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西新聞網
2019-07-03 23:38:07
廣西新聞網南寧7月3日訊(記者 陸櫻仁)7月2日,我國首部以“稻作文化”為題材,呈現廣西“那文化”的26集動畫連續劇《那世紀》播出完畢。在播出期間,《那世紀》引起各界人士熱烈反響,得到了業內專家、動漫同行的一致好評。同時,片中有趣的故事情節,鮮明活潑的角色也受到小朋友們所喜愛。
片中主角那龍發現野生水稻,種植野生水稻的過程,讓廣大觀眾、網友對廣西特有的“那文化”充滿了好奇。7月3日,廣西新聞網記者來到“那文化之鄉”隆安,追根溯源,探訪“那文化”的前世今生。
“那”在壯侗民族中,意為“稻田”。早在2012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課題組以廣西南寧市隆安縣等地的野生稻為藍本,通過基因組重測序和序列變異鑒定,從全球不同生態區域中選取的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中,繪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提出了“分布于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系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廣西(珠江流域)是水稻的馴化起源地。這一重大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世界權威學術雜志《自然》上。2015年,研究人員在隆安縣婭懷洞遺址中發現了距今1萬6千多年前的稻類遺存。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使用稻的考古證據,也證明了壯族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古老的稻作文化由此發軔。
廣西南寧市隆安縣婭懷洞遺址中發現了距今1萬6千年前的稻屬植硅體。廣西新聞網記者 潘錦才攝
雖然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但至今在隆安縣境內,還保存著完整的野生稻種群。千百年來,它們陪伴著先民們,據“那”而作,憑“那”而居,以“那”為本,孕育出稻作文明為內核“那文化”。
隆安縣的野生水稻種。廣西新聞網記者 潘錦才攝
“目前利用隆安遺存的野生稻遺傳基因多樣性,可以培育出有遺傳特性和優良基因的栽培稻,可以說是現代水稻品種改良的基因資源。”隆安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文化顧問陸有作向記者詳細地介紹了現代水稻的起源。
野生水稻長著長長的麥芒和紅色的稻穗。資料圖
來賓市文聯主席羅勛在談及壯族稻作文化時,提到了廣西的稻作文化對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越南、緬甸、泰國和柬埔寨一帶影響深遠。他說:“通過研究人員群體遺傳學的分析,可以推斷出壯族先民發現了野生稻種,并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馴化出了粳稻,隨后向北、向南逐漸擴散。進入東南亞后,在當地與野生稻種雜交,產生了秈稻。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在很早以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就互動頻繁,關系密切。”
《那世紀》動畫片的故事內容正是取材于隆安的“那文化”,通過兩個家族不斷的勞動與實踐過程中,以稻作維系生存,開墾稻田,生產水稻。“在隆安,有許多雕刻著蛙神形象的石像,這是祖先用他們的方式向我們傳遞‘那文化’,今天,我們用動畫片的方式來傳承和傳播我們民族的‘那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會長謝壽球對《那世紀》的題材選擇給予極大的認可。
謝壽球說,“那文化”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通過一部生動的動畫片,讓人們了解到壯族先民是稻作文化的重要開創者,稻作栽培技術的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這是一件非常自豪而且有意義的事情。
目前,《那世紀》動畫片的播出暫告一段落,接下來,廣西日報傳媒集團還將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將這部優秀的動畫作品推向全國。據悉,《那世紀》還收到了泰國、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電視媒體的邀請,將陸續在這些國家的電視臺播出。期望這部反映了八桂大地“那”文化的起始和發展濃縮再現的動畫片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廣西,了解“那文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