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11-20 16:26:11
海拔4700米的交通扶貧大決戰
——中鐵一局四公司石渠縣通暢公路工程施工紀實
張永太 李根學
在去工地的路上,縣長羅林告訴記者:“石渠縣一年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另一個大約是冬季。”說完,哈哈地笑起來。
項目部的黨員突擊隊
石渠縣位于川、青、藏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4527米,縣城尼呷鎮海拔4256米,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縣城;年均氣溫-1.6℃,空氣含氧量僅為成都平原的46%。那一天是8月8號,北京最高氣溫33℃,酷暑難耐;石渠中午只有15℃,略有涼意,當晚最低氣溫僅3℃,寒氣逼人。近10萬藏族同胞生活在這片2.5萬多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上,他們被稱為“吉祥太陽部落”。
沿著新修建的鄉村公路,車跑得很穩,羅林滔滔不絕地講著石渠的旅游致富夢。規劃5000公里的鄉村公路,到今天已經修通了近3500公里,“路通了,石渠的旅游大戲就要開臺了”,羅林說。
石渠草原遲來的春天
2010年至2012年,在石渠縣雅礱江流域的長沙干馬鄉和金沙江流域的洛須鎮,發現了題材豐富的吐蕃時期石刻群。專家們確認,石渠是千年唐蕃古道南線核心驛站。1200年前,3000里唐蕃古道穿過廣袤無垠的扎溪卡瓦大草原和雅礱江河谷,將西藏和祖國內地緊緊連接在一起。在石渠,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廣為傳頌,她們是藏漢同胞一家親的歷史見證。
攤鋪瀝青
斗轉星移,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象唐蕃古道當年的繁茂景象了。
遍布石渠大地的歷史遺存,鐫刻著石渠藏胞創造的燦爛的吐蕃文明;然而,重重關山擋住了現代文明光芒的照耀,鎖在大山深處的石渠漸漸與外部世界拉大了差距。
這一天,藏族縣長羅林握著唐明治的手說:“老唐,拜托了。只要有了路,石渠的十萬藏胞就能脫貧奔小康,石渠就能飛出大山,飛向世界。”
唐明治,1992年入職中鐵一局。25年來,干過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地鐵、高山隧道,這些工程論體量和技術難度,哪一個都比石渠的鄉村公路大得多,也難得多。可羅林的一句話還是讓身經百戰的他出了一身汗:“知道這是中央部署的精準脫貧工程,但沒想到交通對石渠脫貧是如此的重要。”
前些年,石渠的交通是個什么樣的狀況呢?
副縣長徐雙勇說:“縣領導下鄉,先坐汽車,再換農用車或拖拉機,無路可走了就騎馬,最后是步行。我們還有車坐,你能想象得到,老百姓出門得有多難。”
蝦扎鎮黨委書記土登顏批說:“的確難,主要靠步行,碰巧了能搭一段車。村民們出一次門路上至少得用兩三天。所以沒急事就不出去了。”
在世界成為地球村的今天,出家門都成了件難事,內地人實在想象不到。可是在石渠,這曾是嚴酷的現實。
石渠把通鄉公路的建設命名為“通暢工程”,把通村公路命名為“通達工程”。2016年,中鐵一局與石渠縣簽下了修建137公里“通暢工程”的合同,工期24個月。
在高海拔高寒地區施工,哪怕是再普通的項目也會增加諸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唐明治認為這些都不可怕,現代施工技術和他們的豐富經驗,足以戰勝這些困難。可是,石渠一年中可以施工的時間只有5個多月。就是這5個多月,不期而至的暴雨狂風、不堪重負時不時就“罷工”的供電系統,至少要延誤一個月的工期。兩年的有效工期只有9個月。就是說,他們平均每天要建成470多米的路,才能確保如期完工。
