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m极度另类视频,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

廈大校長張榮:我們不僅有全國最美的校園,還有包容的文化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

2021-04-06 08:53:04

原標題:廈大校長張榮:我們不僅有全國最美的校園,還有包容的文化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廈大校長張榮:厚植中國特色

錨定世界一流 鍛造廈大風格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杜瑋

發于2021.4.5總第990期《中國新聞周刊》

到任廈大近4年,校長張榮對于中國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百年高校的歷史如數家珍,對于百年間不斷積淀而形成的廈大精神文化有很深刻的體會。早在上世紀40年代,廈大就因杰出的辦學質量而被譽為“南方之強”。百年間,廈大已經發展成為一所獨具特色的大學。

面對高等教育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態勢,廈大如何走好第二個百年征程,百年校慶之際,在位于廈大思明校區的林語堂紀念館,張榮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先賢植入基因奠定廈大品格

中國新聞周刊:你對廈大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心目中的廈大精神是什么?

張榮:我一直認為,廈門大學是一本內容豐厚的大書,值得用一生去體悟。廈門大學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除了校園美麗外,還有她獨具魅力的文化特質。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毅然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廈門大學的愛國精神貫穿百年,正因為先賢植入學校的基因,使得廈大形成了獨特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我們凝練出廈大的四種精神:愛國、革命、自強、科學。在這四種精神熏陶下,廈大人形成了一些富有特點的品格,其中在四個方面較為突出:感恩、開放、創新、和諧。

一是感恩。廈門大學是中國極少的一所將創辦人一直尊稱為“校主”的大學。“校主”二字,飽含廈大人對陳嘉庚先生的無限崇敬和感恩。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廈門大學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無私幫助,廈大人永遠感恩這些鼎力支持。感恩的氛圍在廈大非常濃厚。這樣的氛圍培養了廈大師生感恩父母、感恩學校、感恩社會、感恩國家的情懷,這種情懷不斷升華和提升,成為廈大人重要的文化品格。

二是開放。廈門大學由“久客南洋”的陳嘉庚先生創辦,從建校伊始就帶有開放的基因,流淌著“博集東西”“兼容并包”的血液。在辦學過程中,廈門大學始終堅守著開放的本色,是中國高校中對外交流合作最為活躍的學校之一,和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有著緊密的伙伴關系,每年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廈大校園充滿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溫暖。

三是創新。廈大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設立了第一個海洋科學、高等教育學等學科,先后培養了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審計學、財政學、海洋學、高等教育學等領域的博士。百年的辦學征程中,廈門大學秉承研究高深學術的傳統,緊緊圍繞創新發展戰略,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近年來,廈大在化學化工、生物醫藥、能源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產出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們第一時間開展應急科研攻關,研制出全球首個雙抗原夾心法新冠病毒總抗體檢測試劑等15個檢測試劑,在國內以及80余個國家和地區大量應用并廣受好評,在WHO頒布的血清流調參考方案中被指名優先推薦。主持國家應急攻關疫苗項目五條技術路線之一,研制的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四是和諧。和諧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廈大有全國最美的校園,環境育人非常重要,優美環境能潤物無聲地引導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有人與人的和諧,廈大有包容的文化。走在廈大校園,你能看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師生。廈大不同學科之間也有一種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的關系,這也是一種和諧。所以廈大的和諧渾然天成。

廈大人能形成這樣的精神特質,追根溯源,來源于嘉庚精神的指引。百年來,嘉庚精神積淀為世代流芳的人文基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廈大人,為廈門大學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綿綿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奮進力量,用創新與實踐不斷豐富其精神內涵。

廈大風格要把握“三海”特色

中國新聞周刊:廈大地理位置很特殊,很可能是全國極少數既不在直轄市,也不在省會城市的“雙一流”大學,你怎么來看待廈大的區位特點?

張榮:廈門大學地處福建廈門。廈門雖然不是福建的省會,但是一個美麗的濱海花園城市,生態環境優美。這為我們人才引進、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城市環境和文化。當前廈門也正在重點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這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雖然學校辦學相對遠離省會城市,在辦學區位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也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區位,賦予了廈門大學獨特的地緣優勢。概括起來講,可以用“三海”來體現廈大的地緣特點,也就是“海峽、海絲、海洋”。

所謂“海峽”,這是我們最顯著的一個地緣特色。廈門地處海峽西岸,距離金門最近處只有2公里左右,從廈門大學可以直接看到金門島。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廈門大學成為大陸地區對臺交流合作最為活躍、最為前沿的高校。目前我校與臺灣合作院校共有34所,在校的臺灣籍學歷生近500人,兩地師生保持著常態化的交流合作關系。我校也積極打造了諸多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廈大舉辦的“兩岸學子論壇”,至今已舉辦六屆,成為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兩岸青年學子學術交流平臺之一。同時,我校也是對臺研究的重鎮。廈大長期以來在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開展持續研究,是黨和國家對臺決策的核心智庫之一。

