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12 19:50:12
新華社武漢12月12日電 題:湖北:九省通衢之地鑲嵌綠色生態之心
新華社記者 徐海波、侯文坤
“九省通衢”的湖北擔當著構建長江中游綠色生態廊道,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使命。近些年,湖北以“綠滿荊楚”行動,推進國土綠化、荒山荒漠治理,為祖國版圖鑲嵌上一顆綠色生態之心。
從“開山挖礦”到“搶山開荒”
“明年四月,牡丹花開,這里又是漫山流彩。”坡崗上,張立國翻著手機里的美圖,一張張展示給記者。眼前雨中灰蒙蒙的荒山頭,來年的風景令人憧憬。
這是張立國的第二次創業。3年前,這個曾經的“礦老板”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栽花,還選址在當地有“黃土高坡”之稱的湖北省隨縣尚市鎮。他一口氣流轉了2萬畝荒地,荒坡禿崗得以成為大花園。
“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還破壞環境,持續不得。”張立國說,3年前的決定是生態與產業的“共鳴”。
尚市鎮隔壁的隨縣萬和鎮,曾深陷石材開采帶來的環境破壞之痛,村民每天戴口罩出行,黑黃色的水四處流淌。“今年以來,所有企業都停工,工人、機械全部上山造林。”萬和鎮干部程合寶說,誰破壞,誰恢復,萬和鎮50多家石材企業成為礦山復綠責任主體,與林業部門等一起為山體“療傷”。
清理、整形、覆土、復綠……當年劈山采石,而今壯士斷腕,荒坡覆土植新綠,禿嶺又現一片青。一棵棵樹苗栽上了山坡,一個個生態認識植入了人心。
2014年冬,一場持續盛大的植樹綠化行動在湖北全面展開——以“綠滿荊楚”打造長江中游綠色生態廊道。三年來,植樹護綠成為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全省義務植樹3.7億株,累計添綠997萬余畝。
從“靠山吃山”到“造綠吃綠”
植樹造林,改變的不止是城鄉風貌,更多的是老百姓的生活面貌。
高山峽谷中的宜昌市夷陵區姜家廟村,農戶在谷底依河而居。過去“靠山吃山”,村集體辦木材加工廠,砍樹賣錢;村民砍柴做飯烤火,燒灰積肥下田……山上的樹幾乎被整光,找根做扁擔的樹干要跑幾座山。
“那會山上是光的、河水是渾的,一年到頭看不到幾個人。”村民覃宗槐說,近幾年,市縣領導帶頭上山栽樹,被挖的樹坑又栽上新樹,林子慢慢蓄起來了。山綠了,河清了,一年四季來看風景,品嘗農家飯的城里人也多了。
越來越綠的山林,讓村民看到了新氣象,也改變了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村支部書記屈克柱告訴記者,現在沒人舍得砍樹,都搶著栽樹。村里有80多家農家樂,全村每年接待游客18萬多人次,農戶戶均增收近6000元。
擺脫一味索取、破壞的“吃山”怪圈,一批綠色富民產業在湖北興起。近三年,借助“綠滿荊楚”政策東風,湖北各地共新建油茶、核桃、板栗、中藥材等特色經濟林基地357萬畝。有的農民既成為基地“股民”,又到基地打工,收入大幅增加。
從“荒漠之地”到“凈水之源”
湖北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三峽庫區所在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肩負“一庫清水送北京”重任,對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有著重要影響。
丹江口市是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縣市。因山體發紅,難長樹木,當地人戲稱為“火焰山”。為給“火焰山”披上“綠裝”,丹江口市用炸藥小炮松土、砌石擋土、移土造林、植樹種草等一系列舉措修復生態,最終打破了專家的斷言。
“綠滿荊楚”開展以來,點綠已繪成漫山碧翠。神農架,被譽為北緯31°的綠色奇跡,是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也是三峽庫區天然綠色屏障。過去五年,神農架森林覆蓋率由88%上升到了91%,核心保護區內更高達96%。曾因環境變化而消失了100多年的大熊貓,也于去年10月重返神農架故土。
“綠滿荊楚行動基本實現了綠色全覆蓋,但全省還有部分荒山沒有綠化。”湖北省林業廳廳長劉新池介紹,湖北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全省宜林荒山全綠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