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0-12-22 09:29:12
科研新兵的“跨界”之旅
“勇敢走出舒適區(qū),解鎖全新自我吧!”每次看到這句話,喜歡看綜藝節(jié)目《跨界歌王》的陶梓隆眼里就會閃著光。作為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認知光子學團隊的一名“科研新兵”,陶梓隆正在體會著“跨界”成長的滋味。
研二時,身邊同學大多忙于本專業(yè)論文開題、搞課題研究,學了5年神經(jīng)網(wǎng)絡專業(yè)的陶梓隆卻走進“學科交叉中心”大樓學習光學專業(yè),開始了軍校生涯中的第一次“跨界”創(chuàng)新。2年過去了,如今擁有一流光學研究成果的他,收獲了滿滿的贊許。
同樣進行“跨界”的,還有本科就讀電子專業(yè)、讀研時轉型做工程研究的趙躍,碩士化學專業(yè)畢業(yè)、博士跨至光學工程的康艷……“跨界”,已經(jīng)成為這群軍校“科研新兵”身上令同齡人羨慕的氣質(zhì)。
未來已來,新質(zhì)戰(zhàn)斗力提升需要復合型軍事科研人才,呼喚多元化軍事科研格局。一個個姓軍為戰(zhàn)、交叉色彩濃厚的新興研究方向破繭而出,一批批碩士博士學員如新鮮血液一般,陸續(xù)加入學院科研團隊。他們在“跨界”創(chuàng)新中迅速成長,在學戰(zhàn)研戰(zhàn)中不斷突破自我,邁向一個嶄新的學科前沿。
“跨”出不一樣的自信
“要么不走尋常路,要么原地踏步,你選擇哪種?”韋可一直記得教員的提問。
在這群科研新兵中,作為“大師兄”,他正和學弟學妹一道,探索全新的前沿科技,感受堪比創(chuàng)業(yè)的跌宕起伏,用親身經(jīng)歷書寫著自己的答案。
日歷翻回至2018年初。“最近,國外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除了基于電可以處理傳統(tǒng)電磁信號,利用光同樣也能處理信息,而且高效、快速、便攜。這可是一個挖寶藏的好機會!”一次課題組會上,教員將一個新話題橫空拋出。
“哇!要能解決這個問題,可不再是以往的小打小鬧了。”“說不定這是一次有里程碑式意義的突破。”……一番暢想讓初出茅廬的“科研新兵”們欣喜不已。
可是,面對全新的交叉學科領域、縱橫交錯的科學研究內(nèi)容、專業(yè)背景迥異的團隊人員構成等諸多挑戰(zhàn),路在何方?
“我們能做什么?我們該做什么?”那段時間,一臉困惑的學員們滿腦子都在問自己“怎么辦”。
一天,學員們經(jīng)過實驗樓,猛然間望見赫然而立的“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字牌,興奮喊道:“你們看,連學院名字都在提醒我們,只有善于學科‘交叉’攻關,才能更自如地馳騁在智能時代!”
對于博士研究生學員張峻而言,他就是在本科計算機專業(yè)到碩士光學專業(yè),再到博士計算機專業(yè)的“反復橫跳”中,走出了一條不尋常路。
直到現(xiàn)在,張峻都忘不了研一時參加的第一次課題組會議。黑板上滿是“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的公式符號,耳邊充斥著陌生的專業(yè)術語……那一刻,如坐針氈的他,只想盡快結束這尷尬的冷場。
“年輕人,該多些勇氣、少些膽怯,多些冒險、少些安逸。”課題組學長的話語,宛若冷夜中的一絲溫暖、一點亮光,及時紓解了張峻的不安。
心安了,就有動力。一點一點啃專業(yè)文獻,遇到難題做好記錄,和新專業(yè)師長交流討論,向擅長做基礎研究的同學請教理論思維,找搞應用在行的同學提高動手能力……困難一一被克服、疑惑一點點被解開。
從最初對各種新公式符號和專業(yè)用語的滿臉問號,到陸續(xù)擁有自己署名的科研成果;從畏首畏尾的新專業(yè)“小白”,到團隊各專業(yè)之間的“翻譯官”“黏合劑”;從單一學科的“學霸”,到跨領域科研攻關中的“行家”……張峻一次次戰(zhàn)勝自我,實現(xiàn)本領“升級”。
“以前,傳統(tǒng)的單一學科如同一棵棵獨木,相互之間缺乏了解。現(xiàn)在,通過交叉融合,我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森林。只有掌握不同領域的思維方式和符號語言,才能在‘跨界’融合中快速成長。”張峻深有感觸地說。
“跨”向遠方,注定風雨兼程
“光實驗就做了2年,數(shù)不清到底做了多少次。”“一項研究成果的數(shù)據(jù)量達5個G,前后改了27遍……”韋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做基礎研究的滋味竟是如此“酸爽”。
一次,到某士官學校調(diào)研,韋可了解到,官兵夜訓時,夜視裝備的紅外傳感器在探測過程中“卡了殼”。
戰(zhàn)場的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一個靈感被瞬間捕捉:要是設計出能穿透黑夜的“千里眼”——新型高性能光電傳感器,軍事裝備不就能看得更遠、更清楚了嗎?
