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2017-12-13 00:53:12
好不容易掛上專家號,專家卻沒按時出診;到醫院看病,卻被稀里糊涂地當成教學用“小白鼠”……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在專家號“一號難求”的現狀下,部分患者遭遇“雙簧”,嚴重影響醫患關系。
這背后既有醫生分身乏術的客觀原因和醫學生臨床實習的客觀需要,又有醫院“帶教實習”界限不清和患者知情權不被尊重導致的不信任感和被欺騙感。
“排上專家號,不見專家影”
郭女士近日慕名到東北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尋名醫。8點多掛完號,就來到醫生出診室。可上班時間到了,只有幾個學生模樣的人在門口“接待”,并未見到上年紀的名醫。
一問才知道,“大夫忙著開會,要10點多才能來”。詢問過患者多大年齡、有何癥狀后,“接待者”讓患者在一旁等待。
比上班時間晚了近兩個小時,這位名醫姍姍來遲。郭女士因為掛的號靠前還算幸運,當天上午就看上了,而靠后患者只能推后了。
雖有延誤,郭女士尚知誰在給自己看病。而王明的就醫經歷像看雙簧。
幾名白大褂圍住他,開始聽診看舌……一番折騰后,主治醫生登場教學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前幾位是實習醫生,但沒人提前告訴我,莫名就成了小白鼠。”
幾位曾在北京、哈爾濱等地就醫的患者說,除有過醫生不按時出診、學生代為查房的經歷外,更嚴重的是醫生壓根不出現,直接安排他們指導的學生代替,讓患者心中極為不快。
半月談記者走訪時發現,患者雖然知道一些醫生有指導學生的任務和職責,但很難分清哪些操作必須醫生做、哪些是學生可以參與,哪些是正常的教學、哪些又是無謂的“練手”。
有關部門聯合印發的《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要求,醫學生和試用期醫學畢業生參與醫學教育臨床診療活動必須由臨床帶教教師或指導醫師監督、指導,指導醫師在安排和指導臨床實踐活動之前,應盡到告知義務,并得到相關患者的同意。
這里的醫學生是指具有注冊學籍的在校醫學類專業學生。試用期醫學畢業生是指被相關醫療機構錄用并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醫學畢業生。
但很多時候,醫學生參與問診,患者處在“被默許同意”的尷尬境地。
雙簧上演:患者不爽 醫生無奈
有的知名醫院,很多名醫每周只出診一天,錯過這一“窗口期”就意味著需要再等一周。
“我們來時訂好了回去的票,再看不上,就趕不上車了。”和郭女士一樣,等待就診的不少患者從外地來,還有的住在偏遠農村。如果再等一周,就要增加不少食宿費用。
一位醫務人員介紹,此前因為醫生遲到,一位患者就與醫務人員發生爭吵,腳踹辦公室的門,“都給踹碎了”。
一些患者說,在病情沒有明確時,患者、家屬都很擔心,而且一般都已遭遇掛號難,排了幾天隊到自己,醫生又不按時來,心情焦慮可想而知。
為什么一些醫生無法按時出診?
日均門診量近百人、負責住院患者10多人、每學期還要擔任20~40學時的教學任務,這是東北一家三甲醫院醫生的“工作清單”。
“遇上開學季,上課是雷打不動的,一周僅能擠出一天時間出診。”東北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說,有時下課后學生追著問,趕上上課、出診相連,就難免耽誤后續出診。
很多突發狀況也讓醫生感到無奈。一位陳姓醫生說,醫院技能考核出題出于保密,經常當天通知。“有一次早上不到7點告訴我,只能臨時通知停發當日出診號。對那些外地前來的患者,真的是很抱歉。”
“各種檢查、評比不斷,越到年底越集中,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一位張姓醫生說,作為學科帶頭人,他不僅要搶時間整理材料,還要親自上陣推動,凡此都可能影響出診。
不按時出診,很多時候是客觀原因,但不及時告訴患者“帶教實習”,就有不少主觀原因。
“不經歷有效的實習,就難成為一名真正醫者,但實現起來總是矛盾重重。”一個醫學專業學生說,如果向患者說明自己以“實習身份”協助,即使指導醫師在場,也難免招來“你行么”的質疑與拒絕。
一位醫務人員介紹,個別名醫安排學生代替進行一些操作,也不排除僥幸心理驅使。比如一次大型手術后,患者病情基本穩定,風險相對小的基礎工作,醫生可能交給學生“鍛煉”,也減輕自己工作量。
讓醫者回歸醫人、傳人
“醫者,以醫人為本。出診爽約或委托給其他醫生甚至是實習醫生代管,暴露出醫院管理失序,執行規定不嚴格。”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吳帆說,師帶徒應“帶領”而非“代替”,這樣患者、醫生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才能被尊重和保護。
要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就要有完善的監督體系,避免“有章不循”。一些患者認為,對于那些“爽約”醫生、不能保證患者知情權的醫生,要按有關工作規章問責。
名醫專家也同樣需要減負。
一些專家建議,承擔教學任務的醫院需平衡好身兼教學、臨床、科研等多職責醫務人員的工作安排,提前預留彈性時間,避免“人為因素掐架”。
應從根本上改變“救100個病人不如發1篇論文”的人才評價導向,讓醫者真正回歸醫人、傳人。
“帶教實習”中,要加強與患者有效溝通。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曲文勇說,如果提前溝通好,患者不一定會反對醫生在現場指導學生,但要是稀里糊涂地被當做“小白鼠”,患者可能就不愿意了。
專家建議,在醫生、醫學生、試用期醫學畢業生服飾佩戴上應設置明顯標志,讓患者一眼就能看出來。在病房內張貼必要的“帶教實習”內容,明確哪些操作可以由學生做。
有患者表示,醫院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官網等,及時更新專家出診變化時間表。患者會理解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但一定要附上“有說服力”的原因,不可草草了事,造成醫療過程中的“塔西佗陷阱”。
目前,一些醫院的已有經驗值得借鑒。
在北京,一些專家號以團隊形式體現,如果個別專家臨時有事,則由團隊其他人接診,并根據看病醫生職稱收取相應費用。
在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患者可通過“體驗就醫”模式,將類似臉部紅腫等照片發至醫院微信平臺,互聯網值班專家據此給出初步意見,打通病患與醫院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注:文中患者姓名均為化名)(作者 管建濤 閆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