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山東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省政協文史委主任、作家王鳳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14日在濟南逝世,享年74歲。
據丁再獻先生介紹,先生與王鳳勝1975年相識,在此之前王鳳勝在濟南軍區工程兵服役,后被部隊推薦到山大中文系漢語文學專業上學,讀書期間拜書法大家蔣維崧教授為師,開始學習書法。1975年被借調到位于濟南市斜馬路北口的山東省文聯工作。這個時期丁再獻在省革委機關行政管理局辦公室,和王鳳勝在一個樓辦公,王鳳勝在四樓,丁再獻在一樓,后來見面時多次提到當年快樂單身漢的交往。從此,王鳳勝和丁再獻在濟南市工作生活一直到今天,濟南市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多少年來,王鳳勝同志一直在關注著丁再獻的工作和業余研究,就是官至宣傳部副部長和省文聯主席了,仍然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丁再獻的印象是:品質高,學識廣,能力強。王鳳勝同志將畢生的精力和才華獻給了山東,今天突然離世,丁再獻先生的心情可想而知。丁先生遂集親自系統破譯的東夷骨刻文字撰聯,來紀念這位好同志、好干部。聯曰:
中原大地,育風華文學才子,視山東為自己故鄉,終成正果名揚黃河上下;
齊魯兵民,增光彩習字稱家,尊書圣是內心師祖,盡得天元聲振藝界北南。
該聯上下句各29字,共58字,可謂之長聯了。上聯主要寫河南養育了一代驕子王鳳勝同志,將文學才華獻給了山東;下聯在書圣王羲之的故鄉,將蔣維崧大師傳授給他的書畫藝術,發揚光大。丁先生又將這副長聯用他始創的獨門藝術——骨刻文藝術創作成一幅書法作品。該聯不僅遵守了楹聯格律,還將王鳳勝對第二故鄉的貢獻展現在山東人眼前,這應是難得的書法藝術杰作。
附丁再獻先生長聯墨跡:
據丁先生介紹,從2011年開始,電話中或見面時,談東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的話題最多。2011年2月22日大眾日報記者劉英發表了《守望東夷——記東夷文化研究者丁再獻》的專訪文章,這引起了王鳳勝的高度關注,第二天就給丁再獻打電話表示祝賀和支持。以后見面每當談及東夷文化和骨刻文字的破譯,都極其興奮。王鳳勝說,我雖然是河南人,為骨刻文而自豪。但是,說句實話,應該說甲骨文是當時發現最成熟的文字,而絕對不會一夜之間就這么成熟了,肯定有一個初創和逐步成熟的階段。對丁先生的破譯成果,王風勝認為,丁先生干了一件改變中國文化史的重大事件,史無前例,無德無量,將永載史冊。并表示《東夷文化與山東》專著什么時間發行一定通知,他一定要參加發行儀式和座談會。
2012年3月3日《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暨丁再獻骨刻文破譯成果座談會在舜耕山莊隆重舉行,王鳳勝真的推掉了其他活動參加了會議,還和省政協原副主席王宗廉一起為儀式揭幕,并發表了講話,對丁再獻東夷文化研究方式和中華文明源頭論表示贊同,對骨刻文字破譯方法和傳承論證表示認可,對破譯成果給予充分的肯定,表示全力支持這項工作。
王鳳勝說,我寫字是寫作及工作之余的一種愛好和興趣,書法是我的真情表達,對寫作來說也是一種放松和補充。寫文章是枯燥的,有時是絞盡腦汁,這再獻一定是有體會的,書法也就成了我的副產品,可從來沒想過成名成家。也有不少見面就夸王部長寫的好,肯定也有不少批評,只是人家不當咱的面講而已,但我心中有數,有空該寫就寫。山東是書圣王羲之的故鄉,我的老師又是大家蔣維崧,還從事文化工作,在這么好的環境下還不近水樓臺?因此,書法對王鳳勝來說沒有壓力,就是這樣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就是這樣一位沒想成名成家的長者,而被業界譽為作家、文學家、書畫家、評論家,這就是王鳳勝同志。
王鳳勝同志1949年出生于河南省鄧州。中共黨員。1974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歷任山東省文學所研究人員,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走向世界》雜志總編輯,省委講師團團長。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省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教授,中國文聯委員等。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發表論文《關于新時期文藝民族化的幾個問題》等100多篇。專著有《思絮集》、《周恩來文藝思想新論》、《尋覓偶記》、《新時期文藝散論》、《文苑縱橫談》等,主編《周恩來人格研究》、《中國先進文化思想研究》等。主持策劃、組織出版《山東新文學大系》(15卷)等全省四大文化積累工程。獲山東省文學評論一等獎、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王鳳勝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