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1-10 15:02:11
新華社廈門11月10日電題:廈門一名老城管眼中的市容之變
新華社記者閆紅心 顏之宏
“1985年,廈門島內建房、修路等大小工地有1000多個,大量土方車把道路變成泥路,雨天一路泥,晴天滿天灰,車輛、工地噪音大,幾乎每天都會接到投訴。”原廈門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局長徐火營回憶道。
徐火營1985年進入當時的廈門市城市建設監察大隊工作,2008年退休。從基層工作人員到局長,他參與了特區設立后一系列市容市貌整治工作,見證了廈門從一名“后進生”到連續六屆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的市容之變。
廈門的城市建設吸引了大量周邊人口集聚,市容問題接踵而至。據徐火營介紹,當時海滄、同安等地的小販涌進島內賣農貨,夏季路邊到處是西瓜皮,秋冬季又是甘蔗皮,路面臟到無從下腳。
為此,當時的廈門市城管部門制定了“凈車上路”和“凈菜進城”等規定,要求往來廈門的土方車輛沖洗干凈才可發車,村民要把農貨的枝葉、泥土等去除才可進城。在一系列舉措下,問題得到解決,市容市貌日趨向好。
隨著經濟特區的設立和發展,一些村莊內的民房陸續改建成小樓,沿街房屋有了店面,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大量人口涌入,為了獲得更多的空間,街上占道、房屋加寬加高等現象隨處可見。”徐火營說,在問題最嚴重的蓮坂地區,連行人穿街過巷都成了問題。
很快,徐火營接到了拆除蓮坂村違章搭蓋的任務,而如何在執法中彰顯人文關懷,成了擺在案頭的新問題。經過走訪調研,他提議對問題突出、群眾意見較大的部分先行拆除,對于其他違章搭蓋,緩期拆除以便人員安置。隨后,市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整治獲得有序推進。
徐火營說,早期廈門市城管部門每年拆除50多萬平方米違章建筑,幾乎沒有因不服監管引發訴訟的情況。1995年前后,廈門市城管部門探索執法責任制,把文明執法、規范執法等寫進相關規定。
如今,市民和游客行走在環島路旁,徜徉在鼓浪嶼海邊,可以感受到微風習習、鳥語花香。隨著城市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日益完善,廈門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更加科學高效,廈門經濟特區的高顏值與高素質更直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