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11-27 09:15:11
核心閱讀
堅持引育并舉,對“有帽子”與“沒帽子”的人才同等對待,加大對支撐、轉化英才的培養力度,推動科研隊伍年輕化……中國農業科學院確立人才強院戰略以來,多措并舉,化解昔日人才梯隊“斷檔”之危,穩定了高層次人才隊伍,還促進了人才的成長。如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環境正加速形成,科研人員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愈加充沛。
“全院穩定保障1000名左右的青年人才,使其薪酬水平與所在地經濟、物價水平保持合理關系”“拿出3000萬元經費,向30名左右沒有‘帽子’、科技創新業績突出的人才兌現科研經費和崗位補助”……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三次人才工作會上,一份被稱為“新30條”的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文件出爐,讓院里不少科研人員有了新期待。
優化環境,提供穩定經費保障
中國農科院成立60多年來,在雜交水稻、禽流感疫苗研制等領域取得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也培養了一大批農業科技人才。但由于內部人才潛力挖掘不夠、外部競爭激烈,人才梯隊一度面臨“斷檔”。
2017年,中國農科院召開了建院以來首次人才工作會,確立了人才強院戰略,同時出臺了30項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改革措施,被稱為“30條”。幾乎同時啟動的“青年人才工程”,是該院人才戰略的有力實踐,兩年來為“農科英才”提供科研工作經費3.6億元。經費的穩定保障,使人才的成長環境不斷優化,科研成果的數量、質量齊升。
對此,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員吳黎明深有感觸。蜂學研究對于農業發展至關重要,但作為一個弱勢學科,在項目制主導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下,很難爭取到重大課題的支持。經費有限,吳黎明團隊只好分別向不同部門爭取經費,但由于不同部門的申請要求、研究方向不一致,他們的研究也變得“零敲碎打”。
“有了科研經費、人才政策的穩定支持后,我們的研究才逐步走入正軌。”2018年初,吳黎明牽頭完成的“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蜜蜂研究所時隔25年再獲國家級獎項。“以前我們有多少錢才干多少事。現在經費投入更加重視人才本身,做研究可以更專注了。”吳黎明說:“更重要的是,團隊內部因此凝住了神、靜下了心,人才的成長也加快了。”
在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王桂榮看來,經費投入向人才傾斜,受益的不僅是科研人員,還有研究生和科研輔助人員。尤其是對于植物保護這類公益性較強的學科來說,以前一個課題里通常只有15%的經費可以支付學生補貼,王桂榮經常為此發愁,“現在經費支配更加靈活,只要預算合理,學生或科研輔助人員的工資比例有時可以超過50%,他們的積極性也都提高了。”王桂榮說。
兩年來,中國農科院大力實施人才支持政策,建立起高端引領、重點支持的人才發展機制,吸引、凝聚和培育高層次科研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良性競爭,確立人才培養新導向
構建科技創新的全鏈條,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堅持引育并舉,對“有帽子”與“沒帽子”的人才同等對待,加大對支撐、轉化英才的培養力度,是近年來中國農科院人才培養的新導向。
周文彬1年前被引進農科院時,就沒有“帽子”。“我暫時沒有獲得國家人才計劃的支持,但也進入了院里的青年英才梯隊。”如今,周文彬是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牽頭組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項目總經費達1.08億元。
人才引進來了,但難免“水土不服”,如何盡快融入團隊、開展研究?“不少剛回國的科研人員很難一下子就拿到項目,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這個階段的支持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國農科院人事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近兩年,中國農科院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德國馬普學會等全職引進了60多名優秀人才。
2017年初,童紅寧任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當年8月就入選了領軍人才B類計劃,很快建起了自己的實驗室,不到1年又獲得了“國家優青”資助。“不少項目都允許自由申請,在5年的特殊支持期內,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統籌安排預算,給了我們更多探索和成長的空間。”童紅寧說。
對自有人才的培養,中國農科院同樣重視。“不管是引進人才還是本土人才,只要有本事,都會重點關注和支持。”中國農科院人事局相關負責人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招來女婿氣走兒子’的問題,讓大家在良性競爭中成長。”
中國農科院還加大對支撐、轉化英才的培養力度。小到田間作業、實驗動物飼養,大到大科學裝置操控維護、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都離不開這類人才。在吳黎明看來,蜂學研究就離不開養蜂員的付出:“蜜蜂該喂的試驗素材要喂進去,該取的樣品得取回來。對農業科技來說,田間地頭勞作的也是人才。”
因人施策,階梯式培養“傳幫帶”
“人才強院戰略實施以來,不但穩定了高層次人才隊伍,還促進了人才成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院士介紹說,近年來,中國農科院注重人才階梯式培養。
“人才成長有規律,要讓經費支持與其規律‘合拍’,才能發揮乘數效應。”中國農科院人事局相關負責人談起心得,“人才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需求也是不一樣的,要因時制宜、因人施策,為科研人員積極創造條件、優化成長環境。”
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年滿58周歲的,將不再擔任首席職務;年滿55周歲的,需配備執行首席,為接任首席做好準備……“新30條”中,推進人才隊伍“年輕化”是一個鮮明特色。其中,“建立榮譽首席——首席——執行首席接續機制”和“開辟職稱晉升優先通道”,實現了領軍人才“能上能下、新老共進”。王桂榮認為,通過經費、政策上的傾斜來促進青年科學家的成長,不僅能夠保證相關研究的連貫性、一致性,也能發揮“傳幫帶”作用,避免人才“斷層”。
“農科院要在大力推進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年輕化、強化科研領軍型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培養特殊支持政策、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優化干部人才成長環境等方面出實招、謀實效,努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創新環境,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唐華俊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