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19-10-30 16:27:10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符號,說起山東,會想到“煎餅卷大蔥”。煎餅,是魯中南地區的一種傳統家常主食。我出生于沂蒙山區,從小就看人們將麥子、地瓜、玉米、高粱等糧食磨成面,調成糊,上鏊子,攤開烙熟,形成了一張張圓如月,薄如紙,韌如布,味如飴的煎餅,香氣四溢卻又透著一股子沂蒙人民的粗糲和豪邁。
煎餅做成了經久耐放,三五個月也不變質,如果要出遠門,疊上幾個煎餅裝在行李中,或捆在腰間,可以隨時隨地飽餐一頓,“晨一飽而達暮”,扎實耐饑扛餓。蒲松齡曾經寫過一首《煎餅賦》,里面寫道,“煎餅之裨于民生非淺鮮也”,煎餅是沂蒙人民不能割舍的食物,一頁頁煎餅養育了一代代的沂蒙人,齒間的嚼勁和磨礪多像他們不屈不撓、接續奮斗的倔強。從“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個好例”,到“風景這邊獨好”的九間棚,再到“時代楷模”王傳喜,沂蒙大地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為國家富強、民族興旺開拓創新的黨員干部,他們劈山鑿嶺,導沭整沂,改土整地,埋頭苦干,踏實肯干,真抓實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改革發展的奇跡。
煎餅看起來其貌不揚,樸實無華,沒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裝飾,摸起來干硬粗糙,卻支撐著無數黨員干部奮戰在生產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第一線上,加班加點,忙的錯過吃飯,就喝點白開水,卷點咸菜吃上幾個煎餅,繼續投入到工作中。即使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老區人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不貪圖安逸享樂,不奢侈浮華,不腐化墮落,在艱苦奮斗中凈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自覺展示著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樸素之美、清廉之美。
戰爭年代,沂蒙人民推著獨輪車,冒著炮火硝煙,往前線運煎餅,往后方拉傷員,在孟良崮戰役中,臨沂市蒙陰縣野店鎮煙莊村這個不足百戶的小村子,半月內做了5000多雙軍鞋,烙了15萬斤煎餅,因此陳毅將軍才動情的說,“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新時代,在全省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在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特質的指引下,黨員干部將繼續踐行群眾路線,把人民裝在心里,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擔當作為,狠抓落實,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征服“婁山關”、“臘子口”,闖過險灘和急流,為實現黨中央繪就的宏偉藍圖勇往直前。
蒙山蒼蒼,沂水泱泱。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會為人打上刻骨銘心的底色和烙印,會化作血肉,歷經彌久,永不褪色。(文/徐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