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17-02-06 09:15:02
原標題:“三龍”聚首島城計劃組團探海
昨天,記者從“三龍”聚首探深海活動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今天上午,“三龍”聚首探深海活動將在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舉行,這標志著由蛟龍號、海龍號和潛龍一號組成的“三龍”系列潛水器正式聚首青島。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作為“三龍”的牽頭研制單位和技術責任單位參加了本次活動,儀式上,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將分別同三家技術責任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三龍”將在深海基地持續、高效應用和系統規范的維護管理下,成為我國開展深海資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三龍”聚首也將大幅提升我國國際海域資源勘查的效率和質量,助力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走向國際前沿,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海域的話語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三龍”聚首將如虎添翼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科技部和中國大洋協會的支持下,我國已經建立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為代表的深海大洋勘探重型裝備,又稱“三龍”系列潛水器。 “三龍”是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深海勘查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三類典型深海運載器。
國家深海基地項目于2007年由國務院批準立項,2015年正式啟用,是面向全國深海科學研究、深海資源調查與開發、深海裝備研發和試驗、海洋新興產業服務,提供科考船舶、載人潛水器等大型深海裝備運行與維護保障、潛航員選拔培訓與管理等多功能、全開放的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也是世界第五大深海技術及裝備支撐保障基地。蛟龍號于2015年入駐深海基地后,深海中心在載人潛水器維護保養及航次任務組織實施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由潛航員為主組成的載人潛水器維護保障隊伍日益壯大,開放、共享的運行機制已初步形成。海龍號和潛龍號的入駐,將使深海中心形成較為完善的深海作業體系,通過提供優質的基礎條件保障和支撐服務,有利于“三龍”水下勘查能力的充分發揮。
打造國家級深海科考服務平臺
“三龍”是我國深海高技術發展的標志和里程碑,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技術裝備發展領域的總體水平,極大地提振了我國自主研發重大深海裝備的信心和決心。 “三龍”將成為我國開展深海資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將大幅提升我國國際海域資源勘查的效率和精準度,“三龍”聚首青島,有助于進一步夯實青島海洋科技城的地位,提高青島市在深海前沿科學研究領域的技術支撐水平,促進深海尖端科研成果的產出。可以形成輻射作用,帶動深海高端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對于青島市集聚高端人才和促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具有直接現實意義,對于青島市藍色經濟發展和藍色硅谷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國家深海基地建設總體方案》,深海基地將建成面向全國具有多功能、全開放的國家級深海科考公共服務平臺。接下來還將被打造成深海科考母港,建設國家級深海科考公共服務平臺與服務保障基地。
蛟龍號大洋38航次起航
按照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總體計劃安排,今天蛟龍號將出征2017年試驗性應用航次 (中國大洋38航次)。本航次由全國20多家單位150多名隊員參加,全程分三個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開展大洋資源和深海前沿科學調查,執行任務時間共計124天。本航次不僅要開展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同時為進一步完善蛟龍號開放共享的應用機制,推動蛟龍號未來的業務化運行進程;另外,本航次還支撐了科技部973計劃項目“超深淵生物群落及其與關鍵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和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深海多金屬結核采礦試驗工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先導計劃項目,進而開展以雅浦海溝、南海、馬里亞納海溝為調查區的深海科學調查任務。
蛟龍號將深海取寶
