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2021-04-06 08:14:04
原標題:“逆城市化”生活興起:回到農村能找到鄉愁嗎?
來源: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痹诔鞘谢焖侔l展的當下,“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正在成為不少人向往的生活。
城市化并不意味著鄉村文明的瓦解。千百年來,鄉村形成的村落空間、建筑風格,鐫刻著一圈圈生命的年輪,印載著一個個家族的譜系,它比任何史書都更真切地見證著我們曾經的古老文明。而“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當下鄉居生活已然成為一些行動派的現實實踐。畢竟,與土地的聯系堅韌沉潛,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最終歸宿。
↑雨后的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 韓旭 攝
1
“逃離”城市
錢毓在遠離家鄉幾千公里的地方做了十幾年記者后,有一天她打包行囊,托運了幾千冊書籍,重新回到江南的家鄉,租下大山里的一個院子,開啟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居生活:制茶、種菜、寫作、開民宿……過上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生活。
迪力達爾從上海一所大學畢業后,在當地一家金融機構工作了幾年。2016年,他帶著積蓄和夢想,回到家鄉帕米爾高原,開了一家塔吉克風味的牧家樂。與他一同前來的,還有曾經的白領同事張鍔。兩位年輕的創客在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后,頂住了現實的壓力和考驗,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又在當地的核心景區開了咖啡廳、火鍋店和民俗博物館餐廳。
新疆作協副主席、被譽為“鄉村哲學家”“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劉亮程,如今一年中的大多數時光,都生活在新疆北部一個叫菜籽溝的小村莊。這里既有風吹麥浪,又有山村老屋。幾年前,他離開生活10多年的烏魯木齊,在“天山的褶皺”里一個日漸凋敝的村莊安頓下來,一邊在精心創建的木壘書院里修修補補、種菜勞作,一邊潛心讀書寫作,幾乎每年都有新作問世。在村里寫就的長篇小說《捎話》,成為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
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逃離”城市、重返鄉村,躬耕山野、回歸自然。他們中既有追夢田園的新農人,也有從事鄉村電商的新青年;既有鄉村旅游的先行者,也有尋找文化根脈的新鄉賢。無論是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矢志鄉建的各路志愿者,還是情歸桑梓的辭職人員、尋夢藝術的文人墨客,新時代的歸園田居者們,都有一顆厭倦了都市喧囂浮躁,在世外桃源洗盡鉛華的回歸本真之心。他們都希望能抽離功利與物欲,安放疲憊身心,獲得彌足珍貴的淡定與從容。
古往今來,鄉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包容和松弛。無論是誰,回到鄉村都能夠感覺到解甲歸田后的輕松,再也不用打卡和996了,沒有了領導和同事、指標和考核。凝聚自己與鄉鄰的,是鄉村特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
作為傳統文明發源地的鄉村,寄托著國人的情感,似有絲絲縷縷,牽系著游子。“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鄉土人情、村規民約、生活智慧,傳遞著鄉土的道德規范和交往規則,也饋贈給我們寶貴的價值資源和心理歸依。也正因此,那些漸行漸遠的鄉愁,才逐漸成為喧囂都市人心頭越來越強烈的向往,隱秘地召喚著我們。
2
新版“鳳還巢”
自古以來,鄉土都是中國社會重要的敘事體系,在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當下無法忽略的一個事實是,許多人多年之后重回故土時,卻再也找不到以往的記憶了。
多年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鄉村為城市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一些鄉村環境破壞、土地流失、耕地荒蕪、人員外流,童年時鄉村那種勃勃的生機、唐詩宋詞中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美好已難找尋。居住分散、人心渙散、功能零散、保障松散,導致一些一盤散沙式的鄉村成為被發展遺忘的角落,不但與現代社會發展不同步,與城市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鄉村邊緣化、空心化日益加劇,給新版的“鳳還巢”帶來諸多不便和失落,也給鄉村文明建設帶來嚴峻挑戰。
↑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民居掩映在碧綠的高要梯田中(無人機全景照片) 歐東衢 攝
