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0-23 17:36:10
新華社鄭州10月23日電 題:綠色經濟使小城工業長青——河南濟源工業轉型發展調查
新華社記者 孫志平 甘泉
位于豫西北的河南濟源市,因濟水之源而得名。這座城市發展史猶如一部濃縮的中小城市工業史。從20世紀50年代小鋼鐵、小冶煉等“五小工業”艱難起步,到經濟新常態下轉型升級……濟源靠構建起綠色、循環、創新的生產體系,實現小城工業長青。
把握一個風口:綠色經濟
早上9點,豫光集團工廠內,巨大的機械手將堆積如山的舊蓄電池抓取到全自動生產線上。生產線的末端,塑料、高品質精鉛等被精確回收。集團總經理任文藝介紹:“這是正在建設的全國首個廢鉛酸蓄電池回收網絡,項目完成后可實現銷售收入54億元,平均年利潤1.2億元。”
30多年前,豫光集團還是一家高能耗、高污染地方性國有冶煉企業。面對困境,企業毅然選擇一條當時少有人走的路——綠色冶煉。任文藝說:“今天談綠色、循環經濟并不新鮮,但在當時,卻需要預見趨勢的眼力、敢為人先的勇氣。”
把握趨勢是企業長青的關鍵,然而什么是這個時代的勢?記者在濟源采訪發現,企業不約而同選擇了綠色、循環經濟。濟源以有色冶煉、鋼鐵、裝備制造等看似“傻大黑粗”的產業為支柱,深入則發現:再生資源開發、產業鏈條延伸、資源吃干榨盡、廢水循環利用、余熱回收利用……才是這些企業的“內功”。
河南金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焦化企業。“循環經濟是企業的生命線”,金馬能源常務副總經理李天喜說,圍繞“煤—煉焦—煤氣凈化—凈煤氣”全鏈條所產生的粉塵、廢渣、廢氣和噪聲,都已變廢為寶。目前,這家企業年工業用水重復率達98.9%以上,固廢綜合利用率接近100%,每年循環利用的熱能和節約的能耗折合標準煤6.5萬噸。
記者看到,企業內綠樹成蔭,樹上掛著認養牌。李天喜說:“廠區內所有樹木都有認養人,認養一棵樹,內心里就多一片綠蔭,多一份環保的牽掛。”
今年前三季度,濟源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53.8億元,同比增長22.6%,居全省第一位;與此同時,空氣優良天數居全省省轄市第三。
堅持一個方向:創新驅動
作為省轄市的濟源有73萬人口,僅與中部普通縣城相當,然而卻大企業林立、工業化水平高達70%。這里生產占全國產量1/4的鉛、8.8%的白銀,是國內最大的綠色鉛鋅冶煉和白銀生產基地。
“創新驅動是當地企業從小舢板成長為大旗艦的根本原因。”濟源工信局局長翟和平說。目前,濟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近1/3,科技進步對濟源經濟社會貢獻率達56%。
在豫光集團的企業史展館里可以看到,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企業在全行業首家采用全濕法金銀冶煉技術、首家淘汰燒結機、首家實現雙底吹連續煉銅技術工業化生產……無數個“首次”成為企業驕傲的歷史。
創新不僅發生在大企業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產學研結合催生了一批成長性極強的“隱形冠軍”。綠茵種苗公司是一家專業化蔬菜種子生產企業,其年均科研投入占銷售額的8%,技術優勢讓企業很快成為全國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生產企業。如今,綠茵種苗每年生產的種子可種植蔬菜面積900萬畝。濟源白云實業公司則依靠在害蟲中制造“流行病”實現生物防控,是國內最大的昆蟲病毒生物農藥研發生產基地,企業已累計獲得8項國家專利。
這些企業體量不大,靠在細分領域做到行業領先,成為續寫濟源工業未來輝煌的有生力量。
珍視一種精神:企業家精神
濟源工業發展史背后是一部優秀企業家的創業史。今年10月濟源市委中心組一次學習研討會破例擴大范圍,邀請濟源企業家代表參會。濟源如今的工業局面,得益于一批優秀企業家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得益于企業家精神在濟源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不貪、學憨、肯干”是萬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盧一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豫光集團董事長楊安國率先在行業提出綠色冶煉,歷經20余年科研攻關,搬掉擋在冶煉行業面前的兩座大山——工藝落后、環保差。
珍視企業家精神落實到行動上就是提供良好政務環境、營商環境。濟源正扎實推進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先證后審”改革,實現“只進一個門、只見一個人、一次就辦妥”。
為激活創新活力,濟源市還持續對實施科技創新項目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獎勵。2016年度共實施獎勵項目100項,獎勵總額達686.2萬元,為歷年最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