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5日訊 文潤古今,泉甲天下。“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濟南年”將于4月26日19:00以線上方式隆重啟幕。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濟南當選2022“東亞文化之都”,不僅是“聚力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也是擴大國際“朋友圈”,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閃亮名片。
濟南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是歷史的選擇。
濟南文脈綿長、歷史悠久,自古就有“海右名郡”“天下泉城”美譽。
張馬屯遺址發現的后李文化時期遺跡,證明早在9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4600多年前的城子崖遺址被譽為“中國考古圣地”,推翻了“中國文化西來說”,成為中國文化本土起源的自證地。李白、杜甫、曾鞏、趙孟頫等歷代大家都曾在濟南游歷或工作,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等耳熟能詳的名人出生在濟南,馬可波羅、泰戈爾等國際名人曾在濟南駐足游歷,留下眾多傳誦千百年的經典詩篇,濟南也因此被稱作“詩城詞都”。同時,漢有樂舞百戲、元有雜劇彈詞、清有梨花大鼓,從鼓書、評書、琴書、快書到墜子、落子、相聲、五音戲,南詞北曲薈萃、名角大腕云集,濟南還被稱為“詞山曲海”“書山曲海”“曲山藝海”。
如今,全市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國有館藏文物20余萬件。泰山北麓的靈巖寺列中國四大名剎之首,寺內四十尊彩塑羅漢像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四門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單層亭閣式石塔,被稱為“華夏第一石塔”;齊長城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濟南還擁有1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3項國家級、108項省級、45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濟南皮影戲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走上世界舞臺。所有這些都匯聚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
濟南成為“東亞文化之都”,是文化的召喚。
文化是泉城濟南鮮明的標識、寶貴的資源,傳承保護、挖掘闡釋好這些歷史文化,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是義不容辭的重任。
自2019年入選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以來,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秉承“民心相通、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精神和“共創、共建、共享”的理念,全力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們建立了市直59個部門和13個縣區聯動創建機制,依托重點高校成立中日韓研究院等5個專家智庫和專門論壇,發展10個窗口行業創建聯盟,搭建了10個創建基地、7個國際化交流平臺、46個創建示范社區和6萬社會創建志愿者,在荷蘭、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成立10個“濟南海外文旅交流驛站”。聘請亞洲高級定制公會主席弗蘭克·辛塔馬尼、西班牙藝術家胡安·里波列斯等國際知名人士為濟南文化和旅游交流大使,開展濟南國際文旅志愿者行動。
舉辦了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中國文化旅游博覽會、“泉城風尚”國際時裝周、濟南國際雙年展、中日韓高校攝影邀請展、信尚·東亞文化藝術季等40余項文化交流活動,讓異彩紛呈的世界文化在濟南展示魅力、交流互鑒,有力提升濟南的影響力。
濟南做好“東亞文化之都”,是時代的期待。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傳承與根脈。
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郅良表示,濟南將高規格、高質量舉辦“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濟南年”系列活動,按照主題突出、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合作共享的要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年舉辦會議、論壇、展覽、演出、賽事、節慶等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100余場文化交流活動,既包括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全國雜技展演、濟南國際雙年展等大型文化活動,也包括東亞文化城市發展國際論壇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與此同時,以“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濟南活動年”為抓手,與城市各項工作充分結合,深入發動群眾以及各個行業,搭建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良好格局。系列活動舉辦期間,還將發起建立山東手造中日韓交流基地、東亞文化之都交流活動基地等,構建國內外當選城市之間常態化交流平臺,搭建宣傳推介、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高質量文明互鑒平臺。
“2022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濟南活動年”開幕式活動將采用全程直播的形式。
閃電新聞記者 張雨雨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