算完了這筆賬,唐明治說他頭有點大。項目總工程師王鵬說:“我們都知道唐經理脾氣好,見到誰都笑。可那段日子沒見過他笑,性格也變急了,嘴唇干裂出血,嘴里長了血泡。”
對于開工準備,唐明治自然是駕輕就熟,但時間的確太緊迫了,于是他把工作分成兩條線,平行推進:“一條線是家里的事,另一條線是外面的事。”
家里的事就是組建項目部、建設項目部駐地。“公司派不出人來,這些年市場擴張太快,人手緊張,只能靠自己到處求人”。唐明治的辦法是先列出“殺熟”名單,再“裝可憐”請人家幫忙。這時候好人緣就成了“生產力”,需要的人一個個被他挖到了石渠,5月中旬,他手下已經有了12個人。“這點人馬來自7、8個項目”,他說。
有了人,建設駐地就是件很容易的事了,石渠地廣人稀,協調施工用地很快就辦妥了;搭建彩鋼房對他們來說就像搭積木,你還沒看明白房子就蓋起來了;企業多年來貫徹精細化管理方針,有一整套模塊化的成熟管理制度,項目部拿來就能用,唐明治認為“這是成熟企業的標志”。
外面的事千頭萬緒。先要和業主方簽若干個協議;到業主單位取回圖紙,組織技術人員復核圖紙,發現和提出問題,再召開設計圖紙復核會;勘查施工現場,測量和確定線路,完善施工細節;審查勞務作業隊資質、能力,提出選擇建議供公司審批;協調電力公司盡快完成供電系統改造,確保工程建設需要;協調電信運營商解決通信信號覆蓋問題;選擇適宜地點建設瀝青拌合站、混凝土拌合站、水穩拌合站和地材加工場,協商確定地材采集區……
5月22日,準備工作基本完成,137.385公里長的施工線路分成5個工區,全面開工建設。
此時,石渠草原冰雪消融,河水淙淙,草木蔓發,春意已濃。雪域高原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但是誰會否認,遲到的高原之春卻有著別樣的旖旎和燦爛,讓人怦然心動、豪情勃發呢!
講清大道理,做好小事情
2012年,唐明治第一次到高原施工,干的是317國道的雀兒山隧道,做工區長。雀兒山隧道已被媒體大量報道,名揚海內外。看過報道的人都知道,這條隧道最難的是剛進洞口的130米冰雪堆積隴圍巖,唐明治和兄弟們苦戰180天,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2014年3月,雀兒山隧道已經掘進1000多米,一紙調令把唐明治調到了色達縣的色科鎮到色爾壩公路項目。躊躇滿志的唐明治戀戀不舍地告別了雀兒山,奔赴350公里外的色達縣,擔任項目常務副經理,主持項目部工作。2015年9月,色色公路提前半年竣工。期間,時任甘孜州州長益西三次到工地考察,對工程質量贊不絕口。本來作為縣道設計的色色公路驗收合格后,立即升格為國道。
雀兒山隧道和色色公路為中鐵一局贏得了信譽。半年后,他們在甘孜州發力推動的通暢(鄉道)、通達(村道)工程中,奪得了8個縣通暢工程的施工項目。
4年轉戰3個戰場,唐明治可謂“步步高升”。雀兒山隧道海拔4270米,而他們在石渠施工線路最高處海拔4700米。“海拔超過4000米后,每升高一米,艱苦和考驗就增加一分”,他說,“必須加強隊伍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生成攻堅克難的戰斗力”。
沒有靈丹妙藥,唐明治的辦法似乎很笨:講清大道理,做好小事情。
所謂大道理,說來也簡單。關鍵要讓大家明白他們修的路對于石渠百姓脫貧是多么的重要。唐明治說:“覺悟和情懷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情況清清楚楚地擺在那里,所以不需要說更多的話。”石渠生產力低,商品流通不暢,生活方式落后,美麗的高山草原和璀璨的唐蕃古道文化鮮為外人知,這一切都是因為交通落后。經歷過雀兒山、色達的唐明治對此已經了然于胸,初次來到高原藏區的員工的確被震撼了。項目部里,少了以往新項目開工前的激動,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壓力。一些從未上過高原的員工說:“真替藏區的百姓著急,得趕緊把路修通。早一天修通,他們就能早一天脫貧。想到這些,高原反映似乎好多了。”
