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8-08-06 13:26:08
一顆無悔心踏出致富路
——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的扶貧故事
【黨徽閃耀·脫貧攻堅】
有這樣一個村子,村強、民富、景美、風正、人和,每家每戶都住著兩層別墅,人均年收入在3.5萬元以上。
有這樣一個人,他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回到農村,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間地頭,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把一個貧困村變成經濟強村的同時,將扶貧的目光伸向偏遠貧困的山區。
這個村就是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這個人就是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
“光我富了不行,我要幫助大家共同致富。”葛劍鋒立志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1、善港村的“善”變
葛劍鋒今年41歲,回到善港村,已經有9個年頭了。細數葛劍鋒的這9年,善港村的老百姓,都說他不容易,都說他了不起。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村只有煤渣路”“泥堵圍墻茅草房,樹皮草根拌青糠”……說起當年,大伙兒對這些畫面記憶猶新,都說這里算得上是窮困的死角,小伙子們找媳婦都難,外地姑娘不愿意嫁過來受苦。
2009年秋天,32歲的年輕企業家葛劍鋒“臨危受命”,當選善港村黨支部書記。從這時起,善港村正式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上崗后的前幾個月,葛劍鋒把家搬到了村委辦公室。白天,他帶著村干部在村子里,尋找善港村貧困的病根,晚上,他坐在辦公室想方案,困了就趴一會兒,幾乎都沒睡過一個好覺。
為了理清村里集體資產的賬目,葛劍鋒邀請專業的經濟師和法務人員,來查清賬目規范合同,為了解決村里大面積耕地撂荒的問題,他反復找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做工作,還自己帶頭領著村干部在田間勞作……
在這樣超負荷的工作下,他只用了一年就把善港村拉上了發展正軌,村里的糊涂賬理清了,集體賬目上也有錢了。慢慢地,大伙兒都知道善港村脫貧了,周邊的經濟薄弱村紛紛趕過來取經,讓他幫著扶一把。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困境相似,看著大伙兒都不富裕,葛劍鋒答應大家一起想法子,一起奔小康。2012年,善港村與同為“難兄難弟”的楊港、五新、嚴家埭“四村合一”,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如何將這四塊“邊角料”縫補出一件“新衣服”?憑借企業家獨有的經營理念,葛劍鋒為善港村確定了“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副則副、宜商則商”的發展道路,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子的建設中去。
常年不分晝夜地工作,年輕的葛劍鋒終究沒有頂得住病魔的折磨,被確診為腎損傷。醫生說,他病得很嚴重,必須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兒,安心靜養。
“老百姓還沒有富起來,我怎么能休息?”葛劍鋒決定,一邊治病,一邊工作。在病房里,他常常一手插著針管,一手改方案。
2013年,葛劍鋒萌生在村里開設有機農場的想法。“想法雖好,但村里一沒技術,二沒資金,落實很困難。”善港村黨委副書記黃琴告訴記者,當時全靠葛書記,請來了專家、爭取到了資金。為了請著名農業專家趙亞夫到村里指導,葛劍鋒拖著積勞成疾的病軀“三顧茅廬”;為了籌集資金,他又四處奔走,最終爭取到了國家財政項目,獲得補助600萬元,建成冬暖式大棚160余個。
資金和技術解決了,但人手又成了新問題。葛劍鋒不顧醫生的勸阻,帶著村里的黨員干部下地干活。“大冬天,他脫得只剩一件襯衣,帶頭在田里揮著鋤頭,一雙腳都被泥渣子淹沒了。”黃琴回憶,村民們被震撼了,紛紛叫上左鄰右舍,拿起農具與書記一起干。
“那段時間,葛書記病得很厲害,整個人都浮腫變了形,我們都差點認不出他了。”村民張興洪激動地說,“但他絲毫不在意,帶著病整天泡在田里。他說,‘老百姓富了,我的臉上自然會有光’。”
實踐證明,有機農場帶來的效益確實非常可觀,“互聯網+”模式不僅強了村級經濟,也富了百姓的口袋,善港產的日本越光大米、無花果凍果、美國金瓜等產品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全村200多閑散勞動力也在村辦農場實現了就業。
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如今的善港村已累計集聚各類企業147家,建成9個特色農業基地。2017年,善港村實現了全年開票收入超20億元,村級可用財力達到了2500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3.6萬元,成了后進村脫貧致富的典型。
如今的善港,天藍水清,道路開闊,生活幸福,10年前的“窮樣子”早已成了“昨日故事”。
2、“善”花開滿扶貧路
善港村的村民富了,但相隔1500公里的陜西省延安市方塔村的村民仍處在貧困中,他們成了葛劍鋒的新牽掛。
2008年,葛劍鋒在延安安塞方塔村調研。看著樹上紅彤彤的山地蘋果,他嘗了一個,口感十分脆甜。
“俺們的蘋果可甜啦,就是賣不出去,也賣不上好價錢!”老百姓的話戳痛了他。
“果賤傷農,你們只管種,我來負責賣!我們既要賣出去,更要賣出好價錢!”葛劍鋒當即拍板,攬下了包銷的活兒。
一句承諾重千金。為了蘋果能賣出好價錢,葛劍鋒和農科院聯系,把關蘋果品相,還給蘋果換了包裝,拿到了有機證書,換上了綠色品牌。他奔波于北上廣等大城市,往來各個展銷會,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安塞的蘋果。
“現在,果子都沒完全成熟,就有不少訂單飛到俺們村里啦,要不是他,可真不敢想!”方塔村黨支書白光榮說,“老葛讓咱這窮鄉僻壤的老百姓腰包越來越鼓。”
方塔村的轉變,讓葛劍鋒堅定了全域扶貧的決心。
2015年,葛劍鋒帶領村干部到了井岡山,扎在沃壤村里住了下來。一家家走,一家家問,實打實從當地實際出發,給他們做出了產業脫貧的方案。“要在沃壤種下紅綠果子,長出金銀疙瘩”。
豐收的季節,一箱箱綠茶、碧根果、山茶籽油從沃壤村寄出,當地總想著也給葛劍鋒寄一點,報一下豐收喜訊,邀請他看看脫了貧的村子如今紅火的日子。
他婉拒了:“一個村子扶起來了,還有另一個,我的腳步不能停下。”
2017年,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中,葛劍鋒主動找上扶貧辦,表示要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找個深度貧困村結對幫扶,給政府分憂。
“我們就選最偏遠、最貧困、最不容易扶的村!”葛劍鋒的話擲地有聲。
貴州沿河高峰村成了善崗村的結對幫扶村。接下了這個任務,葛劍鋒工作起來更拼命了,整個人日漸消瘦。為了處理好手頭的活,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保持著超強的工作力度。
“葛書記每天清晨5點起床,一直工作到下午兩點。午飯匆匆扒上兩口飯就來掛水,一分鐘也不耽誤。”村里衛生室醫師陳麗麗說,“他來這兒,就是圖離村委近,掛完水方便回去繼續工作。每一次來,他都是掛幾個小時的水,就打幾個小時的電話,安排村里的事,一秒鐘都不閑著。我們常勸他對自己好一點,可他哪里聽啊!”