本航次是我國首次利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區開展下潛作業,科學家利用蛟龍號精確定位取樣、近底觀察與視像的技術優勢,進行高定位精度、高空間分辨率的微地形地貌調查和多金屬硫化物、熱液流體等樣品的采集,了解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分布狀況和成礦潛力,為未來我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的選取和申請提供支撐。為進一步完善蛟龍號的開放應用機制,本航次在大洋37航次成功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航次任務來源,依托蛟龍號大深度作業優勢,將繼續在全球深淵的代表性區域——雅浦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開展深淵科學考察工作,以期獲得更加有針對性的深淵探測資料,進一步促進我國深淵科學研究,引領我國深淵探測技術的發展。
蛟龍號本航次具有三大特點:一是任務更加多元化(大洋專項、973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和中科院先導計劃項目);二是本航次是海上連續作業時間最長、調查區跨度最大的一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也是迄今潛次任務安排最多的一個航次,設計潛次任務達到31次;三是本航次除完成科學調查任務外,還需進一步提高蛟龍號作業效能,完善蛟龍號的應用管理機制等。根據計劃,未來“三龍”將組團開展深海資源勘查。
蛟龍號潛航員付文韜——
深潛海底就像是夜間開車
蛟龍號潛航員付文韜作為中國第一代潛航員也將隨蛟龍號出海執行任務。付文韜是2006年參與公開選拔,其選拔過程嚴格程度堪比航天員,所以選拔出來學員被稱為 “國寶”級潛航員,付文韜正是“國寶”中的一員。據付文韜介紹,潛航員學員的選拔將非常嚴格,對生理、心理都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對年齡、身高、體重、學歷、專業等方面的嚴格要求以外,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職業能力與特質的考核也是異常嚴格。從選拔標準上看,成為一名潛航員學員絕非易事,六大方面119項標準,一項不達標就淘汰。對潛航員的要求簡單說來就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身體和心理好,既能操作潛水器,又能維護保障潛水器。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古代人對神仙的聯想,如今,這些幻想都已經一步步照進現實。付文韜告訴記者,和乘坐航天器不一樣的是,乘坐蛟龍號下潛和上浮都不會失重,每秒0.6米到0.75米的速度,跟平時坐電梯速度一樣。每次潛入深海的時間概念是這樣的:就像坐3個小時的電梯潛入深海,開展6個小時的工作,再坐3個小時電梯回到海面。坐蛟龍號如電梯,水下通訊就像玩微信,付文韜說,蛟龍號的通信采用高速水聲通信技術,潛水器與母船間可互傳文字、語音還有圖片。而所謂走向深藍,潛水員的實際體驗中是走向漆黑。在下潛的過程中,200米之后蛟龍號能夠看到的外面世界已經是漆黑一片,而在超過2000米的深海,其實就沒有鯨魚、鯊魚等巨型生物了,只有一些顏色很淺的小魚。在深海看到最多的生物其實是海綿,形狀也很奇怪。
“蛟龍號艙內的操作設備絕大部分是以計算機為主,包括計時方式。在深海漆黑陌生的環境中,時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一旦艙內出現斷電、磁擾亂了電子設備時,一塊高品質機械表能給我們提供掌握時間的最后保障。 ”付文韜說,因此在執行深潛任務時,他們依然習慣佩戴機械手表。一旦出現特殊情況,機械表能代替電子設備,讓他們掌握精確的工作時間。
新聞亮點:“三龍”聚首各有所長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這三類深海運載器在調查作業模式方面各有特點,在應用領域方面各有所長。無人無纜潛水器潛龍號通過預編程實現水下自治運動規劃,可以用于深海地形地貌、海底流場等海洋環境參數的大尺度、長時序觀測,主要應用于物理海洋、海洋地質調查;科考作業型纜控潛水器ROV海龍號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端遙控控制,根據潛水器線纜傳來的海底影像遠程控制潛水器本體的運動與機械手的精細取樣作業,由于船端能源的持續供給,ROV水下作業時間較長,在深海科學研究和海洋工程領域有廣泛應用;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由潛航員駕駛操作,可以攜帶深海工程技術人員或科學家親臨海底目標作業區域,進行最為逼真的現場觀測、原位探測、精細采樣等工作,主要應用于載人的深海資源勘查和深海科學考察領域。
海龍號 曾在海底發現“黑煙囪”
海龍號是由上海交通大學研發的3500米大型深海作業無人遙控潛水器系統,是我國目前下潛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強的水下機器人之一。此機器人在空氣中重量為3.45噸 (包括有效荷載),主體尺寸為3.17米長、1.81米寬、2.24米高,由水下機器人本體、中繼器、臍帶纜、臍帶絞車、A字架、止蕩器、操縱控制臺以及動力站等多個子系統組成。該機器人配備了5臺多功能攝像機和1臺靜物照相機,并裝有6個泛光照明燈和2個高亮度HID燈,畫質更加清晰,可為海洋科考提供豐富而詳實的第一手錄像資料。該機器人將主要應用于3500米深度以內的大洋海底調查活動,包括海底熱液礦物取樣、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極端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類起源的秘密等。 