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2018-05-11 14:33:05
資料圖:女大學生身著漢服,在校園內吟詩經、跳漢舞。 陳泊霖 攝
漢服青年:身披傳統,驚艷潮流
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頭、熙來攘往的尋常巷陌,時常會覓見或翠袖紅裙、綺衣錦裳,或寬袍廣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漢服早已從小眾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符號逐步走入大眾的審美視野。在審美變化的背后,回避不開的是蘊含在漢服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推動青年群體走向潮流前沿。
火花:質疑和堅持的碰撞
26歲的皇甫月驊在2009年第一次穿上漢服外出時覺得,這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氣才能做到的事。她的挑戰來自家人和旁人不解的目光。
近十年過去,她的感受變化很大:更多青年喜歡并穿著漢服,更多人不再認為著漢服是奇裝異服的展示或者嘩眾取寵的表演。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它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定型于周朝、興盛于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繡于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征,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如今,不僅中國學生經常著漢服舉辦成人禮、誦經讀書,甚至外國年輕人也在短視頻播放平臺上著漢服玩起了自拍,平臺上與漢服相關視頻經常獲點贊數過百萬。
“西塘漢服文化周”剛剛在風景如畫的浙江嘉興第五次落下帷幕,首屆“中國華服日”便于4月18日即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當天在陜西西安拉開帷幕,近千名漢服愛好者相約而至。
“現在穿著漢服走在大街上,還是會有旁人拍照,但更多是欣賞不是驚異,也很少被誤以為是和服、韓服或是Cosplay,我覺得這些年來的堅持有了意義?!比缃褚殉蔀楸本h服協會負責人的皇甫月驊說。
2009年,一群漢服愛好者創立了北京漢服協會,至今已有實名會員400多人,大多為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社團每年都會舉辦數十次活動。
在北京,16歲的中學生王澤平日總是穿著寬松肥大的校服,然而酷愛歷史的他,課余仿佛變了個人,把自己交給了漢服,交給了歷史。每每身著漢服翻閱史書、參與社團活動,便仿佛擁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打開了探尋古人生活之旅的大門。
交融:歷史與現代的擁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痹醋浴对娊洝o衣》的詩句道出了許多漢服愛好者的心聲。以“同袍”來互稱漢服愛好者,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也有種歷史賦予的傳承使命感。
在與漢服相關的網上論壇上,會有“求勇氣”去嘗試漢服的新人發“求助帖”,跟帖則多是講述自身經歷的“鼓勵帖”和介紹如何更好穿搭的“科普帖”。除此之外,論壇上更為常見的是關于漢服制式和設計的探討,以及對于其歷史和文化的研究。
北京漢服協會活動部成員李曉璇喜歡在逛街、出游時穿漢服,也會將漢服“改良”以便于日?;顒印T谒劾铮h服不應該有太多局限,而是自然形態?!皾h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種服飾,穿漢服的人不是生活在古代,而是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人?!崩顣澡f。
最近,北京交通大學大四學生劉歡正在和同學拍攝一組漢服畢業照。曾擔任學校漢服社團社長的她認為,漢服可以逐漸成為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穿著,就像T恤一樣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劉歡通常會建議社團同學們在先充分了解漢服文化后再購買穿戴,為的是買到的漢服是一直喜歡并愿意穿著的,而不是僅僅為應付活動。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師王藝璇認為,如果將漢服陳列在博物館中,就會同標本一樣缺乏持續傳承的可能。服裝是時代風尚的直接表達,時下青年愿意在生活中穿著漢服,是將漢服帶回現實的努力,也體現出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親近和認同。
北京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吳悅依然清晰記得她第一次穿上漢服出現在一門專業課小組時的情景,同學們紛紛“點贊”,一向嚴肅的老師也連連稱贊。
在漢服愛好者眼中,漢服和時裝在一起時象征傳統,和其他民族服飾在一起時象征漢族,和其他國家服飾在一起時象征中國。
“雖然現在的漢服并不能真實完整地再現中國傳統服飾的全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在穿著漢服的同時,試著探尋千年歷史演變中的華夏服飾文化。如果要說時尚的話,通過不同的服飾搭配,漢服確實可以變得很時尚呢。”皇甫月驊說。
溯源:漢服回歸文化傳承
始于服章,達于博遠。半月談記者發現,與漢服相關的興趣社團和協會,大多會在提倡復興漢服的同時,根據元宵、清明等節日舉辦相應的傳統活動?;顒觾热莶粌H限于漢服文化交流,還會擴展到中國傳統技藝、傳統文化。
劉歡從手機相冊翻出照片,展示這兩年社團活動成果:從手工制作傳統發簪、團扇到學習漢舞,再到清明踏青、中秋賞月。
可以說,諸多青年以漢服為起點,一點一滴地了解中國傳統習俗、禮儀,學習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傳統技藝,體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吳悅說,起初接觸漢服是出于對美觀的考量,裝扮上華美的漢服,可以拍出為人稱道的照片??蛇B她自己也沒想到,在這一過程中,她喜歡上考據漢服,通過翻閱古籍,她不斷學習不同朝代服飾的特點,還經常幫漢服賣家找錯。
皇甫月驊介紹,協會中很多青年開始選擇漢服一部分是源于審美和前衛的追求,而更多的青年在這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北京漢服協會名為“含章”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已開展一年,活動以填詞、刻章、作畫等多種形式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目的就是希望由漢服延伸到文化,吸引更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和而不同”地分享交流。
盡管給所有穿漢服的青年找到一個共同的出發點是比較困難的,但既然有這么多的青年愿意穿上漢服,說明他們從心底里悅納漢服。這也與蘊藏其中、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情結難以分離。青年對于歷史的尊重、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恰巧通過漢服這樣的載體得以呈現。
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青年對漢服的熱情,以及醉心古典風格的裝扮,反映了傳統文化越來越得到青年的認可與挖掘,這是一種不斷壯大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也是傳統文化活力復興的體現。(半月談記者 冀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