所謂“海絲”,這是新時代賦予廈大的特殊地位。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廈門是“海絲”戰略支點城市。近年來,廈大充分發揮地處“海絲”優勢,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由廈門大學發起組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吸納“海絲”沿線20個國家和地區的66所高校加盟。此外,發揮這一優勢,我們在馬來西亞積極推進分校建設,培養“一帶一路”建設人才。分校是我們促進中國與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地區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支點、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舉措,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典范。

所謂“海洋”,這是學校的天然地理優勢。廈大在國內的三個校區都是依海而建,素有“校在海上、海在校中”的美稱。福建擁有全國第二長的海岸線,是全國海洋資源大省。廈門大學的海洋科學是A+學科,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自身學科特色。接下來,廈大需要進一步發揮海洋學科優勢,做好“大海洋”文章,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學科集群,以人才、科技支撐海洋強省、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新聞周刊:在歷史上,無論是薩本棟校長還是王亞南校長,都為廈大延攬了大量人才,新時期處在這樣的區位條件,廈大如何引才?

張榮:“獨是師資一項,最為無上第一要切”,把一流師資放在校務首位,這是廈門大學創校之初陳嘉庚先生的遠見卓識。建校百年來,不論在哪個歷史階段,廈門大學始終承繼這一優良傳統。

首先是事業引才。把學校辦好,平臺辦好,才是最重要的。人才最看重的還是事業,要給他們創造干事業的條件,給他們比較良好的科研啟動條件,使其事業盡快開局。

其次是待遇引才。廈大有優待教師的傳統。對于高層次人才,我們會給他非常可觀的購房補貼,幫其安家落戶,幫他們協調解決子女入學問題。現在,廈門市委市政府也非常支持廈大發展,在廈大翔安校區附近,量身打造1000套人才保障房,保障房能以非常優惠的價格出售給引進人才。在提高人才引進待遇方面,學校是舍得花錢的。

另外是感情引才。我們學校各級部門、各位參與這項工作的老師和管理人員,都有求賢若渴的態度。在人才沒有到位時,辦公、生活條件就幫他們配備好,這成為一種制度保障。等人才來了,就可以很快投入工作。近些年,我們每年都能引進100多位高層次人才,這些人在學校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量與質不能兼顧時更關注質

中國新聞周刊:在百年這個新節點上,廈大學科建設上有沒有新的方向和部署?

張榮:廈大有這個傳統,就是它的學科設置和優化始終是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近,廈大組建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把過去分散在不同領域、學科里的人才、資源聚合起來。我們還組建了創意與創新學院,要在全校進一步加強創意教育,培養創意人才。廈門有很好的電影攝制條件,廈大有著很好的電影劇本創作人才、電影評論人才、電影管理人才和數字媒體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我們將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和廈門市共同組建電影學院。這些都是廈大在新學科拓展方面的作為。

廈大的航空航天學院于2015年重新組建,近些年發展很快,產生了“嘉庚一號”火箭、“南強一號”高速無人機等一系列成果。廈大在半導體研究方面也有基礎。早在1956年,教育部就集中了北大、復旦、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吉林大學五所高校物理系的師資力量,在北大開辦了全國第一個五校聯辦的半導體專業。最近兩年,我們依托過往積淀建設了國家第一批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廈門三安光電、天馬微電子、海滄集成電路產業園等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基于這一創新平臺,我們還開辦了臺灣班,目前有7位臺灣的研究生在廈大學習,攻讀半導體領域的博士學位。

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廈門大學將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以高質量的學科建設為引領,發揮一流學科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深化學科建設和評價改革,全面加強一流大學建設。

中國新聞周刊:廈大素有“南方之強”的美譽,現在國內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高水平大學紛紛崛起,廈大對此有何發展策略?

