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2-11 11:20:12
記者 黃玥
制圖 樊珊珊
【學習進行時】談及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常用比喻,“喻”意深長。“啃硬骨頭”“牛鼻子”等生動表達早已耳熟能詳。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習近平改革之“喻”》,以“喻”為主題詞,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堅冰已經打破,第一艘開出的帆船,是農村改革。”論及中國改革,“帆船”之喻引領我們破浪駛入一段縱跨40年的航程。
40年前,中國改革巨輪啟程時吃水尚淺、由江河漸入瀚海;40年后,這艘意氣風發的巨輪駛進更深水域,面對的是洶涌浪濤、廣闊前程……
“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用“深水區”明確標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所處的歷史方位,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喻”形勢與決心
現在,同過去相比,中國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
“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014年2月,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用形象的比喻向外界闡釋了中國改革駛入“深水區”的形勢。
“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任何一項改革都要破解錯綜復雜的矛盾,都要突破認識和利益的掣肘。
這其中,有的牽涉復雜的部門利益,有的在思想認識上難以統一,有的要觸動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舉……“硬骨頭”如同“攔路虎”,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躲不開也繞不過”的重重羈絆。
愈難愈進,逆流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
“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連續幾個比喻言近旨遠,習近平的鏗鏘話語顯示出迎難而上的堅定決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再出發”的一次總宣示、總部署、總動員。“軍令狀已經下達,集結號已經吹響”,習近平為改革這場戰役吹響號角。
國企國資、戶籍制度、財稅金融、農村土地、公立醫院……隨著一系列標志性、關鍵性改革舉措落地生根、漸次開花。“硬骨頭”一一被撬開砸碎,歷史性的變革悄然發生。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習近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發出有力號召。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一個個比喻帶著百折不回的堅定。在一次次旗幟鮮明的宣示中,改革的決心愈加彰顯。
2018年10月,習近平時隔6年再赴廣東考察調研。習近平說:“40年來,中國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為什么不繼續走下去呢?”在這條“越走越好 ”的“路”上,他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喻”智慧與方法
從頂層設計到民間俗談,改革“比喻”不僅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印記”,也是邁出改革步伐的寶貴經驗。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到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經驗時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
他生動地說,“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摸著石頭過河要按照規律來辦。他進一步歸納升華,“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必須“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
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就是辯證統一的方法論。除此之外,“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演講中,用“點火器”寓意點改革之火激活創新。
“改革和法治是兩個輪子”“不能讓一些過時的法律條款成為改革的‘絆馬索’”,習近平用“雙輪驅動”詮釋了改革和法治要同步推進的深刻邏輯。
這些改革“比喻”蘊含辯證思想,飽含改革智慧,是方法論,更是行動指南。
類似的改革“比喻方法論”比比皆是:
用“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用“發揮改革試點的偵察兵和先遣隊作用”,指明要大膽探索、試點先行;用“戰術上則要穩扎穩打”,要求克服畏難情緒、浮躁心態,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用“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強調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
用切當的修辭,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習近平用鮮活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套系統的改革方法論。
“喻”方向與共識
“我們將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發展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讓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這是習近平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向世界的宣告。
用“蛋糕”作比喻,習近平回答了改革“為了誰”的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歸納了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這一論述,開宗明義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依靠誰”的問題。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改革矢志不渝的根本目標;緊緊依靠人民,是改革深入推進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強調,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公約數”比喻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利益的共同點。改革進入深水區,找到“最大公約數”才能匯聚更大范圍的改革力量,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凝聚共識絕非易事,特別在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面臨深刻變化之時,形成合力的難度在加大。
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肩負起政治責任,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他妙喻新時代的改革者形象:“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既要掛帥、又要出征,親力親為抓改革”。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強調,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是破局;“最后一公里”是“沖刺收官”;
在改革進程中勇于突破各種形式的“中梗阻”,讓改革方案的設計充滿百姓獲益的“含金量”……字字句句都滲透著總書記的為民情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