王鵬比唐明治晚上來3天,這是他第一次上高原:“流鼻血,頭暈,腳和天花板都在晃動,睡不著覺。開始有點緊張,咋辦?咬牙忍著吧。”睡不著,他就起來看書,上網搜集資料,思考解決工程難題的方法,“這樣反而覺得頭不暈了,天花板也不晃了”。
說到小事情,倒還挺復雜。唐明治說:“最普遍的高原反應是睡不著覺,沒食欲,所以要想辦法讓大家睡得香,吃得好。”他們從成都購買了木床、席夢思、臥具,每個房間都配置了暖風機;成立了伙食委員會,每個月評議一次,發動大家提出改進意見,調換著花樣改善伙食。
物質保障搞得再好,也不能改變這里的海拔高度。唐明治認為,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像家一樣的氛圍,高原可以缺少氧氣,不能少了溫情,天氣雖冷,心應該是熱的。
會計楊超凡家住西安郊區戶縣,是家里的獨苗。在八百里秦川素有“銀戶縣”之說,那番繁華富庶與高原藏區的冰冷貧寒自有天壤之別。臨來前,和家里打了個馬虎眼說是去四川,沒敢說上高原。2017年7月下旬,他孤身一人從西安啟程到了西寧,再改乘大巴前往玉樹。“走的時候穿著短袖,一路上越走越冷,車窗外越來越荒涼,心情也越來越低落。”快到玉樹時下起了雨,一下車,冷風習習,他背起行囊落寞地向外走,走到門口時看到了溫暖的一幕:“財務部長張鵬飛來接我,車就停在站前,打遠就看到他伸著脖子在人群中找我,看到我后,他邊跑邊脫衣服,跑到我身邊二話沒說就把衣服披到我身上,摟著我跑到車前,打開車門把我推進去。那一瞬間,一股暖流從心中涌起,眼淚差點流出來。”
到了項目部,同事們已經把宿舍安排好了,床上鋪的蓋的,身上穿的用的,一應俱全,楊超凡嘿嘿地笑:“看來我帶著腦袋來就行了。”張鵬飛說:“手和腿也得帶來,不然沒法走路干活。”
對于唐明治的“講清大道理,做好小事情”,羅林很是認同。
在石渠,大道理就是發展。羅林說:“不要總是用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當借口,一切都要服從于民生,改善民生就要發展經濟。”11年前,領導找他談話,派他去石渠,他想都沒想便一口答應下來。領導說,會不會像有的人那樣,去藏區就是為了提一級,沒過兩天就喊著身體受不了要下來。羅林說:“如果組織不讓我下來,自己打死也不說。”
這些年,石渠縣委縣政府下大力氣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引導百姓改變生活方式,成效很顯著。全縣已經成立了80多個農村生產合作社,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石渠金礦儲量亞洲第一,銅礦、鉛鋅礦儲量亞洲第二,還有玉礦,“在這個問題上,歷屆領導班子認識一致,從未動搖,那就是不能動,開采的收益肯定比不上破壞的代價大”,羅林說。
他告訴記者,政府正在謀劃石渠旅游產業的布局和發展路徑,“這是一篇大文章,只要把旅游做成規模產業,石渠一定會富甲一方。發展旅游產業要靠發達的交通網絡支撐,石渠的百姓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歡迎像中鐵一局這樣的央企來這里修路,盡所能給他們以支持。在石渠,不會發生也從未發生過因為征地拆遷阻工的事情”。
再過兩天,羅林要去做一件“小事情”——去一個很遠的村子看望藏民,那個村子的路還沒通,他已經通知鄉政府準備馬匹,汽車只能開到鄉政府所在地,后面就要騎馬了。“其實做不了很多事情,就是要告訴他們,黨和政府沒有忘記他們,路很快就會修到家門口”。
記者在石渠采訪期間看到,政府、施工企業和當地村民,為了“通暢”和“通達”工程的順利推進,勠力同心。在能施工的5個多月中,說下雨就下雨,只要下雨通常都會刮大風,項目部提出:小雨大干,大雨小干,晴天拼命干。縣長羅林、主管交通的副縣長徐雙勇、交通局長澤仁洛布經常出現在工地上,了解情況,檢查工程質量,按合同規定應由縣里組織驗收、撥付的工程款,一次也沒耽誤過。需要村民配合的事情,各級政府和村委會更是積極行動,全力合作。每天,都會有三三兩兩的村民們站在旁邊看工人們施工,會說漢語的年輕人時不時會上前詢問:“還有多長時間修通?”
