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2020-11-18 22:45:11
聽說過石墨烯毛巾、有機棉毛巾、智能毛巾么?在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傳統的毛巾和新技術新工藝碰撞,研發出的功能性毛巾刷新了用戶此前對毛巾的認知。
淄博飛獅巾被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家將石墨烯應用于毛巾的企業,公司研發設計中心主任王盛介紹說:“我們使用的石墨烯原材料是從玉米纖維中提取的,抗菌抑菌,還有遠紅外功能;智能毛巾可以通過色線的變化提醒用戶細菌、螨蟲滋生的程度,有機棉毛巾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全部使用生物處理方式,也叫可以咬的毛巾。”據了解,目前,企業的功能型產品已占全部產品的七成以上,2019年銷售收入達到1.3億元。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家以出口代加工為主的企業還在生死線上掙扎。“當時出口訂單不穩定,我們想兩條腿走路,打開國內市場。”公司董事長趙剛告訴記者,當時國內巾被市場同質化嚴重,想殺出一條血路來就必須“做別人做不了的,做別人做不好的”。目標是高端產品,但是怎么才能實現?趙剛一時也找不到落腳點。“多虧了科技局的領導,他們幫我們打開了思路,向新材料、新工藝要出路,并引薦了江南大學紡織學院。”趙剛說,他們和紡織學院建立和合作關系后,學院的院長、教授經常到企業指導,幫企業攻克技術壁壘,公司產品質量在國內同行業處于領先。趙剛由衷地說,“是科技創新讓我們活下了,并且讓我們活得更好了。”2018年,企業與青島大學合作開發出石墨烯毛巾,該產品當年銷售收入達到2000萬元。在高校的技術指引下,企業更加重視和培育科技工作者,目前企業研發設計中心38人,占企業員工的七分之一。
高校+企業,一次成功的牽手,不僅救活一個企業,更能激活一個產業。2019年以來,周村區科技局精準對接、精細謀劃,促成30項校城融合項目“牽手”“聯姻”,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醫養健康等優勢產業,培育了4家市級創新創業共同體,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等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6處產業研究院。
“像‘紅娘’一樣為校企牽線搭橋是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周村區科技局副局長孫淑萍說,校企融合是一個長期的合作過程,學校、企業“在一起”僅僅是個開始,我們還有義務幫助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為規范校城融合項目管理,周村區去年專門推出了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由科技局負責科技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實施、驗收和監督程序,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制定項目進展進度計劃書,定期召開項目進展調度會,對無正當理由拖延項目進程的給予相應懲罰。今年又正式上線了“周村區科技項目管理系統”,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校企融合項目管理更高效、更透明。
“科技局的項目監管給我們解決了后顧之憂,讓我們和高校的合作更順暢、更高效。”山東福王家具有限公司紅木博物館館長王峰非常認可周村實行的校企融合項目管理辦法。原來,今年1月他們和山東輕工職業學院簽訂了家居設計研究院項目任務書。學院藝術設計系給企業做產品設計,目前已經設計出了一套30余個產品。“我們對學院的設計非常滿意,他們不僅設計周期短,還可以3D場景模擬,和看真品無二,給企業節省了人力,節約了時間,降低了成本。”王峰坦言,家具行業的產品必須縮短更新周期才能搶占市場,科技局促成的這個項目可以幫助企業每年增加三分之一的新產品。“周村地域不大,輕工職業學院和我們相距不過千米,隨著合作的加深,彼此熟識了以后反而有些話不好說出口,都會有一些熟人社會的顧慮”,王峰認為,科技局對校企融合項目運行實行監管,引入第三方考評和量化后,合作雙方各自的任務節點以任務書的形式給予明確,工作路徑非常清晰,如果達不到效果的話也有相應的制約和懲戒,為合作雙方省去了很多情感上的困擾,企業和學院正在尋求更長久、更深度的合作。
科技無極限、創新無止境。對企業而言,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才是騰飛的最大引擎。為集聚大院大所的智力支持,加快構建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結構,周村區科技局創造性地設立了“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作室”,讓專家入駐企業,讓“泰斗”領軍創新,同時,還與北京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簽署了“科技發展合伙人”協議,為當地企業創新發展借腦引智。8月底,在山東周村參加創新論壇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的常務副主任魏立新曾表示,“在這里我感受到尊重科技、重視創新的濃厚氛圍,看到了校企聯手的成果,很受感動和鼓舞,我們愿意為周村科技服務,為周村科技創新貢獻力量。”(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秋麗、李志臣 通訊員 王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