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7-27 08:10:07
■編者按
7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以“紅色熱土新征程 中部崛起新湖南”為主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專場新聞發布會,湖南走到舞臺中央,向世界展示70年發展成就。記者,既是這場發布會的記錄者,也是湖南發展的見證者。本報特刊發湖南日報社(集團)與會記者的觀會感受,看看他們眼中的三湘巨變,聊聊他們心中的青春湖南,曬曬他們對瀟湘厚土的深情眷戀……
為生態優先的堅守點贊
湖南日報記者 冒蕞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省委書記杜家毫、省長許達哲向中外記者介紹了近年來湖南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的成效。
作為時政記者,一次次跟隨現場調研,我走遍了湖南的各個縣市區,親眼見證了湖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點點滴滴。
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的強力推進,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的轉型退出,洞庭湖矮圍網圍的全面清退拆除、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黑楊的全部清理,建成區黑臭水體、畜禽養殖糞污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一個個得到整治……由水及岸、由水體到大氣、土壤,湖南拿出一系列鐵腕措施,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征程上一路奮進。
三湘大地一天天在變得更綠、更美,背后是全省上下干部群眾觀念的轉變。過去,有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擺在前面,湖南不僅嚴格控制污染增量,更在不斷下力氣“還清舊賬”,全力化解污染存量。
“這些年,我們是這么做的,而且今后還要堅持這么做下去。”正如許達哲省長在發布會上所言,進入新時代,湖南正努力用良好的生態為如畫的瀟湘盛景添上一筆又一筆亮色。
湖南,愛你絕不止幾分
湖南日報記者 鄒晨瑩
湖南,我們因何而愛?
十年前出省讀書,一聽說我是湖南人,得到的回應大多是:“毛主席的家鄉人”“湖南衛視很好看”……當時,我便告訴大家:“湖南哪都好!”但若對方問題再深入些,比如,湖南特色是什么、湖南名片是什么,我思來想去,竟一時語塞。那時覺得,愛湖南,難道需要理由?
發布會現場,翻開70年發展相冊,“愛”的感覺幾乎無處不在——由許許多多細微的感動匯聚而成,讓人不知不覺深陷其中。
湘繡的精致、湘茶的醇和、湘瓷的風韻,這是底蘊厚重的“湖南名片”;發布會上,印有“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等“頭銜”的,也是活力迸發的“湖南名片”。無論是享譽四方的老名片,還是走向世界的新頭銜,都代表著湖南,都是我們為之驕傲的湖南。
“湘”見世界,湖南成為世界焦點,不僅在于它驚世絕俗的風景、風物、風情,更在于雜交水稻解決溫飽這一千古難題,在于天河計算機成為國家驕傲,在于每個人都能為人生留下夢想的位置。湖南的70年,不只是時間的度量,更是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活力的日益激發。
這是我們值得期待、值得為之奮斗的湖南。我們傾情如一,我們真情不改,我們深情依然!
傳承和創新,成就更好新湖南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為薇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發展成就展上,省工藝美術大師成新湘為觀展者“科普”湘繡“絕招”——“雙面全異繡”。一塊透明底料的兩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花木蘭,一面的木蘭鏖戰沙場意氣風發,另一面的木蘭則對鏡梳妝楚楚動人。成新湘說,作品運用的細于發絲的劈線技藝和精微的藏針隱線技法,當屬湘繡全異繡的突破和創新。
成新湘展示繡作時眉飛色舞,這位僅有初中文化的繡娘,通過30年的堅守,不僅實現了自我升華,傳承了湖湘文化瑰寶,還不斷創新湘繡技藝,探索湘繡與文創、與科技的結合之道,努力為打造湖南這張“非遺”名片貢獻自己的力量。她,不正是千千萬萬奮斗者的縮影嗎?
再環顧展廳,與《花木蘭》一樣,每一件展品、每一項發明,皆為湖南人民傳承與創新的成果。正是這些秉持傳承和創新理念的奮斗者數十年的艱苦奮斗,才有了越來越好的新湖南。
現場的展示者們不斷訴說著他們基于模型之上的更新創造,那眉宇間的神采,讓我感懷——行進的湖南,擁有如此馳而不息、篤定前行的人民,明天會更好!
湖南的“知名度”與“幸福感”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秦慧英
“湖南很有名的,從小我外公就在我耳邊念叨中國的各種事情,講得最多的就是毛澤東和袁隆平!”
7月25日下午2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之前,阿聯酋中阿衛視記者艾琳娜興致勃勃地用中文和我聊天。從偉人故里,到中非經貿博覽會,再到張家界的奇峰異石,我們仿佛是認識已久的老朋友。
采訪過很多新聞發布會,這一次我的關注點從發布會本身,轉移到新聞記者同行。70年三湘巨變,湖南人自有體會。那么,其他記者眼中的湖南又是什么樣子呢?
一個人、一個故事、一味美食、一處風景,甚至一個品牌,都可以構成人們對一個城市或省份的印象。我問了艾琳娜以及人民日報、香港經濟導報、中國國際電視臺、加蓬《團結報》等多個中外媒體記者同樣的問題:你對湖南有什么了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答案中,有三湘風景的美名,有湖湘文化的榮光,有驚艷世界的湖南“智”造和前沿科技,有越來越宜居的生態環境,更為重要的是,老百姓生活滿滿的“幸福感”。
讓湖南非遺歷經歲月而不朽
三湘都市報記者 李成輝
英語里,中國與瓷器是一個詞,世界就是通過陶瓷認識的中國,陶瓷也是第一個實現“全球化”的商品。“湘瓷”,在中國瓷器文化中又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專場新聞發布會現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申彬帶來了6只精美瓷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經過烈火的燒灼、時間的沉淀、匠心的獨運,向世界展示著“禪在花草中”東方美學的典雅,讓眾多的中外媒體同行流連忘返。
申彬介紹,這其中有4件被國家博物館展出并收藏,另外2件《富貴壽考》和《嘉和永年》也將在下月進入國家博物館。
這一切,離不開申彬的公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揚龍,是他歷經40年總結出“薄施淡染”分水技法。
“生在泥上,死在窯上”是對瓷器燒制技藝人的最好描述。申彬在她十幾年的“修煉”中傳承著“造物忌巧,待人以誠”的父訓,矢志不渝地用心傳承。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精益求精才是對工匠精神最原汁原味的保存。
其實,正是靠著一代又一代的手藝人堅守初心,湖南非遺才會歷經歲月而不朽。
難忘那一張張質樸快樂的笑臉
華聲在線記者 盧小偉
高新技術、現代農業、工程機械、創意文化、脫貧攻堅……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專場新聞發布會現場,湖南70年發展成就展同時舉行。一幅幅精美的圖片里,有高樓林立的長株潭自主創新示范區,有游人如織的紅色旅游景點,有奔跑著麋鹿群的洞庭湖濕地,也有臉上寫滿質樸快樂的貧困地區人民。
我感觸最深的,是十八洞村的一張張笑臉。脫貧攻堅,雖然只是70年發展的一個片段,卻是湖南以老百姓民生福祉為目標,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注腳。作為“精準扶貧”理念的首倡地,十八洞村的脫貧致富奔小康故事,感染著人,啟迪著人,也激勵著更多人。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作為一名記者必須鍛煉好的“四力”。曾經,我在波瀾壯闊的脫貧致富現場,見證、感受、記錄、傳播;如今,鄉村振興大幕開啟,新湖南踏上新征程,我的腳步也應該與時代同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