唐明治說:“石渠的自然環境艱苦,但是人文環境好。”在石渠,“通暢”和“通達”工程把施工企業、政府和百姓緊緊凝聚在一起。
第一期工程137公里的線路如期推進,今年4月底,業主方又追加了38公里“通暢工程”的施工任務,關門工期都是今年9月10日。總工程師王鵬說:“困難很多,但是必須按期完成。”
除了搶工,還是搶工!
在三天的采訪中,記者特意把“1號采訪對象”唐明治排在了最后,以便在掌握一定情況后,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但是,精心安排的采訪并不順利,因為他總是跑題。不論你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他沒說幾句,就開始掰著指頭跟你算工期,此外就是還需要多少水泥、瀝青、砂石料。他的跑題有時很“肆無忌憚”,拉都拉不回來。
但是記者需要素材,不能總是由著他。后來我就不客氣了,只要他跑題,我就直接攔住,他也覺得有些“過分”,便歉然一笑,“不好意思”。
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也說是“職業病”:“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路修通的那一天,我這病肯定好。”
在施工工地上,經常能見到諸如“安全第一”“質量至上”之類的標語,至于“第一”和“至上”之間是什么關系,并沒有人去深究。唐明治說:“‘通暢工程’是支撐石渠脫貧致富的樁基,效率、質量和安全是支撐‘通暢工程’的樁基,每一座樁基都要實實在在地筑在巖石上,都不允許絲毫馬虎。”
作為一家有著近70年歷史的施工企業,中鐵一局有一套科學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項目安全總監楊灝清認為,類似石渠通鄉公路這樣安全風險不高的項目,確保施工安全的關鍵是不能掉以輕心。所以,他們把安全教育納入全員培訓計劃,警鐘長鳴;把安全檢查做為工作檢查的規定動作,常抓不懈。至今,全線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石渠是包蟲病高發區,發病率超過12%。項目部把預防包蟲病作為確保人員健康的大事,組織預防知識培訓,每年做一次全員體檢,按時把預防藥品發放到每一個人手中。至今沒有發現一例感染者。
在國家公路標準中,通鄉公路是四級公路,標準中沒有明確質量要求和施工規范。但是,鄉村公路是與村民出行關系最密切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村民享受交通發展紅利、感受國家改革成果的“最初一公里”。
“不是沒標準嗎?我們就把四級公路當做三級公路修”,唐明治說。
開工前和工程節點時的培訓,他們選擇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相關規范作為教材,并決定在地材加工、瀝青加工、水穩料加工以及路基壓實度、路面平整度五個方面,執行三級公路施工規范,確保基礎質量到達縣道標準。
通常,修建鄉道用的地材經篩選后即可使用。但是,他們建設了砸石場,全部地材先水洗再粉碎加工,更好地保證了材料物理性狀的一致性。
為了適應高海拔地區溫度低、晝夜溫差大的環境,他們使用修建高等級公路的改性瀝青,建設熱拌站炒制加工,要求瀝青拌合后的出場溫度要達到165℃以上,運到施工現場時保持在140℃以上,比平原地區都要高出15℃。所以,他們把炒制砂石料的溫度嚴格控制在170℃至180℃之間,嚴格按照90.0(砂石料):5.0(瀝青):5.0(礦粉)的比例拌合。熱拌站的炒制溫度可以自動調控,為防止運輸中降溫過大,就用棉被把運輸車捂起來。一車瀝青35噸,攤鋪50米路面,要確保在12分鐘內完成。
