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3-14 07:41:03
董平在濟寧和平街社區開了13年診所,每逢遇到困難家庭就診,他總會象征性地只收幾毛或幾塊錢,既幫助了患者,又讓患者沒有心理壓力。
這13年來,一共減免了多少醫藥費他沒統計,但社區里哪家哪戶身體咋樣,他心里很有譜。接下來,他打算與社區合作籌辦困難家庭救助資金,將困難家庭救助作為工作常態開展起來。
看病收個塊把錢,不給病人壓力
董平今年51歲,1990畢業于濟寧醫學院,2004年在濟寧越河街道和平街社區開設了任城區董平內科診所。社區居民頭疼腦熱可以就近看病了,但“董大夫會不會多要錢”,居民都想觀望觀望。
這一年的夏天,一件小事讓居民紛紛對董平豎起大拇指。“有一位在診所周邊拾荒的老人,不小心被玻璃割傷了右手大拇指,因延誤治療手指腫脹流膿。”董平現在還記得那一幕場景,他小心翼翼地幫老人清理了傷口,做了包扎,又給老人開了點藥。
臨走時,老人問多少錢,董平說“5毛錢”。“老人愣了一下,問5毛錢夠不夠,我說夠啦夠啦。”董平說,這件事他沒有放在心上,可是他發現這之后的幾天診所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原來,這件事在附近傳開了,大家都說他是一位好大夫。
“按照當時的物價,藥費差不多十塊八塊的,我看老人不容易想幫幫老人,但免費的話老人會有壓力,索性就說個5毛錢。咱幫病人,要幫得病人舒坦。”董平說。
和平街社區黨委書記沙同篪是這件事情的見證人。當時,他剛到和平街社區工作,不少居民說,“咱社區來了一個董大夫,好大夫!”“幫助別人不稀罕,但董大夫的幫助讓人心里很舒坦,沒有一點施舍和難為的意思。”沙同篪說,董平這樣的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對社區困難家庭,他總是象征性地收個塊把錢,不給病人施加任何心理壓力。
為和患者交流,專門自學手語
開了13年診所,董平熟知和平街社區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甚至哪位老人有冠心病、哪家兒女在外無法照料老人他全都知道。
在所有就診患者中,有一對特殊的聾啞夫妻,由于就診時無法正常用語言交流,董平只得慢慢琢磨溝通方法,學習手語表達。現在,他已經可以和這對夫妻正常溝通。
近日,記者跟隨董平到這個聾啞家庭進行健康隨訪。剛進門,董平就被老兩口拉到沙發上,指著自己的頭和腰,又比劃著嘴部,想要急切地表達些什么。“這是告訴我,他們最近頭疼腰疼,想讓我看看現在吃的藥對不對癥。”董平熟練地拿出聽診器,聽診后和老兩口用手語交流。
老太太拿出一盒口服液,指了下喉嚨,又豎起大拇指。董平右手在右腦邊比劃出一個半圓,又做出一個“二”的手語,告訴老兩口“咳嗽快好了,口服液可以一天喝兩次”。
“看病不得馬虎,誤解了病人的意思可能會延誤病情,所以和他們交流時就會特別放慢速度。我休息時經常看手語視頻,慢慢就可以和他們進行日常溝通了。”董平說,針對不同的患者,就要用不同的溝通方法,這也督促他多學習、廣涉獵。
摸索特困資金模式
讓醫療救助常態化
低保戶李成、喬桂蘭老兩口與80多歲的老母親蝸居在來鶴小區十幾平米的小屋內。喬桂蘭患有尿毒癥需要長期透析,全家人僅靠低保金維持生活。
平日里,遇到老伴和老母親身體不舒服,李成就帶著她們到董平那里瞧一瞧。而董平也總會象征性地收幾塊錢,但這樣的幫助對于這個家庭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在這種情況下,董平萌生了一種想法,“我想每天捐出一位就診患者的醫藥費,作為特困家庭救助資金,然后社區推薦特困家庭名單,符合條件的直接拿著診所開具的醫藥單去社區報銷,同時發放老年優惠卡,讓老年人盡可能地少花錢。”董平說,他最近與社區正在溝通籌劃細節方面的問題,以后資金全部用于特困家庭救助。
沙同篪說,董平是駐和平街社區黨員,常年幫助社區開展黨員公益服務,其中包括每年四次為社區居民免費義診、定期發放保健品及日常藥品等。
“做大夫,光有愛心遠遠不夠,更需要過硬的業務本領,所以我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學習。”董平說,只要他看一天的病,就要為這一天所有的病號負責,這其中愛心、責任心兩點缺一不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孔令茹 通訊員 夏無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