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7-02-13 14:39:02
打開手機購物網站,搜索欄輸入“毛呢大衣”,瞬間跳出上萬條商品信息。濟南市民王傳蓮這幾天在學習網購,購物網站的商品琳瑯滿目,繁多的商品種類和便捷的支付方式,徹底改變了她過去的購物方式。
王傳蓮生于上世紀60年代,老家在魯西南一個小鎮上,那會兒的小鎮還被稱作公社。在那個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供銷社幾乎成了一個能滿足人們一切需求的神奇的地方。王傳蓮說,在她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里總是能興致勃勃地拎著個醬油醋瓶子往那走去,因為那除了醬油醋鹽外還有水果糖、橡皮、花布料等許多好東西,化肥、鐮刀、鋤頭、搪瓷臉盆、鉛筆、橡皮、面條、紅糖……所有能想到的生活物資都能在供銷社買到。
購物獨此一家 社員都是“香餑餑”
吃的、穿的、用的……30年前,在農村,幾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銷社去買。王傳蓮說,不管在哪個公社,供銷社,總是在集鎮最繁鬧的那條街上。王傳蓮所在公社的供銷社就在公社中間最繁華、最熱鬧的那條街上。雖然只是幾排舊平房,但它在全公社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不亞于公社的辦公大院。
一年四季,這里是公社最熱鬧的地方,時不時就有老大娘、小孩子拿個空瓶子打一斤醋,大叔大嬸來買半斤點燈用的煤油。逢年過節時,公社下各個村的姑娘媳婦們成群結隊來看花布,反復挑選后憑布票扯上幾尺布料,再有小孩子們一天幾趟地往這里跑,一會兒買幾個花炮,互相比著看誰的響,那時的供銷社仿佛什么都能買到。
有時候供銷社剩的布料邊角會便宜處理,“那會生活用品都限量供應,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用品都要省著用。這種剩下的邊角料大家都搶著要,這個時候一定要有相熟的供銷社社員提前預留出來,不然你是搶不到的。”王傳蓮說,那會的供銷社社員,是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眼中的“香餑餑”“大紅人”。為買糖果小人書 兒童爭著去跑腿
家住凱旋新城的滕志新今年四十出頭,是地道老濟南,滕志新說,供銷社對于他的記憶,更多地緣于童年的回憶。在小時候的記憶里,供銷社花花綠綠的糖果,讓幼時的滕志新在舌尖上留下了抹不掉的甜蜜。醬油、菜籽油混雜的刺鼻香氣,讓他鼻子里充滿了溫馨的氣息;小人書里圖文并茂的字句,讓他的童年格外豐富。
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年代,家里缺鹽少醋的,大到做衣服的藍布和生產用具,小到針頭線腦、煤油手套,都得到供銷社才能買到。滕志新說,那時,供銷社便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全部,供銷社的東西也從來沒愁過賣不出去。有許多時候,哪家生孩子需要紅糖雞蛋、討老婆嫁姑娘需要購買手表自行車等大件的東西,還得有供銷社主任的批條,才能把東西買到。尤其是小孩最關心的賣糖果和小人書的柜臺,好像那兩個柜臺就是專門吸引孩子口水和眼球而存在的。每當走進供銷社,一堆孩子便會自覺地踮起腳跟,用力伸長脖子向柜臺里面看去,眼睛始終不愿離開柜臺里花花綠綠的糖果、小人書、瓜子等等物品,家里大人去供銷社買個針線、打斤醬油什么的,家里兄弟姐妹便爭著去跑腿,心里不愿說破的小算盤,期盼著補錢多剩幾分的硬幣,給自己買個糖果、買本小人書,感覺幸福也不過如此。
供銷社售貨員辛苦忙碌累得滿頭大汗心情也舒暢
1980年,張學成正式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光榮的供銷社售貨員。在計劃經濟主導的年代,買糧要糧票,買布要布票,就連買紅糖都需要用糖票。商業部門是當時的熱門單位,因此能被分配到那里可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張學成說,趕集、趕會是供銷社主要工作之一。每到集日,售貨員們就要將滿滿一大車商品用人力車運到集市上,支上床架,將貨物擺放整齊,從清晨多開始營業,一直到集散人疏。如果趕上來點新鮮商品,或者布票減半,那就要著實忙碌一整天了。當時農村剛剛實行了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比以前提高很多,因此,農民是當時供銷社在集市的主要服務對象,也是商品銷售的主力軍,他們口袋里揣著大把的票子,進城來看見眼花繚亂的商品就愿意掏腰包,什么滌卡、的確良、凡爾丁、大花被面等大路商品,一上貨架就被搶購一空;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手表等高檔商品也成為農村青年談婚論嫁的首選條件。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數九寒天,營業員都會忙的滿頭大汗,雖然辛苦,但心情卻是由衷地舒暢。
新時代化蝶重生市場經濟沖擊下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新型經濟主體開始展現,供銷社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也悄然淡化。以前在鄉村的代銷店、供銷社,漸漸被許多小賣部、批發部代替,人們買東西再也不用專門跑到供銷社去了。各種計劃經濟時代特有的供應票開始取消,改革開放后,憑票購物的時間沒有延續很久。1984年,在全國范圍內布票、木炭票、糖票被取消。
上世紀90年代,國家同時提高糧食的定購價格和銷售價格,基本上實現了購銷同價,在此基礎上,各地陸續放開糧價,取消糧票。糧票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一度曾因供給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等而在流通領域呼風喚雨的供銷合作社,因市場經濟沖擊導致經濟效益逐年下滑。至21世紀,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與飛速發展,傳統的供銷方式已遠遠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改革勢在必行,供銷社也不斷在新時代尋找自己的新定位。
記者采訪濟南市供銷社工作人員了解到,目前供銷社的工作重點在基層,在農村,在于人們最基礎的生活。為了應對市場經濟和電商的沖擊,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供銷社逐漸找準定位,把工作重心放在農村。以濟南市供銷社為例,供銷社系統的生產生活資料連鎖網絡、為農服務中心遍布城鄉,連鎖店正成為農民家門口的“放心店”、“便利店”,供銷社幾十年來在農村培育成的“信譽度”,此時更增加了在農民心中的“含金量”。近年來,濟南市供銷社加快推進供銷社電子商務,改造提升供銷社流通網絡,打造電商“一張網”,擴大農產品網上銷售,把農民的產品推廣出去,讓農民增收的同時,也明確了供銷社的定位。一度在生活物資供給領域呼風喚雨,又在市場經濟影響逐漸式微,正以另一種形態悄然“重生”。 (本報記者 張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