張榮:我們一直密切關注最近這些年教育的發展態勢,很多高校都在不斷向上攀登,廈大也一樣在往上走,從這一意義來講,高校間存在一定競爭。我們的發展堅持幾項策略,首先是內涵發展,質量辦學。從學科來講,廈大有些學科比其他高校建設得早,也有的比其他學校晚,條件也不一定有其他學校好,但我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精深、更有質量。薩本棟校長說過,在量和質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要更加注重質。我們做事情比別人更細致、標準更高,就能奠定我們的學科地位。

其次,要堅持特色發展。各個學科的領域足夠廣、創新空間足夠大,安得下不同高校在同一領域開展研究。最終一定會形成不同學校在不同領域、不同方向上各具特色的格局,我們要做得更深,做得更透,不斷打造自己的特色。

比如,在南海,特別是面向東南亞一帶,廈大做得比較多,我們可能對這里關注多一點。在海洋考察過程中,可能對碳循環關注得多一點。地表第一大碳匯就是海洋,它吸收了約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把海洋碳匯用好,就可以做好碳的負排放。除了海洋,森林也可以吸收碳。廈大在碳中和的研究中,對于海洋和森林都非常關注。我們不但關注別人感興趣的東西,還關注怎樣才能實現更大的碳匯增長。只要把這些做好了,形成我們的特色,就有屬于我們的舞臺。

第三,創新發展,我們還應該去做別人尚未想到的事,這既包括學科布局,我們要走得比別人更快、更遠,也包括我們的體制機制改革。

第四,融合發展。不同學科間要交叉,學科的交叉點通常更具有活力、更有成長空間。同時,要推動科教融合,把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融合起來。還有一個是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專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再者,我們要不斷拓展深化國際合作,與我們的合作伙伴攜手發展,這也是一種融合。

中國新聞周刊:廈大未來還面臨著其他什么挑戰?

張榮:從歷史上看,廈大就是在不斷應對挑戰中走過來的,未來依然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或許是更加嚴峻的挑戰。嚴峻的挑戰既來自于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也來自于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對廈大提出的新要求。

此外,挑戰不是靜態的,我們在前進,其他高校也在進步。怎樣把自身優勢變得更強,把新的優勢不斷創造出來,這都是挑戰。

雖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但百年廈大的長期積淀和豐厚底蘊依然給我們以充分的信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教育部和福建省委的領導下,在八閩鄉親的鼎力支持下,在全體廈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廈大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快,把廈門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第12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探訪“進京趕考”出發地西柏坡:“趕考”永遠在路上

中新網石家莊4月6日電題 探訪“進京趕考”出發地西柏坡 “趕考”永遠在路上。在中國革命圣地西柏坡,28米高的西柏坡紀念碑,象征著中國共產...[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4-06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擁抱世界 造福世界(輝煌歷程)

1月19日,在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一艘貨輪在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裝卸貨物。當地時間2001年11月10日18時39分,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喜來登...[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培訓市場經多次整頓仍火爆 青少年成長除了知識還要“留白”

中途,她的培訓班老師面臨工作調動,她和媽媽依然選擇跟隨這位老師繼續補課。今天,教育培訓市場的火熱已經無需贅述,它催生了新的熱詞如“...[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4-06

譜寫新征程的奮斗旋律(人民論壇)

抗日戰爭時期,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有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卻得到百姓熱情支持的白洋淀雁翎隊。16萬多名建設者夜以繼日緊張有序...[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向世界展示了共產主義政黨的積極形象”(百名外國政黨政要看中共)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伊朗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委員、前...[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4例 其中本土15例均在云南

中新網4月6日電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4月5日0—24時,31個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9例(山西4例,上海...[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4-06

國家郵政局:清明節期間全國投遞快遞包裹7.65億件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清明節期間(4月3日至5日),全國郵政快遞業高位運行、平穩有序,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推進,未發生大...[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1-04-06

廈大百年:一座海島,為何能誕生“南方之強”?

廈大百年 面朝大海建設“南方之強”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杜瑋彭丹妮發于2021.4.5總第990期《中國新聞周刊》五老峰下,廈門島南端,矗立著“中...[詳細]
中國新聞周刊 2021-04-06

用好批評武器 永葆青春活力(深度關注·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④)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增強黨組織戰斗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有效武器。我們采訪了部分黨員干部和專家學者。1月28日,河南...[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為了24.1%,大家一起努力!(讓祖國大好河山都健康)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4.1%。或是增強生態建設系統性整體性,或是將綠化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綠色春耕 環保高效(田間地頭看春耕)

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意義重大。水流帶著肥料從滴灌帶進入土層之下,直入根系;“紅絲帶”...[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包包飯”見證蘇區干部好作風(現場評論·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⑥)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作風、好傳統,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依托,也是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保證。這是當時閩西蘇區干部使用過的...[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我的畢生目標是讓大家吃得好”(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謝華安 1941年生,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人,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1972年起,他長期從事三系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育種,研創育種新技術...[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4-06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
<legend id="avguq"></legend>
  • <th id="avguq"></th><sup id="avguq"></sup>
    1. <del id="avguq"></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