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12-16 18:29:12
新華社鄭州12月16日電 題:打造沒有圍墻的紅色課堂——河南信陽弘揚紅色文化成風化人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丁、甘泉、韓朝陽
機構改革國地稅合并,意味著近一半領導干部由“正”轉“副”。干部能否正確看待個人進退流轉,成為現實考驗。
改革之初,信陽市稅務系統首先組織所有縣區局長赴革命老區新縣開展了紅色研學。撫摸烈士墓碑,追問初心使命,一行干部心靈深受觸動。在隨后的思想交流中,三名同志主動提出由“正”轉“副”,讓年輕人挑大梁。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人事改革順利推進……
近年來,大別山革命老區河南省信陽市管好用好紅色基因庫,大力傳承紅色文化、弘揚大別山精神,讓紅色資源“活”起來,也讓黨員干部在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
讓709處革命舊址“活”起來
新縣箭廠河鄉“紅田慘案”遺址前,擺滿了白色的小花。來自大別山干部學院的學員排隊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
“箭廠河鄉共有79處革命遺址遺跡,占整個信陽市1/10。”鄉黨委書記胡冕介紹,為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箭廠河鄉專門成立了河南三紅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發展紅色研學旅行。2019年全年預計迎來游客近10萬人次,紅色旅游日益成為鄉村經濟增長點。
大別山革命老區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歷史,是土地革命時期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是我黨重要的建黨基地,也是大別山精神的發源地。一寸山河一寸血,這里留下了大量紅色舊址,其中僅信陽市就有709處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地。
為更好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信陽市2017年初開始實施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固本清源計劃”。目前,已形成“一個平臺”加“709處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地”的聯動格局。
其中,一個平臺即大別山干部學院。大別山干部學院自2013年建院以來,先后吸引全國各地黨員干部22.3萬人次來此學習。
大別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林志成說,在開展黨性教育過程中,學院開發了“走讀大別山”紅色體驗線路,將散落在大別山的紅色革命舊址串起來,讓紅色文化可感知、可體驗。這一線路帶動了新縣箭廠河鄉、羅山縣何家沖等一批鄉、村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
拓展延伸紅色文化影響力
商城縣里羅城村一度基層組織渙散,黨員一開會便爭吵不休。2018年初,新任村支書陳啟鑫經過一番考慮,決定從抓支部組織生活入手,將第一次支部黨員大會地點,放在村后山的紅軍墓前。
當天,陳支書神情肅穆,不多解釋,領著大伙先鞠躬再重溫入黨誓詞。“雖然啥都沒說,但每個人都明白我的意思:當年咱村戶戶有紅軍,如今英烈就長眠山上,看著咱到底能不能把日子過好?”陳啟鑫說。
這一次,大家席地而坐、平心靜氣,會議從早上八點一直開到下午五點。通過紅軍墓前的組織生活會,既團結了人心,又理清了發展思路。如今的里羅城村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紅軍墓也被重新修繕,有黨員還為游客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紅色文化的生命力關鍵在拓展延伸社會影響。信陽市委組織部介紹,當地信陽探索了通過組織生活會、最美家庭評選等各種載體,讓紅色文化進農村、進校園、進家庭等,目的就是發揮紅色文化沁潤心田、成風化人的作用。
信陽市還專門編印《大別山紅色故事》發放到每一個支部,號召每名黨員會講一個紅色故事。同時,組建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組成的紅色宣講團,讓“紅色課堂”無處不在。
探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化
“文化蘊含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鄂豫皖革命紀念館館長吳世儒說,紅色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大別山精神,要用心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如今在信陽,越來越多的學校把“學習紅色故事,做英雄傳人”作為開學第一課的主題。通過精心打造、免費開放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地,大別山紅色研學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在三年多探索基礎上,信陽市將弘揚紅色文化實踐路徑總結為“四融一帶”:即抓傳承,讓紅色文化融入血脈;抓鍛造,讓紅色文化融入支部;抓管理,讓紅色文化融入日常;抓延伸,讓紅色文化融入社會;抓關鍵,讓領導干部示范帶動。
河南省委黨校黨建部教授蔣仁勇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也是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加強對紅色基因庫的保護和利用,探索生動有效的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回答和解決好“永恒課題”和“終身課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