水穩層是鋪在瀝青下面的路基層,由少量水泥和大量砂石料按確定比例拌合而成。通常,修建低等級公路用的水穩料可以在施工現場人工拌合,顯然,這樣難以保證配比的一致性。他們堅持在冷拌站加工水穩料,雖然增加了成本,卻能更好地保證路基和路面的質量。
至于如何保障壓實度和路面平整度,工程部長馮偉陽講得很詳細,只是我不知道如何用通俗簡練的語言來描述。大概是這樣,不論路基還是瀝青路面,每攤鋪一層,都要用壓路機碾壓十多遍,現代化的壓路機碾壓時還有震動功能。2016年夏天修好的路經歷了嚴峻考驗,包括冬天的極低溫,晝夜20℃的溫差,百噸重型卡車的肆虐,至今路面平整如初,未見絲毫損壞。
我們的車跑在鄉道上,平穩地穿行在如茵的草原和滿山的野花中間,和在高速公路上疾馳相比,自有一番別樣的愜意。
工程進度是讓唐明治最傷腦筋的事。“施工組織、資源調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事,有些因素我們掌控不了,除了天氣外,還有人為因素”。
工程尚未展開,就遇到了供電難題。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供電局以市場價格三分之一的費用,將動力電引入工地。但是石渠縣農村的供電系統設備陳舊,一些地方還在用上個世紀60年代架設的線路和變壓器,故障頻發;電力供應嚴重不足,供電部門不得不用限電的辦法緩解電力緊張局面。
他們的工程全線開工后,供電系統更是不堪重負,加上施工期間雷雨多,一打雷就停電。據項目部副經理兼物機部部長馬占全介紹,他們在真達村工地安裝了1600千瓦變壓器,剛剛能保障施工用電。但是那段50公里長的供電線路已經用了半個多世紀,供電電壓僅10千伏,到工地的末端電壓只有310伏,他們只好花15萬元購置了能自動調壓的變壓器。我們8月8日到工地采訪時,馬占全說:“這一周已經停了3次電,當地供電所人少,只能我們出車出人出設備幫助搶修。”
2017年追加的38公里建設任務是真達鄉的鄉道,解鴿臨危受命,帶著一個精干指揮團隊前往組織施工。
解鴿今年45歲,鐵二代,沉穩、冷靜,經驗豐富。因為施工地點距離項目部200多公里,所以要自成體系,建設冷拌站、熱拌站、砸石場和駐地。只有4個多月的工期,一個半月內必須完成全部施工準備。那段時間,解鴿每天6:30起床就開始忙,餓極了泡盒方便面,吃完接著干,一直忙到天黑。
施工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同樣是供電。38公里長的施工線路,沿線有32公里供電線路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一兩天停一次電是常態,最短的一次停一、兩個小時,有時一停就是幾天。開工至今,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停電。他們只能租發電機自己發電,僅這一項就增加項目成本70萬元,而且砸石場和攪拌站還要錯峰生產。
唐明治認為,這是歷史遺留的欠賬,你沒辦法也沒必要去糾纏責任,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最簡捷的辦法解決困難,盡量減少對工程進度的影響。他說要算大賬:“早一天把路修通,就能早一天向石渠人民交代,也能減少企業待工損失。”
除了不靠譜的供電系統,還有喜怒無常的高原天氣。
2017年6月中旬,石渠連降暴雨,山洪奔瀉而下。根據當地氣象局記錄,旬內降水81.5毫米,較歷史30年同期平均值高出115.6%。項目部駐地和熱拌站、冷拌站都建在曲麥村,駐地門前有一條小河,是雅礱江支流,平時只有腳面深的水。6月13日夜間開始,河水陡漲,水深達兩米,水流湍急,徑流量超過每秒400立方米,14日上午11點多鐘,河上的曲麥橋瞬間被沖塌。橋垮塌時,項目部拉設備的車剛剛過去不到30秒,車上除了司機還有副經理解鴿。
