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4-07 08:52:04
原標題:城鎮化,走得快更要走得好(產經觀察)
來源:人民日報
從改革開放之初不足20%,到“十三五”末超過60%,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大幅提高。“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可以預見,未來5年,我國城鎮化率仍將處于快速增長區間,城鎮化建設將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未來,如何在提高城鎮化率的同時提高城鎮化質量?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有關專家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
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
推進新型城鎮化,能有效提升消費水平、拓展投資空間、增強發展潛力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內容。許多專家表示,“十四五”期間推進新型城鎮化,將有效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穩住經濟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能有效提升消費水平。
“十三五”時期,全國有超過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基本公共服務總體覆蓋城鎮常住人口。“從超過60%提高到65%,‘十四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需每年平均增長1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年農業轉移人口達到千萬級規模,由此將帶來巨大的購物、醫療、教育、住房等需求。”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祥明認為。
“在同等條件下,外來人口比本地人口人均消費低16%至20%。”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陸銘研究測算后表示,提升城鎮化質量,不僅要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要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讓進城就業和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就地轉化為市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一方面能拉動城市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投資,另一方面能釋放巨大的消費需求。”
推進城市群協同發展,能在優化城市布局的同時拓展投資空間。
“我國不少中心城市周邊的都市圈都有較大發展空間,在這些區域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投入非常有必要。”陸銘認為,中小城市和縣城通過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既能承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也能縮小城市間的發展差距,提升一體化發展效率,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能有效增強發展潛力。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之一。“十三五”時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從2015年的2.73縮小至2020年的2.56。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要在城鄉互動中進一步挖掘內需潛力,讓城市需求進一步帶動鄉村發展。周其仁以農產品需求為例分析,“我國居民消費中食品消費占比最大,潛力也十分巨大。未來,隨著老百姓對食品新鮮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就近生產供應食品會成為新趨勢,由此將極大帶動靠近城市的農村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
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落得下、過得好
前不久,從湖南湘鄉市來到湘潭市務工的曾志強住進了湘潭高新區雙馬街道的公租房。“以前我自己在外租房,月租金要1000多元,壓力蠻大的。現在住的公租房每月租金、水電、物業費總共才400元。”曾志強感到很滿足。在湘潭,1萬名左右像曾志強這樣符合條件的無房外來務工人員已被納入公租房保障體系。
保障范圍從城鎮戶籍家庭拓展至新市民、青年人及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群體,是近年來保障性住房發展的新亮點。2019年底,廣州、沈陽、南京等13個城市開展政策性租賃住房試點,探索政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的租賃住房模式,加速讓新市民等群體擁有適當、負擔得起的住房。
在專家們看來,通過提供更多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讓農業轉移人口不僅進得來,還要落得下(落戶)、過得好,是“十四五”時期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的重點。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認為,雖然“十三五”時期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在養老金收入、子女學前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更多依靠改革。”
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專家們認為,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就要確保全面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落戶條件,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其他特大和超大城市的落戶限制。
要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不是以戶籍人口,而是以常住人口規模來配置資源。”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長宋曉梧表示,去年出臺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落實這一舉措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十分關鍵。“比如建設用地的指標如果能跨區域在更大范圍內合理配置,就可以緩解人口流入城市土地供應壓力,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宋曉梧說。
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專家們認為,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社會事業向鄉村覆蓋,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另一方面要持續破除妨礙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產業資本等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
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補足短板、暢通機制,優化人口、產業和城市空間格局
“速度快了,票價反而更優惠!”去年底,成渝高鐵迎來了歷史性時刻——首開“復興號”動車組提速至每小時350公里,成都至重慶車程由原來的一個半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成都、重慶兩座城市為中心,一個地域相連、經濟相融、人文相近的城市群正在拔節生長。
普華永道全球主席羅浩智表示,隨著中國城鎮化從快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城市群發展將成為新的經濟發展驅動力,“發展城市群,在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提供了重要的商業投資機會。”
“十三五”時期,我國19個城市群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形態,作為城市群核心板塊的都市圈不斷優化提升。專家表示,“十四五”時期,需要統籌體制機制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發展提升都市圈和壯大城市群,從而優化人口、產業和城市空間格局——
補足短板,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綠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玉良認為,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的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要協調聯動起來,首先要補齊交通等基礎設施短板,規劃建設好跨省的軌道交通網和高速公路網,為城市群的產業協同互補打下堅實基礎。
暢通機制,使城市群之間生產要素流動更高效。“之所以強調‘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是因為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城市之間的關系——未來城市群內部更多需要互補合作,而非相互競爭。”陸銘表示,城市的優勢在于效率,而提升效率的關鍵在于打破無形壁壘、推進各類資源要素流動優化,“長期以來城市發展往往以行政區劃為界,打通管轄邊界對城市群聯動發展至關重要。比如,不妨建立一些跨省市的協調機制。”
運用新技術,推動城市治理數字化智能化。城市群、都市圈的規模遠大于單個城市,統籌治理要面對各種新挑戰。“技術變革才是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出路。”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認為,疫情防控期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幫助我們有效應對大范圍內的公共衛生和城市安全問題,未來要持續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社會公共服務和治理更加高效精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