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4-12 14:45:04
新華社悉尼4月12日電
新華社記者 張小軍 張博
隨著手機和手機支付普及,澳大利亞一度出現兒童在手機上非理性消費的迅速增長。但經過多方努力,特別是加強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相關部門對手機消費的管理后,這一情況在近年得到緩解。
澳大利亞許多銀行卡在小額消費時無需輸入密碼,也沒有手機提醒功能。一些“熊孩子”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父母的銀行卡在手機上下載游戲或視頻,這讓不少家長非常頭疼。
“一位父親在2014年向我求助,說自己6歲的兒子為了升級游戲角色,僅15分鐘的時間消費了700澳元(約合3636元人民幣)。孩子一心享受游戲帶來的樂趣,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早期幼兒教育專家喬安妮·奧蘭多說。
澳大利亞通信和媒體管理局網站的統計顯示,該機構在2012年下半年共受理206起有關在線應用軟件不當收費的投訴,其中有不少涉及兒童手機非理性消費。不過這類投訴在此后幾年持續下降,在2016年該機構僅受理3起這類投訴。
“家長和社會應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根源解決兒童在手機上非理性消費問題。首先應教育兒童不能將個人信息上傳至網絡,告訴兒童網絡并非絕對安全,培養他們保護隱私的意識,”奧蘭多說,“此外,應通過教育建立兒童的金錢意識,這和在現實生活中培養他們的金錢觀念一樣,讓兒童意識到玩游戲或看視頻時可能產生消費,并告訴他們過度消費意味著什么。”
此外,在“熊孩子”利用手機非理性消費的現象出現后,澳大利亞媒體進行了充分報道。在意識到兒童手機消費的風險后,更多家長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采取了適當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避免兒童獲取銀行卡信息;為兒童使用的智能電子設備增加限制性設定,保證兒童無法查看不適合他們年齡的產品;對涉及網絡空間的消費項目添加手機提醒功能,使家長能在第一時間收到消費信息并作出決定。這些都成為控制兒童手機非理性消費的有效方法。
在加強兒童教育過程中,政府部門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的網站有個‘智能理財’頁面,其中特別設計了針對培養兒童金錢意識的內容,講述如何對待非現金貨幣,這為減少兒童手機非理性消費提供了幫助,”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的梅亞娜·鮑爾對記者說。
奧蘭多認為,手機軟件的設計方和銷售平臺對于兒童在手機上的非理性消費負有責任。
“可喜的是,當前許多企業對其手機消費項目的合同條款進行了更改,允許消費者短時間內對誤操作的手機交易申請取消,并向消費者全額退款。此外如果家長認為兒童所下載的軟件存在誤導兒童消費等問題,可以直接起訴軟件設計方,”奧蘭多說。
澳大利亞政府則進一步加強了對手機消費爭議的管理。澳大利亞通信和媒體管理局作為聯邦政府負責管理手機通信和數字經濟的主管部門,專門處理這方面的爭議,并劃定該行業中企業的權責,保障行業有效運作。
“如果家長和企業就手機上非理性消費的退款問題沒有達成一致,可以向該機構投訴。通信和媒體管理局會對企業提供的手機下載軟件合同條款進行復核。如果發現條款存在誘導宣傳和欺詐行為,或者不適合兒童使用等問題,該機構會向企業罰款,甚至起訴,”奧蘭多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