曲麥村是通往蝦扎鎮、新榮鄉、長沙干馬鄉和瓦須鄉的交通結點,曲麥橋是四鄉村民出行的必經之路,也是運送施工人員和材料的必經之路。當時,通往這四個鄉的路,除了跨雅礱江大橋等少數幾處作業量大的單體工程外,幾乎全部貫通,這座橋也要拆掉重建,建橋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新橋還沒建,老橋就塌了,瀝青和水穩料運不出去,這意味著要全線停工。
顧不上吃午飯,唐明治帶領技術人員緊急研究搶修方案,下午,第一套搶修方案冒雨實施:沿河流走向在水中敷設兩層直徑一米的水泥管,把這段河由明河改成暗河,管子上面鋪沙袋,再墊上沙土,供人車通行。一直干到晚上十點,因為停電周邊一片漆黑,唐明治果斷下令撤下搶修人員。
當夜暴雨如注。15日凌晨,河里的水泥管和沙袋大都被沖得無影無蹤,唐明治手捂胸口連稱“僥幸”。
垮的橋墩,架設簡易橋供臨時通行。確定方案后,項目部立即派出三名司機驅車270多公里到雀兒山隧道工地調運工字鋼。16日凌晨,231米工字鋼運到現場,搶修工作按預定方案展開。17日一大早,正在加固左側橋墩時,右側橋墩又被沖垮了,第二套搶修方案宣告失敗。
唐明治下令實施第三搶修方案:電話通知成都購買直徑兩米的鋼波紋管,供貨方派兩名司機晝夜兼程1000多公里,19日下午4點將90米鋼波紋管運到現場,唐明治指揮連夜鋪設搶修,20日晨,橋終于搶通。
記者在現場看到,垮塌的橋體和橋墩還躺在河道里,河水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新橋的主體已經完工,工人們正在準備鋪橋面。一個工人說:“咱建的橋,只要不把橋墩炸斷,它就不會倒、不會塌。”
新橋的橋墩鉆進地下十幾米深,緊緊地和巖石抓在一起,任你風急浪高,我自巋然不動。
施工季節,草原風景如畫。記者問項目部員工:“你們誰在草原上拍照留影了?”他們面面相覷,大都搖了搖頭。
不是審美疲勞,而是無暇旁顧,他們想靜下來享受如詩如畫的草原風光,但沒有時間。只是在擦拭汗水時不經意的一瞥中,在車窗外景色疾馳而過的一瞬間,石渠的全部美麗便刻在他們心中,化作此生的不解情緣。
2017年3月,不滿30歲的王博來到工地任工程部技術主管,主要負責橋梁技術服務指導工作。一共要建4座橋,其中的雅礱江大橋長172米,是4座橋里最長的,也是難度最大的。說難度,還是因為工期。
夏日的雅礱江如纖塵不染的仙女,那種難畫難描的萬種風情,用時下的網絡語言說,能把你“美哭了”。但是,經常和雅礱江約會的王博,心中只有他的箱梁橋墩,“必須在江水上漲之前把橋墩建起來,不然就誤大事了”。記不清加了多少班,山水下來之前,河中央的4座橋墩終于穩穩地矗立在水中。接受采訪時,他說還剩最后兩孔箱梁,“肯定能按時竣工。通車了,站在自己建的橋上好好看看雅礱江,你說那得有多爽”。
瓦須鄉二標段的工地海拔4700米,嚴重缺氧,夜間溫度能降到零下,狂風暴雨經常不期而至,作業隊疲憊不堪,工人情緒也不穩定。項目部決定由黨支部副書記王志強去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到了工地,王志強和工人一起干活、睡通鋪、吃大鍋飯,和他們促膝談心,很快穩定了隊伍。他說:“住了10多天,趕上3次暴雨,晚上風把帳篷吹翻了,雨把被褥全打濕了,的確很艱苦,所以道理要講清楚,實際困難也要解決好。要相信工人們是通情達理的,也是有情懷的。”
今日石渠,一條條黑色的緞帶與綠草、鮮花和美麗的雅礱江為伴,載著石渠人民脫貧奔小康的夢想,不斷伸向遠方。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簇新的柏油路面閃著柔和的光,路上的車漸漸多了起來,五顏六色,像是在奏鳴曲五線譜上跳躍的音符,給古老的草原帶來了無限生機。
解鴿說:“兩年了,最深刻的感受除了搶工,還是搶工。”
唐明治的動作有點“煞風景”,他先是蹲在路旁,用手仔細摸了摸路面,又后退一步,干脆靠著山坡坐了下來,點燃一顆煙,狠狠地吸了一口:“還有一個多月,不搶,行嗎?”
