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8-08-18 14:52:08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
20世紀30年代以后,一些藝術造詣深厚、具有遠見卓識的前輩藝術家,如侯寶林,致力于相聲的凈化和改革,使它得以“登堂入室”,從底層大眾的通俗藝術變成全民雅俗共賞的喜劇藝術,由姿態低到塵埃的“玩意兒”提升為鐵肩擔道義的“語言藝術”。經歷了“文革”的停滯期和改革開放后的高潮期,通過廣播、電視傳播,馬季、姜昆等優秀藝術家將相聲領進了傳統說唱藝術的殿堂,相聲在大眾娛樂和電視領域里,獨領風騷幾十年。
當下的相聲漸漸回歸市場運行的軌道,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復了“傳統”,但是必須注意時代已發生了滄桑巨變,傳統并不意味著“做舊”,堅持傳統并不意味著抱殘守缺式的故技重演,我們被喚醒的文化記憶決不意味著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來,秉持現代文明的心靈決不允許一夜退回舊社會,決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死灰復燃和暗度陳倉。遺憾的是,一些小劇場舞臺、電視選秀節目明星導師云集,在對年輕相聲演員的引導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娛樂享受。
一些相聲從業者對傳統相聲認識模糊,對笑的審美認識模糊,缺乏侯寶林先生等前輩大師的文化自覺。他們一味“向賣座看齊”“向流量看齊”,以鼓吹“去價值觀”“去思想化”來嘩眾取寵,無底線媚俗,在相聲這塊文化瑰寶中生生糅進原本已剔除的糟粕,使之最終滑向“三俗相聲”的泥潭。我們痛心地看到,當今相聲舞臺上,有人借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勢,撿起傳統中的糟粕,傳達低級趣味等不健康的內容。一時間,“臟活”“臭活”沉渣泛起,粗俗、骯臟的字眼霧霾般彌漫,以“你的兒子長得像我”“兩性”和“臍下三寸”為噱頭的段子如病毒滋生,不僅是“語言污染”,而且是對觀眾的“心靈污染”。還有人打著振興傳統藝術的幌子,把舊社會妓院里唱的“窯調”《探清水河》搬上舞臺。雖然此曲作為非遺的學術研究是可以的,但是照搬原詞在舞臺上呈現,喚起的是舊時代嫖客文化的心理聯想,與新時代文化格格不入。
機敏睿智和幽默感,是相聲藝術的優秀品質,而有的人正在把幽默變成惡搞,把喜劇變成鬧劇,把娛樂變成“愚樂”,尤以倫理抓哏為最常見的低俗“愚樂”手段。某相聲社專場里,沒有一段相聲不包含“誰是誰爸爸,誰是誰孫子,誰媳婦跟人跑了”之類的倫理哏。
20世紀30年代有一位相聲演員陳榮啟,非常厭惡倫理哏,他說:“你們罵人和挨罵都那么自然,就不嫌難受嗎?說相聲的上罵三輩兒,下罵五輩兒,不就是為混口飯吃嗎?說相聲的也是人,有誰愿意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婆讓人罵來罵去的,連地下的祖宗都不能安靜地躺著。這樣的活我以后決不再使!”侯寶林先生說:“早有人要凈化相聲藝術,我們今天更要反對低俗的包袱,凈化語言,要向陳榮啟先生學習。”“笑料不夠,倫理哏湊”反映出的是相聲人缺乏創新、乏善可陳的惰性,它使相聲審美變成毫無美感可言的人性惡趣味的狂歡,使娛樂變“愚樂”,此風決不可長!
諷刺和嘲笑是相聲的功能,也是相聲引以為傲的光榮傳統,無論是侯寶林凈化語言追求品位,還是劉寶瑞洞察世態人心的韻味,抑或是馬三立的“自嘲”式冷幽默,都是接地氣的,直面民生的,傳遞正能量的。但近年來由于受西方“腐文化”的影響,在一些演員身上,清新的正面形象不見了,表演曖昧、語言隱晦、做派輕佻,動不動打“擦邊球”、灑狗血,臺風騷、浪、賤,迎合粉絲追星,以炒作刷流量,陽剛之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娘娘腔、表情包,搔首弄姿令人作嘔。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一針見血地批評了這些“三俗”現象。
相聲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病在對傳統相聲的優良傳統視而不見,卻對糟粕的“癰疽”趨之若鶩:低俗的語言和笑料使我們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樂”降低了觀眾的智商水平,腐化糜爛的表演使觀眾陷進感官刺激泥沼不能自拔,“碎片化拼湊”破壞了相聲藝術的整體美感,降低了欣賞的品位,失去了韻味的咀嚼。觀眾正在用不滿的、質疑的目光審視著相聲,這些病癥若不根治,早晚有一天會讓相聲苦不堪言,受到未來無情的審判,成為歷史的罪人。
鑒于相聲具有深厚的傳統,今天有人提出相聲要“復古”。筆者認為,若真的要復古,也決不能做舔癰吮膿的“嗜痂者”,而是應該重拾當年侯寶林、啟明茶社、相聲改進小組等說文明相聲、干凈相聲的主張,維護相聲生態文明,清除精神霧霾,還相聲“綠水青山”,讓相聲對得起“語言藝術”這個文明的維度。
面對廣大觀眾的質疑,相聲該何去何從?《淮南子·泰族訓》說:“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寧。”相聲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不講繼承,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要“固本強基”,就要盤點反映優秀價值觀的相聲經典,學習經典的精華,向經典致敬;對于腐朽落后的價值觀及其派生的濁物,我們要加強文化批判意識,正本清源,以正驅邪,像魯迅先生所說“剜爛蘋果”一樣,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因此,相聲的發展和創新,應承接傳統之精髓,不斷提高相聲的審美品位,增加其韻味,創演出接地氣的無愧于偉大時代的藝術精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者:鮑震培,系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