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寧晚報
2018-08-06 16:08:08
一家三代修文物 匠心精神守時光
用修復技藝傳承延續文物所蘊含的恒久魅力
▲
1978年,鄧靜娟(右)與廣西博物館聘請的蘇州裝裱老師傅(中)合影留念
退休后的鄧靜娟很喜歡旅行
鄧靜娟修復過的古籍(前)
鄧靜娟修復過的古籍(后)
迎著光,楊洪飛小心翼翼地檢查一頁剛完成修復工作的古籍
■本報記者 陳蕾/文 賴有光/圖
40年前,如果提到博物館,或許大多數人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對于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更是十分陌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大眾對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逛博物館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常態。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里,廣西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鄧靜娟一家三代人默默堅守著,因興趣而投入,因熱愛而堅守,用修復技藝傳承延續著文物所蘊含的恒久魅力。
1
因特殊制度步入陌生領域
鄧靜娟的家鄉在柳州融水縣,在她兒時的記憶里,父親有著一份頗為“神秘”的工作——廣西博物館文物修復師,專門負責裝裱修復館藏的古書畫。少時,鄧父靠裝裱字畫謀生,其兄是著名國畫家、有著“畫梅圣手”之譽的鄧俊群,兄弟倆一人作畫一人裝裱。
傳統裝裱工藝不僅是書畫藝術不可或缺的一環,裝裱質量更關系著字畫作品的品相和存世時間。清代書畫鑒別名家陸時化在其所著《書畫說鈐》一書中寫道:“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寧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拙工謂之殺畫劊子。”寥寥數語足見裝裱之重要性。多年的手藝和嫻熟經驗讓鄧父進入廣西博物館工作后,成為不可多得的古字畫裝裱師。由于鄧父只有每年春節才會回融水,加之沉默寡言的個性,父女間的交流并不多,鄧靜娟對其工作性質自然知之甚少。
1976年,鄧父退休返鄉,當時我國仍實行子女頂替就業制度,即父母退休、退職后,由其子女頂替空下來的名額,進入父母原工作單位上班。這一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勞動就業制度,讓剛滿20歲的鄧靜娟走進了完全陌生的領域。剛到博物館那年,鄧靜娟的主要工作是在館里的資料室負責校對資料,平時便看書自學博物館的相關知識。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原本在博物館裱畫室工作的兩個年輕人順利考入大學,裱畫室僅剩下一名裝裱師。得知博物館計劃招聘人員填補空缺,鄧靜娟主動申請進入裱畫室,這也是她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父親的工作,學習和了解傳統裝裱工藝。
2
潛心研究磨煉修復技藝
裝裱古書畫,需經過沖洗去污、揭舊補綴、修磨殘口、礬掙全色、刺制裱綾、鑲嵌綾絹、轉邊扶背、砑光上桿等多道工序,尤其是具有珍貴文物價值的古書畫,離不開經驗豐富、技藝高超裝裱師的言傳身教。
為了培養文物修復人才,博物館一方面安排新人到外地參加培訓,一方面專門從蘇州聘請了一位70多歲的裝裱師傅到館傳授經驗。裝裱修復古書畫絕非簡單打個“補丁”,而是要求看不出有“補丁”,其中最難的莫過于接筆,即把畫芯有缺筆的地方復原。通常需要修復的古舊字畫大多有殘缺之處,要接上古人的筆墨,不僅要了解古代書畫各流派的特點,還要掌握用筆用墨技巧,準確推斷缺損處的畫意結構,才能讓一幅殘破不堪的古書畫重現古之神韻。
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鄧靜娟跟著師傅潛心研究學習,打牢基礎,此后更經常利用假期回鄉向父親請教。經歷時間的沉淀與打磨,鄧靜娟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古書畫裝裱修復師。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對文物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強,特別是在2002年正式立項建設了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古籍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古籍蘊藏著古人的智慧,見證了曾經的歷史時光,然而與亟待修復的古籍相比,全國古籍修復師的數量屈指可數,廣西博物館同樣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問題。2006年,已經50歲的鄧靜娟“轉行”成為博物館里唯一一位古籍修復師。2007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成立;2008年,古籍修復技藝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令人欣喜的變化讓鄧靜娟倍感驕傲,她期待著新鮮血液的注入,但現實情況卻是,很少有人愿意整日俯首案臺前,只為了揭開兩頁黏在一起的紙,或是恢復一個字最初的模樣。
3
三代修復師傳承匠心精神
2016年1月,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了一部3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也把文物修復師這一鮮為人知的職業放到了聚光燈下。
隨著紀錄片的走紅,修復師們展現的沉靜、細致,以及巧奪天工的技藝,迷倒一片年輕人,甚至成為新的“網紅”。那一年,鄧靜娟已經退休5年,正享受著恬淡閑適的生活。彼時在廣西博物館里,3名分別為“70后”“80后”“90后”的專職古籍修復師讓古籍修復工作室不再冷清。其中的“80后”名叫楊洪飛,于2010年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帶其入門的師傅便是他的媽媽——鄧靜娟。
“古籍修復是一項非常細致且耗時很長的工作,有時花幾個月才能補好一本古籍,楊洪飛個性沉穩,而且心細,這些都是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必備的條件。”鄧靜娟如是評價兒子。但若不是真正熱愛,往往很難耐得住寂寞,并能長期堅持。
2018年是楊洪飛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第八個年頭,33歲的他將修復一本古籍比喻為打游戲,必須殫精竭慮施展各種絕技,逐一突破層層關卡,最終通關時特別有成就感。相較于老一輩的文物修復師,年青一代“修煉功力”的途徑更加廣泛。楊洪飛幾乎每年都會到不同城市參加古籍修復培訓班,也會透過網絡與同行交流學習,平時還會配合博物館推出的主題活動,向市民和游客們講述古籍修復技巧,傳遞這份職業的意義所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