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0-01-07 11:30:01
在重慶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西山村,73歲的村民胡光富用輪椅推著老伴,在家門口的跳磴河公園散步。這位在跳蹬河邊生活了50多年的老人感慨道:“原來躲著走,現在慢點走。”
“龍須溝”變成風光帶,如今越來越多的水體正在經歷與跳磴河相同的嬗變。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超過八成,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超過九成,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八成左右。
碧水繞城,水清岸綠,美得讓人輕盈歡快,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用腳步細細丈量自己生活的城市。
優化排查方案、精心組織協調、有效傳導壓力,黑臭水體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
彎彎的河流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保護水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水環境就是改善民生。
不信清泉換不回。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志性重大戰役之一。
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相繼出臺——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整治城市黑臭水體”作為重要內容;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再次明確要求“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體”;
2018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列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七大標志性重大戰役之一,要求3年內取得明顯成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將“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作為打好碧水保衛戰的主要內容之一。為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明確治理目標、工作原則和主要措施,確定每年開展一次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明確提出,至2020年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高于90%。
讓城市河道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目標有了清晰的時間表和實施路線圖。
一場場戰役相繼打響——
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倒逼各地義無反顧地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讓黑臭水體治理徹底走出了“治反復、反復治”的怪圈,實現從“一時清”到“時時清”。
將形式檢查與實質檢查相結合,讓問題排查更高效、更精準。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會同住建部,組織18個專項核查組,對13個省(區)5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了現場核查。各核查組采取形式檢查與實質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形式檢查主要看水體感官上是否消除了黑臭,水質監測數據是否合格;實質檢查主要檢查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等核心工程是否建設完成并有效運行。可以說,這樣的核查既看“面子”,更查“里子”。
從現場巡河、水質監測到衛星遙感“天眼”、水下探測儀器,高科技手段的應用讓排查更深入、更扎實,讓黑臭水體“無處容身”,擠出了數據中的“水分”。提前組織對核查城市開展衛星遙感監測,識別疑似黑臭水體,并與群眾舉報、地方上報等進行比對,將疑似黑臭水體清單轉交現場核實;建立在線申訴系統,暢通反饋渠道。核查組現場發現問題均實時上報,后方統一受理反饋。
科學部署、高位推進,按下黑臭水體治理“快進鍵”,倒逼全國各地集中優勢兵力,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向黑臭水體發起總攻。
統籌施策、協調推進,治出了環境改善、水清岸美的好成效
每當夜幕降臨,“夜游錦江”時常刷爆成都市民朋友圈——乘坐烏篷船從東門碼頭輕舟起航,可以觀賞到錦江兩岸以江堤為畫幕、以“錦江故事卷軸”為主線,用光影勾勒出的動人的錦官城。
從歷史上的“護城河”到20世紀府南河綜合整治之后的“景觀河”,如今,通過持續推進水生態治理,做好生態價值轉化文章,錦江正變身為新時代成都的“生態河”,煥發著勃勃生機。
錦江嬗變,僅僅是幾千條河流改變的縮影。
在四川、在浙江、在江蘇……越來越多的城市都讓每片水體擁有清澈的模樣。
從“流域統籌、系統治理”到“源頭減量、源頭截污、源頭雨污分流”,從“地方+大企業”合作模式到水岸共治……各地在剿滅黑臭水體這場攻堅戰中,不斷打破制度的藩籬,開創新的治水模式。
在湖北、在湖南、在江西……全面清理垃圾河、黑河、臭河,實現由“臟”到將“凈”的轉變;實施截污納管、河道清淤、工業整治、排污口整治,實現由“凈”到“清”的轉變;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立足從“清”到“美”的提升。
持續發力、梯次推進,各地以治水為突破口,加快補齊城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有效提升了城市水污染防治水平。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組織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資料表明,有關城市均成立了由黨委、政府“一把手”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住建、生態環境、水利、宣傳、農業農村相關部門齊上陣,黑臭水體治理的組織領導機制不斷完善,多元共治的局面初步形成。在浙江,“五水共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省農辦、生態環境、水力等31個部門;在江蘇昆山,河長辦、治水辦、農污辦、黑臭水體辦“四辦合一”,統籌全市生態河湖管理和水環境治理工作。
生態治水責任落實機制進一步強化。各地全面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所有河流水系分級分段設立市、縣、鄉、村級河長,落實河長包干責任制,實現了從“有名”到“有實”的轉變;在山東,“灣長制”全面實行,省、市、縣三級灣長體系初步構建。
水環境治理的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各地各級財政把包括黑臭水體治理在內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水環境治理資金使用比例不斷提高。在浙江,各級削減的“三公”經費全部用于治水;在廣東汕頭,2018年以來,市本級財政已撥付兩潮練江流域綜合整治資金27.6億元。
應該說,黑臭水體治理專項行動,牽一發而動全身,破解了多年治水的難題,堅定了治水的決心,打破了“分水而治”的格局,實現了精心部署、高位推進、統一施策、協調推進,治出了環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
治水治出了“金杯”,還收獲了百姓滿意的好口碑
河水清澈,河畔濱水棧道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在陽光下愜意地走著,白鷺在水面嬉戲……冬日里的奈河仍有道不盡的美。
從泰山南麓流經山東泰安的奈河,曾是很多市民心中的痛。在泰安市民劉仕芬的回憶里,伴隨著兩岸工廠的林立,奈河變成了垃圾漂浮的黑臭河。
如今,奈河回來了。這里已經成為市民休閑、放松的景觀河。
清新一灣河水,清新了一座城市,治理帶來了城市品質的提升。
在長沙,圭塘河治理中規劃建設了商業街區、濕地公園,成為新的城市“會客廳”,招商引資、吸引人才更加便利;
在深圳,從黑臭淤塞到波光槳影,曾經讓人避之不及的大沙河,如今被譽為深圳“塞納河”,成了大家爭相打卡的網紅河。2025年,深圳將全面建成“千里碧道”,讓市民享受到如詩如畫般的優美水生態環境。
清新一灣河水,富裕了一方百姓,治理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不盡渭水情悠悠,東出潼關九曲流。”橫貫關中的渭河,是陜西省境內最大的過境河流,也是黃河最大支流。
曾經是一條大河兩個大堤的渭河,如今是“千里最美家鄉河,一方水域生態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河流生態公園。
沿河而生的渭南,也因水而興。“病愈”后的渭河,兩岸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兩岸百姓靠水吃水,打魚、種蓮菜、開農家樂,生活過得豐富多彩。
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畢新社區南鄰渭河大堤,北鄰渭河灘區。畢新社區黨支部書記秦志堅介紹說:“依托渭河水資源,我們種植了700畝蓮菜,養殖了300畝鰱魚,有120畝人工景觀湖設有垂釣等游樂項目,還有以80畝農家樂為主體的休閑旅游區,有效增加了周邊村民的經濟收入。”
據了解,這也是三門峽庫區移民產業扶持脫貧項目,將解決183戶貧困移民的脫貧問題。
……
鐵腕治水、用情護水。今天越來越多的地方以“水”為筆繪制生態畫卷,以水生態文明建設撬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凈”無止境,“美”不勝收。
來源:中國環境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