容,看到這種情況,他又臨時給自己加了一節閱讀的內容,直到凌晨兩點多鐘,他仍然在和當地的老師在交流。陶佳喜覺得自己來一趟不容易,“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多做一些事情。”
抗高反,為高原教育奉獻赤誠的心
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青藏高原工作,缺氧帶來的頭痛、惡心、失眠讓首次進藏的老師們嘗盡了苦頭。
每天晚上,拉薩江蘇中學校長徐夕鋒都要插著氧氣管睡覺,白天,則總是隨身揣著復方丹參丸和速效救心丸。高原反應導致的血壓升高、腸胃功能紊亂、足底痛等讓他飽受折磨。但一年的援藏任務結束后,他覺得為了保障援藏教育成果的延續性,管理團隊至少要有一個人留下來,于是,他選擇成為了那“一個人”。
如果說,徐夕鋒對高原反應還有足夠心理準備的話,那么,47歲的陶佳喜也許壓根就不該進藏。在行前的體檢中,低壓140,高壓190,嚇得醫生都不敢在體檢報告上簽字。校領導征求他的意見,他覺得自己沒有家庭負擔,可以試試。來到拉薩后,不管走到哪里,陶佳喜都帶著一頂帽子,別人以為這是他的習慣,殊不知,帽子下面隱藏著秘密:他把保鮮袋套在頭上,逼迫出汗,來緩解高反帶來的劇烈頭痛。
今年暑假,陶佳喜本來應該回內地休假,可當時正值拉薩實驗小學申報國家教育成果獎的關鍵時期,他總是覺得不放心,便說通愛人來西藏團聚,他則放棄了休假機會。周末,校長馮興娟嚴令其他老師:“誰也不允許讓陶老師來加班!”可第二天馮校長來到學校后,卻發現不但陶佳喜來了,他的愛人也陪著一起來了。入藏一年,陶佳喜的體重降了15公斤。
西藏是旅行者的天堂,但梁曉文卻無心看風景。去年8月,進藏后的梁曉文老師擔任了山南三高高三年級的班主任,整整一年,他每天早晨6點鐘起床,晚上11點鐘才回家,甚至和10歲的女兒也常常一個星期不能視頻一次。梁老師覺得有些愧疚,但不覺得遺憾,因為他擁有了更多的孩子。來援藏的老師,大多都有一個藏文名字,梁曉文的藏文名字是學生給起的,叫扎西頓珠,意思是有智慧的漢子。但現在這個名字學生們叫的并不多,平常大家就直接叫老梁或者梁爸爸,甚至,還有叫梁媽媽的——質樸的藏族孩子總是把最親切的稱謂送給自己的老師。
一次放長假,梁曉文發現一個叫卓瑪的女孩沒有回家,卻躲在宿舍里哭。一問,才知道卓瑪因為家庭原因產生了輟學打工的念頭。打電話,卓瑪的父母聽不懂漢語。他當即決定,我送你回去。一天半,轉了四次車,他們才輾轉到了卓瑪的家。在與卓瑪的父母進行了耐心溝通后,終于打消了卓瑪輟學的念頭。在今年夏天,卓瑪考上了西藏大學藏語播音主持專業。今年,梁曉文老師所帶的文科班,高考上線率達到100%,而去年,這一數字僅僅有19%。
上學期期末考試完畢,山南二高的吳成強老師完成援藏任務,要回去了。那一天,班里的孩子們為他舉行了一個簡短的歡迎儀式,獻哈達、合影、唱歌,德慶益西為老師唱了一首《舍不得》,次仁拉姆則直接唱了一首《父親》。現在,他和孩子們在微信群里還會經常聊天,孩子們有不會做的題,也會“毫不客氣”地發給他。
去年秋季開學,在昌都工作的晉美將女兒晉珍從上海共康中學接回拉薩江蘇實驗中學讀高中,在他看來,因為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的到來,讓拉薩的教育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和上海的中學差不多。“而且他們是帶著責任和使命感來的,更是帶著深厚感情來的,我們家長感同身受。”
“西藏不是鍍金的天堂,而是千錘百煉的熔爐。”拉薩中學孫越老師的話或許能代表所有組團式援藏老師的心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00援藏教師,就是這撒向雪域高原的火種。事實上,由于各對口省市的援建周期不一樣,到今年秋季開學,參加組團式教育援藏的老師已經遠遠不止800人,正是這些不講名利、不畏艱苦的辛勤園丁,像一根根枕木,鋪就了一條西藏孩子通往知識和人生彼岸的“天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