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2-27 18:28:02
文|呂允山
又是一年二月二,又是一年“龍抬頭”。
走親訪友,觥籌交錯的一個月過去了,這個年也就算過完了。年前利利索索的頭發這會兒也長長了,人們都會趕在 “龍抬頭” 這天理個發,討個好彩頭。
四十多年了,年復一年的二月二,我總得忙活幾天,小時候給同學、小伙伴們剃頭,參加工作后,給同事、朋友們理發,幾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
為什么人們非得趕在二月二理發,這還得從正月不能理發的習俗說起。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是輕易不能剪掉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所以古時候“去發”的髡(讀kun)刑,雖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
古時候只有奴隸才剪短發,所以髡刑雖然對人身沒有傷害,但卻是對人心靈上的極大侮辱。尤其在古代,階層分工明顯,這種刑罰施予到士人身上,更勝于殺掉他!
三國時曹操策馬誤踏民田,違反了軍紀,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盡,被眾人勸住。于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么,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為《三國演義》作注的毛綸和毛宗崗父子看到這里大罵曹操真是奸雄:“好你個曹操,死刑你就這樣給免了”,話雖在理兒,其實包含著對曹操的誤解。
[1905年,北京街頭剃頭挑子。]
正月不理發還是出于養生的考慮,《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中就有這樣一段話:“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披發緩形是應對春天的生發之氣,逆之則傷肝,剃頭無異于是剃命啊。
但是,整個春三月都不理發的話,人們又實在受不了長發的困擾,于是就有聰明的人想了一個辦法,“只是在正月不理發”。
在中國人的智慧里,對老祖宗的一些嚴苛的清規戒律總有變通應對之策,曹操的割發代刑是這樣,所謂“正月不理發”也是這樣。這也應了一個歇后語:“禿子頭上栽羊毛——定發(法)不是發(法)”。
關于正月里不理發,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史載清順治二年六月,攝政王多爾袞頒布了剃發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發。并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
同年六月,多爾袞頒發了更為嚴厲的剃發令,明確提出:“留發不留頭,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責重罪”。
[晚清人所繪“揚州十日”場面。]
這種強硬的頭發革命遭到了民眾,特別是江南民眾的反對,有人認為將頭發剃掉是對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他們寧死也不剃發,甚至高呼:“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希望通過反抗的力量讓滿人有所收斂。
然而,大清皇帝自然也沒有因此軟弱下來,隨便找了個茬兒,就接連出現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
尤其是“嘉定三屠”,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因為一個剃發令而引發的戰爭,竟造成嘉定三次被屠城,死亡兩萬多軍民。
自此人們不再高喊“頭可斷,發不可剃”的口號了,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明王朝的思念,意思就是“思舊”,后來不知怎的就訛傳為“正月里剃頭死舅舅”。
所以年前里催著你理發的那個人保準是你媽,借用當下時髦的一個句式——有一種頭發長是你媽覺得你頭發長。其背后的忌諱,不用我明說了吧。
還有一個階段把理發打上政治的標簽,那就是“文革”時期,以及“文革”后的幾年里。
那時候頭發長一些,留個稍有個性的發型,什么爆炸頭、大波浪、菊花頂,都屬于“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被批判。
記得最嚴厲的時期,每個車間都要派一個理發員在廠門口待命,車間領導負責檢查,凡是不符合規定的,現場就要剪短,否則不能進廠上班。
由于我有一手理發的技能,時不常地被車間領導抽到廠門口給時尚小哥剪頭發,弄的許多年輕的同事見了我就翻白眼,當時真后悔學了這么門手藝。
說起來我學理發比較早,大概十三四歲就學會了。整套理發工具就是一把雙箭牌的推子,一把理發剪子,還有梳子、毛刷和一個白布圍裙,全部家什兒都裝在一只墨綠色木盒子里。
記得那時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是我這個小小理發匠最忙的時候,街上的半大孩子不僅不離兒的都自己找來,或由爹媽拽著來找我理發,我這里免費服務還不用排隊,小伙伴們一看有人理發,他就先跑出去玩一陣子再回來。
就這樣一天能推十來個頭,當然了街坊鄰居也不讓我白忙活,順便買個鉛筆本子,餅干零食犒勞一下我這小理發匠。
那時街坊鄰居的生活條件都不太好,孩子多經濟負擔重,生活開支能省則省,于是找我來理發的小小子們也很多。
家長們也鼓勵我說:“大膽的干,理不好還理不孬么,剪短了就行,實在不行就推成禿子。”有這話在,我就放開膽子拿街上的孩子們的腦袋練起了手藝,一個暑假下來,街上的這些半大小子都成了“一休哥”。經過十幾個義務“頭模”的演練,基本的理發要領掌握了,特別是練就了一手專理平頭、圓頭的好活。
打那時起一直到我們搬家離開老街,街上的小小子們沒斷了找我理發,特別是春節前的二十多天,以及二月二前后,幾乎每天都要理上幾個頭。
街坊們都夸我是個熱心人,聽著家長們的一聲聲“謝謝”和隨手遞來的一個本子幾個糖塊,心里美滋滋的。
剛參加工作時我少言寡語,是理發的技藝讓我很快的拉近了和同事們的感情。
車間里有會理發的老職工,但是由于年齡較大了,人們大都不好意思麻煩他們。我卻不同,新進廠的學員,他們指使我是理所當然,我也樂得為大伙服務。
通過理發拉近了距離,逐漸的都愿和我聊幾句,也就慢慢的改變了我沉默寡言的尷尬境地。
[1977年,上海,小學生正在班級理發店里為彼此理發。]
在幾十年為他人熱情服務的同時,我也獲得了大家無時不在的幫助,在廠里調動過許多車間、處室,遇到的都是攜手相助,絕少有人出難題。我想這就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作用吧。
人們都說“藝不壓身”,學到手的理發手藝,隨時都能派得上用場。
前年我單位一個年近八十的老同事顫顫巍巍的過馬路去理發,一番寒暄交談后我主動承擔了上門給他理發的義務。
兩年多了,如今老人已經病得出不了門,只要頭發長了就打電話叫我,而我也樂得為他人做點什么。
同事、同學、鄰居之間相處不就圖個有難同當,和諧互助嗎!
(壹點號 泉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