為了幫高峰村打贏脫貧攻堅戰,大病初愈的葛劍鋒決定帶著善港人走進高峰村,手把手幫扶。剛到高峰村,葛劍鋒就扎進了群眾家里,同吃、同住、同勞動。
“這里的老百姓連上廁所都困難,更別說醫療、教育、衛生問題了,吃飽穿暖是他們最大的心愿。”葛劍鋒認為,高峰村想要脫貧致富,必須要先種下產業扶貧的種子。為此,他帶著工作組,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了一條產業路。
高峰村較為完整的耕地在比村部海拔更高的峰頭上,沿著山路往上,年輕的小伙需要爬半個小時,身體欠佳的葛劍鋒每次都會堅持一起上山。
“每次他擔心爬不動,可哪次他都上來了。到了峰頭,他總是盡量多待一會。看一看育苗地里的苗、實驗地里面的瓜果長勢怎樣,還有哪些荒地能夠開發……我們高峰的山頭,他都跑遍了。”高峰村黨支部書記羅文武感慨道。
短短4個月,高峰上的善港工作組,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百姓生活之中。黨旗飄揚在高峰之上,兒童的歡笑回蕩在山間,育苗田里長了第二茬,扶貧試驗田里的金瓜已經成熟,連棟大棚成為新的風景線……
爬山路上,葛劍鋒的工作組帶上了秋英花的種子沿路播撒。不經意間,花開滿了兩邊的小道。
3、“老百姓富了,幸福了,就值了”
常有人問葛劍鋒:你在扶貧工作上這么拼,是為了啥?為了升官還是為了名利?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家庭幸福、不愁吃穿的億萬富翁,扎根農村,走上扶貧之路,是自討苦吃。為別人累壞了自己的身子,更是不值得。
葛劍鋒說,“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老百姓富了,幸福了,就值了!”
江蘇善港、陜西安塞、江西井岡山、湖北咸豐、貴州沿河……沒有人規定他去哪里,他就這么去了,爬上了高山險坡,奔走于鄉間小道,扎根在田間地頭。
葛劍鋒說,要讓家鄉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于是,他脫下了西裝回到了家鄉,在生養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出豐碩的果實,讓村民們都能感受到富起來的幸福和喜悅。
葛劍鋒說,要讓脫貧致富的星星之火在老區燎原。于是,他走進了陜西安塞,把紅彤彤的蘋果帶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來到了井岡山的沃壤村,用腳板丈量了扶貧路,踩出了致富路。
葛劍鋒說,要讓精準幫扶的經驗能復制可推廣。于是,他走進了武陵山連片特困區的湖北咸豐縣楊柳溝村,在村里尋找帶動整個特困地區脫貧的良方。
葛劍鋒說,要有從零開始的勇氣和負重奮進的擔當。于是,他讓善港村的村干部都走進了高峰村,手把手,肩并肩地挑起一個深度貧困村脫貧的希望。
精準扶貧除了“對癥下藥”,也有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村民要致富,關鍵看干部,幫錢幫物不如幫建一個好支部。在對口幫扶了六個村以后,葛劍鋒深刻認識到,精準扶貧,必須要有一個好班子、好隊伍。
有了堅定的信念,便擼起袖子加油干!
葛劍鋒決定在善港建立一個農村干部學院,把經驗帶給更多的貧困村的能人干部,帶領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沒有辦學的經驗,葛劍鋒帶人到各地去取經;來不及新建場地,葛劍鋒向上爭取要來了培訓的場所;籌建人手不夠,葛劍鋒四處求才組建了一支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隊伍。僅僅3個月,葛劍鋒瘦了十多斤,但善港農村干部學院落成了。
2018年5月,葛劍鋒又多了一個新身份:教師。三尺講臺上,葛劍鋒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脫貧的例子,教授了一種又一種致富的方法。三尺講臺下,葛劍鋒常常被大家圍住,為一個個村把脈診斷。
“看到他們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知道,脫貧事業,他們正和我一起努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貢獻力量。”葛劍鋒說。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