2009年,海龍號成功應用于大洋一號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熱液科考任務,標志著我國ROV技術從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國際同類型,總體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除了在潛水深度上的優勢之外,該機器人的靈活性也是國內其他潛水器難以企及的。它的7個推進器被設置為矢量分布,其中4個水平推進器用于加大前后和側向推力,3個垂向推進器則用于少量調節ROV的縱橫傾。這樣該機器人就可以自如地前進后退、上下運動和側移。同時,研究人員還首次嘗試安裝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力定位系統(DP),成功地解決了對大地的定位精度技術難題。海龍號還曾首次在東太平洋海隆區域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用機械手獲取了熱液黑煙囪樣品,并搭載了部分大洋探測設備,獲取了寶貴的資料。這一發現標志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據介紹,海底“黑煙囪”是指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因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而得名。 “黑煙囪”是一種深海熱液,富含稀有礦產資源和微生物。 “黑煙囪”中的微生物代表了生命的極限狀態,其神奇之處在于,不靠陽光和氧氣,能夠在深海3000多米處、攝氏三四百度的溫度條件下生存。對這種微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揭開人類起源、生物基因等領域的奧秘。
蛟龍號 奇妙“籠子”能海底抓樣本
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制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2年7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這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至2016年,蛟龍號完成了3個航次、8個航段的試驗性應用航次,海上作業260余天,累計下潛70次,搭載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等下潛60余次。令人興奮的深海探險其難度可以說是探索太空的數倍,潛水器的深度從600米到7000米,所面臨的技術難度絕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加。要下潛到7000米深度的海底,高壓、密封、腐蝕、絕緣等技術難題都需要一一突破解決,稍有不慎,后果將不堪設想。 ”工作人員舉例說,比如,蛟龍號耐壓載人艙外殼在7000米的海底需要承受的總壓力約12萬噸,相當于約10個埃菲爾鐵塔重量的總和;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
海底的生物林林總總、五彩繽紛,如何能最大限度地獲取這些海底生物,進而為科學家認識海洋、研究海洋提供幫助?蛟龍號的科考隊員們著實費了一番腦筋,特別制作了幾種形態各異、有著特殊本領的海底生物樣品采集器。其中特制的海底結核采樣裝置比一般打掃衛生的簸箕小一些,由金屬制成,主體好似一個鏟子,上面有蓋板,頂端有長長的把手和觸發機關。原來,在采集結核樣品時,蛟龍號會用機械手提著這個裝置,把生物樣品鏟進去。除此之外,科考隊還設計制作了不同樣式的籠子,作為海洋生物的采樣裝置。在這些裝置中,個頭最大的是一個長方形的籠子,它的每個側壁上都有一個外大內小的圓臺形喇叭網袋,4個網袋圍繞著一個中心。在蛟龍號下潛時,先往籠子中心部位放入誘餌,當魚、蝦等海洋生物受到食物的誘惑游過來時,一旦鉆進外口大、內口小的喇叭形網袋,就很難跑出去。另外,蛟龍號還有一個方形的采集器也頗具特色,它由底座、籠罩、滑桿等部分組成,開啟時,籠罩與底座分離出來,被一個插銷固定在滑桿上。當海洋生物游進來時,潛航員便控制蛟龍號的機械手拔出插銷,籠罩會在彈簧的作用下快速扣在底座上,將生物關在里面。
潛龍一號 三條“龍”中它最聰明
潛龍一號是中國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二五”(2011年—2015年)規劃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自主研發、研制的服務于深海資源勘查的實用化深海裝備。該項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啟動,2013年3月完成湖上試驗及湖試驗收,5月搭乘海洋六號船在南海進行首次海上試驗,累計完成7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4159米,獲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測數據,設備布放與回收成功率100%。潛龍一號外形長4.6米、直徑0.8米、重1500公斤,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巡航速度2節,最大續航能力24小時,配有淺地層剖面儀等探測設備,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探測、底質判斷、海底水文參數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等任務。
據介紹,在這三條“龍”中,潛龍一號是最智能的一個,和蛟龍號及海龍號相比,潛龍一號可以真正實現自主導航、自主作業以及自我保護。蛟龍號更適合于定點或小區域作業,而潛龍一號的工作范圍更大。潛龍一號有能力完成對全球97%海域的探測,未來還將承擔更多的探測任務。(記者 徐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