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2017-10-29 18:44:10
在寂靜的海底,黃暉和她的團隊已經工作了近20年,這支隸屬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隊伍,主要的工作是在海底繁殖培育造礁珊瑚,從而修復海底生態(tài)環(huán)境。
黃暉表示,世界珊瑚礁的面積占海洋面積不到0.2%,但在珊瑚礁生活的魚類,是整個海洋魚類的25%到30%,生物多樣性非常高,而且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也有很多其它的功能,如觀光、提供漁業(yè)資源、保礁護島等。
珊瑚礁是由造礁的石珊瑚不斷的沉積、死亡、生長而形成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類生物。
人為因素在破壞珊瑚的生存環(huán)境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我國海域內的珊瑚礁也沒能逃脫。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紫外線輻照增加,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除此之外,人為因素同樣也在破壞珊瑚的生存環(huán)境。
△黃暉在水下開展珊瑚調查
黃暉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海鮮的需求量在提高,對海底的一些生物,像可以做工藝品的貝殼類、珊瑚,需求的量也在增加,然而人們還沒等它們恢復過來就一直在捕撈,海底生物的量又在不斷減少。
如何讓海底世界重現生機?
黃暉從1996年碩士畢業(yè)就一直漂在海上研究珊瑚,帶領團隊不斷探索人工培育繁殖珊瑚。
自己團隊一點點摸索,加上借鑒國外相對成熟的經驗,黃暉和同事們開始進行海底植樹造林。他們在近海培育珊瑚種苗,等到幼體長大后,再移植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
黃暉表示,這兩年最大的進展是在穩(wěn)定基底和苗圃的技術,很有成效。
每年至少四個月:漂在海上、潛在海底
成功培育6000多株珊瑚,覆蓋十萬平米海域,這是黃暉團隊目前所取得的成績,而付出的代價,就是他們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漂在海上或者潛在海底。
△黃暉
黃暉說:“如果你們喜歡做這件工作,你熱愛大自然,熱愛這項工作,你就不會覺得很苦;如果你不喜歡的話,這個工作想想就太苦了,團隊的一個副研究員差不多已經在海上‘漂著’六個月了。”
團隊里三十多人,除了學生外,正式的科研人員都是30-50歲,在陸地上,他們要伴隨自己的孩子成長;在海底,他們同樣也是把這些珊瑚苗當做自己的孩子,不但要幫它們抵御風暴潮,還要幫它們營造更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
珊瑚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漁民參與是重點
珊瑚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并不僅僅依靠黃暉這個團隊正在做的珊瑚種植,這是一個涉及海洋研究更多學科的系統工程。除了科學家們的努力,讓漁民們參與到珊瑚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中,也是黃暉工作計劃中的重點。
黃暉表示,剛剛恢復長出來一點的海參、蝦、貝類,以前有的漁民會把它全部撈走了,幾乎都見不到一些海洋生物的蹤影,包括珊瑚。
從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至今,黃暉明顯感覺到,愿意從事海洋生態(tài)保護修復工作的年輕人多起來了,但遺憾的是,民眾對于海洋生物的保護意識,仍然遠遠落后于傳統意義上的野生保護動物,已經在海上漂了二十年,黃暉還想繼續(xù)這樣的生活,但她也希望,更多人能明白海洋家園對人類生存的意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