實驗室里,一場艱苦而無聲的“跨界戰(zhàn)斗”打響了。
白天,學員們鉚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晚上,他們沉浸在思考分析中。走出實驗室,已夜深人靜。
“當時感覺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想問題,像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包圍著。”這種拼盡全力做一件事的過程,讓韋可不禁想起高考前奮力刷題的場景。他喜歡這種“拼”的快感——緊張、刺激。
“發(fā)現(xiàn)新信號啦!”一天,一直在做實驗的韋可興奮地喊了起來。以往一直空空如也的儀器屏幕上,突然出現(xiàn)“意外驚喜”——一串重復而有規(guī)律的信號。“從‘看不見’到‘看得見’,成功指日可待了!”韋可立馬抓起筆,激動地記錄下來,生怕一不留神它就不見了。
從模型順利建立,到樣品成功制備,再到關鍵信號出現(xiàn),最后到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那700多個日日夜夜,見證了這群“科研新兵”在拼搏中的蛻變和強大。
完成研究不易,獲得認可更難。一次次和國際專家“斗智斗勇”,一項10頁的研究成果,他們硬是獲得了近40頁的回復內(nèi)容,最終贏得國際專家們一致的認可和力挺。同行們看到他們所做的工作,更是連連感嘆:“這群‘后浪’了不得,戰(zhàn)斗力超強!”
韋可的電腦桌面上,“愛拼才會贏”5個字格外醒目,背景還配上了一個握拳加油的手勢圖。現(xiàn)在,他們的某項成果已在一線部隊試用,他們等待接收官兵反饋進而提升優(yōu)化。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縮短從實驗室到演訓一線的距離,我們一直在路上。”
腳踏實地,方能越“跨”越穩(wěn)
實驗室里沒有一張空桌子,目之所及,都是電腦、大小儀器、各式材料和縱橫交織的電線。墻壁上掛鐘的滴答聲、空調(diào)的氣流聲,都淹沒在鍵盤的敲擊聲里……
碩士研究生學員張馨和趙躍已在電腦前坐了一整天。屏幕上,是軟件設計的樣圖、密密麻麻的器件參數(shù)數(shù)據(jù)……他們正在為提升一種樣機的性能全力攻關。
但激情被現(xiàn)實澆了個透心涼。實驗中,張馨發(fā)現(xiàn),通過放大器將光放大后,得出的并不是理想的信號,而是噪聲。
“什么原因?”“該怎么辦?”……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氣氛逐漸降至冰點。
“別急,齊天大圣準備出動打怪了!”同組的學長幽默地緩解著沉悶的氣氛。他們一處處查找、一點點排除,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小障礙。故障解除后,明顯優(yōu)化的實驗結果讓大家長舒一口氣。
“看似不起眼的小疏忽卻能成為科研實踐中的‘攔路虎’,未來戰(zhàn)場上,要讓部隊裝備瞄得穩(wěn)、防得住、打得狠,就更得認真細致、精益求精,謹防‘一顆馬蹄釘輸?shù)粢粓鰬?zhàn)爭’的悲劇上演!”張馨感慨道。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如何增強設備適應戰(zhàn)場復雜惡劣環(huán)境的能力,學員們?yōu)榇藗鹆四X筋。
從紅日東升到漫天星辰,那段時間,實驗室每天24小時幾乎就沒斷過人。“儀器技術改進嘗試不下百次,參數(shù)設置更不記得調(diào)試了多少遍,直到檢測性能明顯提升。”
一個個問號被拉直,一項項技術被突破。從演示系統(tǒng)、到樣機成型、再到給部隊試用,團隊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時間。
“叮……”實驗室的辦公電話再次響起,來自一線部隊的電話鈴聲仿佛緊急集合哨一般,將這群“科研新兵”的熱情再度喚起。
褪去青澀、擁抱未知,克服膽怯、迎難而上。在“跨界”的舞臺上,在打造學戰(zhàn)研戰(zhàn)“青春夢之隊”的征途中,他們的身影是那樣的執(zhí)著,他們的腳步是那樣的堅定……
方姝陽 楊彥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