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5-03-07 21:01:03
原標題:新華社旗下四大財經媒體看兩會·共譜區域“協奏曲”|積厚成勢 大灣區掀起“人工智能+”浪潮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新華社旗下四大財經媒體看兩會·共譜區域“協奏曲”|積厚成勢 大灣區掀起“人工智能+”浪潮
來源:新華社
對汽車說出目的地,智能駕駛自行抵達;安排機器人做會議紀要,提示哪些意見需要注意;用DeepSeek給員工寫生日賀卡,稍加潤色即文采斐然……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AI一天”,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將如同“水電煤氣”一般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不少代表委員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建議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賦能制造業底座,創造出更多“出圈破壁”的技術和產品。
“全鏈閉環”驅動爆款涌現
記者穿戴上一套外形酷似“π”的外骨骼機器人,宛如科幻電影中的“機械裝甲”,剛一抬腿就能感覺有向上的拉力,不需要使勁就能往前走,爬山、上樓如履平地。近期,一款神奇的戶外裝備亮相泰山、黃山等景區,迅速走紅出圈。
這款“登山神器”來自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設備搭載“伺服驅動控制”“自學習運動增強AI算法”等核心技術,可以根據身高、體重、步態自動調整助力,幫助減少30%的耗氧量。“目前設備賣斷貨,公司正在緊張備貨。”
大潮滾滾,浪花朵朵。
肯綮科技的火爆出圈是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崛起的最新案例。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說,大灣區人工智能起步早、規劃高、著力多,形成從基礎支撐到關鍵技術再到行業應用的“全鏈閉環”,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在底層技術層面,粵港澳大灣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大模型通常被視為人工智能的“基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廣東已發布60多個大模型,數量居全國第二。
今年開年,騰訊給3D生成大模型添了“一把火”。1月,騰訊推出并開源混元3D生成大模型2.0版本,還同步上線一站式、低門檻3D內容AI創作平臺——混元AI 3D創作引擎。
傳統3D模型的創作成本很高,一個3D模型貴的話要10萬元。騰訊相關負責人表示,混元AI 3D創作引擎的價值在于解決3D創作需求多、普通人不會做、專業人士做得慢的問題。
據悉,在人工智能基礎層,華為、騰訊、云天勵飛等龍頭企業在智能芯片、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傳感器等細分領域,均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2024年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廣東省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累計授權數量超14萬件,位居全國第一。
在場景應用、產業發展層面,粵港澳大灣區多點并進、全面開花。《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2024年,廣東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8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500家,人工智能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7家,獨角獸企業24家,上市企業92家。
握指成拳,響鼓重錘。今年2月,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指出,廣東兼具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兩大優勢,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著力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說,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工智能賽道有巨大優勢,數字經濟引領全國,相信大灣區在AI領域會閃耀國際科技舞臺。
“點石成金”賦能千行百業
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醫療行業,人工智能初露鋒芒。
“小孩也會得青光眼嗎?”“白內障怎么治療?”觀眾提出問題后,國產眼科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ZOC立刻給出回答。去年6月,由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和華為合作研發的國產眼科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ZOC,在廣州發布。ChatZOC已經在部分醫院推廣使用,服務效率大幅提升。
——在無人機行業,人工智能“展翅高飛”。
在高山丘陵地區果園授粉、為萬畝竹林治理蝗災、在廣袤農田噴灑農藥……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將農業無人機與AI技術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極飛科技在新疆尉犁的3000畝超級棉田項目,從耕種到收割,過去需要30人管理的繁重工作,如今只需2個人就可以完成。
——在工業生產領域,人工智能大顯身手。
在紡織服裝產業,“AI大腦”出神入化。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Fashion Mind”智能設計系統,輸入關鍵詞,4秒鐘得到4張設計圖;找布不再需要花幾天時間翻倉庫,用“對布機器人”最快2分鐘完成;“經驗+算法”形成的智能中樞穩如“老師傅”,讓染整工藝的一次性成功率提高20%左右。
“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在部分領域里存在爆發性的機會。”全國人大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表示,TCL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多場景落地應用,去年已創造經濟效益超過5.4億元。未來TCL將堅持長期主義,繼續前瞻性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實現關鍵領域的“彎道超車”。
……
“人工智能+”浪潮滾滾而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其應用場景之廣、賦能之大、影響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苗偉說,人工智能在粵港澳大灣區海量應用場景中“落地生根”,不斷驅動工業體系升級的同時,也通過應用的規模化,加速技術能力的迭代,形成“越用越好用”的正循環。
“雨林生態”催生化學反應
一些代表委員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廣東擁有厚實的產業基礎,香港和澳門匯聚海量國內外數據、人才等高端資源要素,造就全球范圍內少見的優勢環境。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在政策生態、基礎研發、產業應用等方面進一步發力,期待這些創新要素催生化學反應,迸發出更大能量。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何杰建議,打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他說,政府在創新中的角色不是裁判員,更非運動員,而應是場地維護員。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優化創新生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讓創意自由飛翔,讓企業自在生長,下一個“DeepSeek”隨時可能脫穎而出。
代表委員們建議加強有關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補齊原始創新短板。薛其坤說,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往往會催生顛覆性的技術發展。他建議建設更多高水平大學,鼓勵青年人才在基礎研究里深挖深潛,追求從0到1的原始創新。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全國政協委員、佛山市政協副主席唐冬生認為,加快推動AI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從來不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優越的創業環境。”何小鵬代表說,人工智能正在給所有行業帶來巨大的機遇,小鵬汽車立志成為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
站在珠江入海口,翻卷的浪潮拍擊著日新月異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創新和產業為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一個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群正在南海之濱加速崛起。(中國證券報記者武衛紅、楊皖玉、齊金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