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10-03 17:12:10
新華社長春10月3日電 題:為了2100多個家庭的團圓——“寶貝回家”10年記
新華社記者 劉碩
這個中秋節,被拐后離家已26年的蔣友幸終于能再像10歲時一樣,陪在親生父母身旁,沐浴著家鄉的月光。“這些年每逢中秋就會思念親人,今年終于團圓了。”蔣友幸說。
在“寶貝回家”的記錄本上,蔣友幸是第2124名成功尋親者。“寶貝回家”尋子網成立10年來,創辦者張寶艷、秦艷友夫婦和27萬多名志愿者一起,讓與家庭失散的“寶貝”們的回家路不再漫長。
10年,“加速度”的感動
9月29日,蔣友幸從福建莆田回到湖南永州東安縣。他的千里歸鄉路上,從在網上發帖、采集血樣到成功與親生父母比對DNA,每一步都有“寶貝回家”的志愿者們幫他尋找方向。“感激的話已經不知道如何表達。”蔣友幸說。
“當年找到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智能手機還沒普及,我們連一張照片都沒拍下來。”張寶艷說。網站創辦十年來,從最初幾個月才能有一個成功尋親者,到如今幾乎每天都有成功案例出現,這樣的“加速度”讓張寶艷、秦艷友夫婦出乎預料。
張寶艷、秦艷友深知,這“加速度”來之不易。2007年網站創辦時,沒有人主動上門,他們就出去邀請丟失孩子的家長登記,千方百計幫助尋找孩子。這些年,總有人問他們是不是有所圖,他們總是耐心解釋;甚至有人對張寶艷夫婦和志愿者們出言不遜,但他們總能把委屈化為動力。
“那是2016年冬天的一個大雪夜,王俊修坐火車來到通化。看到他在火車站穿著單衣,千里迢迢從廣州趕來專程向我們致謝,那一刻淚水再也忍不住了。”秦艷友提到的王俊修是2012年走失的孩子王業淞的父親。為了尋找孩子,王俊修曾專門來到“寶貝回家”所在地吉林通化上門求助。
“2015年夏天,王俊修身上背著菠蘿蜜、芋頭等土特產來到辦公室,衣服濕透了,那種迫切尋子的心情讓人動容。”秦艷友說,當時他和志愿者們都非常感動,發動很多資源成功幫他找到了兒子。
從2個人到27萬人
2002年,于子銳在溫州不幸被人販子拐走。之后的10多年里,于子銳在河南的一個農村被迫過著委屈的生活,尋家的念頭從未停止。2016年,于子銳在朋友的介紹下,鼓足勇氣到“寶貝回家”網站登記,在志愿者竹林聽雨等人幫助下,她順利地登記、采血,最終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
如今的于子銳已經在親生父母身邊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她的身份還有了些許變化:從尋親者變成了“寶貝回家”志愿者。“‘寶貝回家’幫我找到了回家路,我現在也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于子銳說。
“剛開始我們是‘夫妻店’,后來越來越多人加入我們,志愿者越來越多,現在已經突破27萬人了,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還有不少人在國外。”張寶艷說,志愿者們承受著壓力、委屈,但他們依然默默努力著。
張寶艷每次打開QQ的時候,都會有成百上千條信息推送過來。對于每條信息張寶艷都會認真閱讀。她知道,數百個志愿者工作群、討論組,每一條信息都有可能是尋親成功的線索。
2015年,張寶艷、秦艷友夫婦獲得“感動中國”10大年度人物。“寶貝回家”辦公室的墻上,還掛著很多各種獎牌、錦旗。“這些榮譽不僅是給我們倆的,更是對我們全體志愿者的認可。”張寶艷說。
為了更多家庭的團圓夢
“大姐,你真的什么也不要嗎?”一位家長看到志愿者們無私地幫他找孩子,禁不住這樣問張寶艷。“這些年的經歷,讓我十分理解與孩子失散的家長們的痛苦。”張寶艷說。
“什么是幸福?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張寶艷說,這十年看到很多家庭悲歡離合,也看到很多家庭重歸團圓,這讓她感到責任很重,畢竟“寶貝回家”網站上,還有7萬多條尋親信息沒有結果。
這些年,張寶艷、秦艷友夫婦和志愿者們在盡心辦好網站的同時,還走出通化,走上電視節目,舉辦尋親大會,與警方合作推動建立打擊拐賣兒童DNA數據庫,向社會公眾宣傳防拐知識……
張寶艷、秦艷友和志愿者們的努力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越來越多愛心企業參與其中,在各類產品包裝上印上了走失孩子的基本信息,在“404”網頁上掛上尋親信息。今年,張寶艷夫婦走進微軟總部,最先進的人臉比對等技術被運用于尋親之中。
除了2100多個成功尋親的案例,“寶貝回家”還幫助數百名被拐婦女和其他尋親者完成了心愿。
“總有人問我們,這個網站會不會一直辦下去。我們當然希望在我們每個人的努力下最終實現‘天下無拐’,網站有一天能關門。但目前只要有人需要,我們就會一直努力辦下去,不論多難。”秦艷友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