新時代歸園田居者,絕非是去孤獨地株守一個個空心化的村莊,更不是想簡單地還原每一份從前的模樣,而是要把自己從城市文明中吸納的現代精神,與從鄉土文化中汲取的傳統營養融合起來,塑造一個嶄新的鄉村形態。
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自然有村落民居的科學規劃,也應當有鄉土文明的開發傳承,還要努力提升鄉村居住者的生活品質。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可以是政策指引的政府領建,也可以是資本下鄉的村企共建,但都應是尊重鄉土傳統、尊重自然生態的自主性建設。鄉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不是現代的城市文明,也不是傳統的農耕文明,而是經過汲取和創造的新鄉村文明。
再回到菜籽溝村,這個在中華農耕文明與西北草原文明交匯點上滄海浮沉了數百年的小村落,經歷了歲月的遺忘和凋敝之后,隨著一群文化名人和藝術家的回鄉,又煥發出了生機。由木壘書院和藝術家帶頭建設的充滿藝術氛圍的鄉村民宿,引領著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回鄉修繕祖屋,開小賣部、小客棧、農家樂,整個村莊重又開始人丁興旺。圍繞著木壘書院形成的藝術家聚落,使菜籽溝村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傳統風物得以保存的同時,這里日益成為遠近聞名的鄉土文化重建高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究“菜籽溝現象”。
迪力達爾和他的同伴培訓和安置了不少當地少數民族青年就業;錢毓的小院成為都市白領休憩身心的溫馨所在。新版“鳳還巢”雖然遇到不少困難,但新時代歸園田居者們想象中的美麗鄉村越來越近了。
3
讓生活多一種選擇
說到底,新時代的歸園田居,是讓生活多了一種選擇。事實上,目前已經到了城市和工業反哺鄉村的時候,整個社會興起重建鄉村、修復鄉村自然生態和文化回歸的高潮?!疤飯@綜合體”“田園小鎮”“共享農莊”“慢村建設”等一系列概念被提出,讓返鄉入鄉者把鄉村真正當成安頓此生的家。
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讓鄉村更像鄉村,讓文明照耀文明,在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中,煥發鄉村獨特、永恒的魅力。當前的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路徑,讓更多還鄉的新興力量有機會參與到最基層的建設中去,能夠用最自然、最環保的方式保留鄉村原有的文化形態和傳統人文,播撒新的鄉建理念和現代文明,探索多種鄉村治理新路徑,維護鄉村文明根基。
現代化變遷中的鄉村應該是生產生活有保障的生活樂園、道德之美的心靈家園、生態之美的休憩田園、民族記憶的歷史故園。
↑空中俯瞰坐落于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菜籽溝村的木壘書院 趙戈 攝
鄉村之美,美在人文。事實上,中國古代鄉村能夠一直興盛,還在于我們葆有衣錦還鄉的傳統?!吧傩‰x家老大回”,回鄉時帶給家鄉的不僅僅是資產,還有新的文化。如今的鄉村振興,不是僅僅靠農民就可以振興的,依然需要像新時代歸園田居者這樣的外力。當下,我們如何從鄉土中國的痛點、難點中探尋發力點和亮點?找尋振興鄉村的路徑,確需智慧和耐心。
劉亮程的木壘書院雖然每年運營費用不菲,已貼進去幾年的版稅,但他在菜籽溝村心無旁騖地專心創作,著述不斷,同時帶動了不少藝術家聚集,影響了更多村民返鄉創業。迪力達爾面對相對滯后的營商環境和發展現狀,遭遇了幾次創業失敗,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他成為當地創業的標桿人物,同時帶動和吸納了不少同鄉青年就業。錢毓千帆過盡重又回到出發的地方,“看到了另一種人生風景,讓生命擁有了更自在的喜悅”,在時代的洪流中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使命和抱負。
歸園田居者們心懷對自然田園的熱愛和悲憫,真切感受山林美景及自然物候四時細微之變,體味傳統鄉村生活的精微奧義和對人心靈的滋養,渴望享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狀態,傳承祖先留存的珍貴記憶。他們想要生活和創造的,也正是這樣的鄉村。
人世匆匆擾擾,天道汩汩悠悠。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云煙,人還是要過一種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還鄉歸故只是選擇之一,其實是否回鄉、回鄉之后能否留得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風塵仆仆的一路上,常懷“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心態,擁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境界,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居。(記者:李曉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