羅林的旅游夢
我們到項目部采訪時,石渠縣的草原帳篷節剛剛結束。
帳篷節是石渠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草原最美麗的時候,三五戶人家一起在草原上搭起帳篷,跳鍋莊,喝啤酒,吃燒烤,盡情地享受只屬于他們的歡樂。
羅林說:“你想象一下,綠茵如毯的草原上,五顏六色的帳篷像一簇簇盛開的花兒,到處是歌聲和歡笑聲,任你是三界二十八天之外的神仙,不羨慕?”這位縣長好口才,聽得我都傻了。
項目部的年輕人說:“只有到了石渠的帳篷節,你才知道啥叫能歌善舞的民族。”
從2016年開始,民間自發的帳篷節變成了政府組織和民眾自發參與相結合的形式,各鄉鎮政府都搭建了規模較大的帳篷群,組織民族歌舞表演。帳篷節的那幾天,縣領導分頭到各鄉鎮的帳篷參加活動,也會到村民的帳篷去做客。
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石渠帳篷節多了一些外地來的客人,他們就是“通暢”“通達”工程的建設者們。這里的人們淳樸、熱情、好客,對于遠道來給他們修路的人,更是多了份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2017年帳篷節期間,唐明治和徐雙勇副縣長一起參加正科鄉的活動,藏族老鄉看到他們進來,就一個接一個地捧上哈達,唱著歌把酒杯端到他倆面前,唐明治說:“酒還沒喝心就醉了,沒一會就被撂倒了。”
從2016年4月到現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修路的漢人和當地的藏人成了好朋友。他們經常相互走訪,就像走親戚。
工程部長馮偉陽說:“施工開始后,我們出去復測線路,帶著午飯一大早出去,太陽快落山回來。有一次在一座藏民的帳篷附近做測試,帳篷里沖出一只兇猛的藏犬,把我們追得到處跑。后來有經驗了,看到帳篷先繞過去,等到牧民轉場走了,我們再來測。心想怎么這里的狗也不待見我們。”
“現在不一樣了,和牧民們熟悉了,不但狗不追我們了,狗主人也和我們成了朋友。他們總是問我們是不是修路的,啥時候修好,我們回答后,總會收到感謝的話,那時候心里還是有點小自豪。”
友誼的建立需要彼此理解、尊重和發自內心的真誠。
青藏高原很年輕,土層比較薄。草原上的草已經生存了數千年甚至上萬年,但還是很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施工不能破壞環境是項目部的一條鐵律,他們所用的地材(砂石料)都取自雅礱江和支流沖擊成的砂石灘,至今已采集28萬立方米,沒占用一寸綠地。
當地政府和藏區民眾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對工程建設全力配合。凡請求地方支持的事,政府就會召集村民開會,講清修路的意義,藏區村民通情達理,開工至今,沒有發生過任何矛盾。
2017年4月23日下午兩點,唐明治接到徐雙勇的求援電話:因為春天回暖早,雪山融化,河水猛漲,14個采人參果的藏民被困在雅礱江里的一個小島上,請項目部派機械和人員支援。
當時徐雙勇和常務副縣長朱曉琳、安監局長益西正在現場組織救援,幾名警察趁河水不太深的時候,拉著繩子涉水到了島上,準備讓村民抓著繩子趟水回到岸邊。但是河水上漲很快,最深處已近兩米,水溫只有零度上下,被困村民中有一位臨產孕婦,小島離江邊百米左右,靠一條繩子救援顯然不行。
唐明治放下電話,立刻派出3臺吊車和一臺鏟車,親自帶隊趕赴江邊。這時,江水繼續上漲,被困村民情緒很不穩定。緊急磋商后,決定沿著警察探出的水比較淺的路,開裝載車進去救人。說是比較淺,水深也有1米,裝載車往返9趟,用鏟斗分批將被困人員連同他們的帳篷等生活用品全部運到岸邊。臨產的孕婦叫土珍,當即被救護車拉到醫院,當天生下了一個女孩。
救援持續了整整4個小時,裝載車變速箱和發動機進水報廢。益西看到人都救出來了,終于松了一口氣。接著他開始琢磨唐明治會開出一個什么樣的價格,他應該怎樣還價,這筆錢從哪里列支。事情的結果和一個笑話頗為相似:樓上的人不小心把一只鞋砸到地板上驚醒了樓下的人,樓下的這位等著第二聲響后再睡覺卻始終沒聽到動靜。益西很是感慨,他對項目安全總監楊灝清說:“不愧是央企,了不起。”
今天的石渠已經開始享受交通建設的紅利。
蝦扎鎮黨委書記土登顏批告訴記者,全鎮共有4466口人,路通了后,人均收入達到6000多元,翻了一番。
蝦扎一村支部書記尼瑪做中藥材生意,他說:“以前往外地運藥材靠人背馬馱,時間都花在路上了。”他們村的路去年就通車了,運輸成本降低了,效率提高了,他賣藥材掙了幾萬塊錢。“雖然不是很多,但比過去多了,相信會越來越好”。
蝦扎三村的巴批今年64歲,已經當了15年的村委會主任。他說:“公路修到了村里,來收購牦牛的客商多了,牦牛價格翻了一番。”
因為主管交通建設,徐雙勇對發展交通帶來的改變感受更深刻:“最明顯的變化是推動了商品流通。過去牧民銷售牧產品只能等商販進村收購,數量少,價格也低,現在可以很方便地賣到甘孜、康定、成都等城市,價格基本翻了一番;運輸方便了,牧區用的生活用品價格也降下來了,牧民得到了實惠。”
他介紹了正科鄉曲德村的變化。曲德村離縣城87公里,2016年修了8.3公里的硬化路。當年,政府引導村民一起投資成立了養豬場,并補助50萬元扶貧資金,從西藏和青海買了60多頭藏香仔豬。藏香仔豬口味特別好,當年底全部出欄賣出后,收回扶貧資金30萬元,每戶分了25斤豬肉,還有一部分資金用于2017年擴大再生產。今年,養豬場買了200多頭仔豬,規模迅速擴大。
羅林說石渠的變化才剛剛開始,好戲還沒開臺。他說的好戲自然是石渠的大旅游。
這位縣長的確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他說:“我們夏天用所有的精力抓發展,冬天用所有的精力思考如何抓發展。”
“我們差不多已經把總體規劃完成了,石渠的旅游產品要構成一個完整的、有石渠特色的、別人無法拷貝的產業鏈”。
“嚴格規定旅游路線,不能進去的地方絕對不讓你進。把石渠的環境破壞了,那就賠慘了,沒法向人民交代”。
“在古渡口洛須建一座唐蕃古鎮,盛唐和吐蕃帝國風格”。
“石渠的旅游一定是國際化的,高水平的,讓游客心甘情愿地把錢花在石渠,讓他們感到物有所值,來了還想來”。
如果說當初來石渠是組織安排,現在看是羅林選擇了石渠。11年奮戰高原,他傷病滿身,高血壓、風濕,腿腳也不太利落,“關鍵是你愛不愛這里,愛上了,這點病不算什么”。他說,“常夢到我們石渠的草綠了,花開了,草原美得令人窒息”。
羅林在等待一個圓夢的機遇,那就是讓石渠融入內外通達的中國西部交通網絡,支撐起他的石渠大旅游。
機遇正漸行漸近。青海達日縣經石渠宜牛鄉至青海馬崩山的國道345線、德格經石渠洛須鎮至玉樹的國道215線、石渠縣城到洛須鎮的省道457線正在全力推進,3條干線將構成閉合環路,再加上縣域內總長5000公里的高質量鄉村道路,石渠的陸路交通將在2019年前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距離石渠兩百公里的甘孜格薩爾機場正在興建。不久的將來,石渠周邊將有玉樹、達日、甘孜三個機場,成為石渠走向世界的現代化大通道。
縣域內,縣城尼呷鎮到蝦扎鎮、色須鎮的公共交通線路已完成規劃,正在做運營前的準備工作。2018年3月前,石渠將開通總長70公里的兩條公交線路,結束石渠縣沒有公共交通的歷史。
這天,唐明治陪著羅林、徐雙勇、澤仁洛布去查看一段剛修好的路。路的質量沒的說,幾個人的心情自然不錯。
羅林瞅了瞅徐雙勇和澤仁洛布,顯然對這位主管交通的搭檔和交通局的工作很滿意;又看了看唐明治,對這位指揮修路的鐵一局悍將既贊賞也有些歉意:不是我逼得緊,是石渠的脫貧攻堅容不得我們有些許懈怠呀。
他問唐明治:“路修完了,石渠的旅游大戲開臺了,你最想去哪里看看?”
“躺在雅礱江邊的草原上看天上的云,地上的草,江里的水,看上它兩天”。
“好,我陪著你”。
徐雙勇、澤仁洛布:“我們都陪著你。”
“得喝酒”。
“必須的”。
四個男人摟在一起,放肆地大笑,笑聲傳得很遠很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