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17-03-28 14:54:03
“我們村里就有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開采和運輸的老人,你們快去找找看看!”連日來,本報“擦亮心中的豐碑”系列報道,引發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一名搬運起重工的后人,從家中翻箱倒柜送來了珍貴的老照片——完成搬運任務后,42名青島工人在北京的合影;更有此項任務參與者的后人表示要齊聚道路交通博物館,回憶父輩們的豐功偉績;嶗山王哥莊街道曉望社區提供信息,曉望村曾有50多名石匠前往北京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設工作,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僅擁有一顆“青島心”,還凝結著更多青島人的無私付出……
而我們尋找的見證人,也有了更為清晰的反饋——
水清溝街道反饋信息,曾經去濟南采購炸藥并擔任警戒任務的陳玉清老人就住在修水路,但因突發腦出血,如今已失去語言交流能力,不能接受采訪。
交運集團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道路交通博物館館長劉增平提供的一條線索最讓記者興奮。他告訴記者,交運集團幾年前拍過一部紀錄片,當時就想找親身運送巨石的起重隊成員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卻發現他們中大多數人已不在人世。最終在紀錄片中接受采訪的,是當時擔任起重隊工會主席、負責后勤保障工作的馬承彬老人。道路交通博物館開館前后,馬承彬曾分兩次向博物館捐贈了與碑心石采運有關的65件藏品。記者近日見到了88歲的馬承彬老人。
馬承彬老人近照。(本人提供)
耄耋之年的馬承彬身板硬朗,精神矍鑠。盡管事情已過去了近64年,但回憶起那個驕陽似火、激情燃燒的夏天,老人仍如數家珍。為了給記者介紹滑運、滾運的原理,他還特意拿出紙和筆,畫了兩張一目了然的示意圖。
他說,自己當年只有24歲,而親身參與運送碑心石料的工友,年齡在二十七八歲至四十五六歲之間,如今恐怕都已不在人世了。
巨石上澆水檢查有無裂紋
“其實不光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濟南英雄山烈士紀念碑、徐州淮海戰役紀念碑以及南極長城科考站紀念碑等,都少不了浮山石的貢獻。”自2000年起,被稱作青島“城市之肺”的浮山停止采石,礦坑被回填植樹。在馬承彬看來,對浮山進行綠化管理和生態保護非常有必要,也正是因此,已成為“絕版”的浮山石愈發顯得珍貴。
馬承彬說,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當年在全國十幾個省遍訪名山大川,歷時3個多月,經過反復的采樣分析、比對,浮山石最終脫穎而出,“浮山石顏色素雅,石英多,云母少,抗壓,耐酸堿和風化,由于穩定性好,所以百年之后也不會長‘石花’。”
根據馬承彬的回憶,為了開采碩大的碑心石料,料石廠特別派人持介紹信到濟南一家化工廠進了兩噸炸藥。在確定要開采的巨石具體位置后,30多名經驗豐富的石匠歷時3個多月,圍著它鑿了一條“護城河”,并將里面灌滿了水,巨石上面也澆了好幾遍水,“主要是通過這個辦法來檢查石頭有無裂紋,最怕的就是有水泡出現。當時觀察了六天六夜,既沒發現水泡,‘護城河’里的水位也沒有降低,大家懸著的心這才放下。”
碑心石料剛被開采出來時重300多噸,如何將這個龐然大物運至附近的料石廠加工是個前所未有的難題:巨石在十幾米高的坡上,坡的傾斜度約有30度,而全青島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也不過30噸級,何況起重機也走不了山路。“當時現場有20名起重工,30名裝卸工和搬運工,大家齊心協力,利用千斤頂、絞磨、滑輪組等工具,以滑運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把巨石運到了料石加工廠,僅把巨石運下山就花了一個禮拜時間。”馬承彬介紹道,“由于巨石的底面也需要加工,工人們必須給它來個180度的大翻身,這個高難度工程耗費了大家很多體力和精力。”
晚上都是就地搭帳篷休息
經過在料石廠的加工,碑心石料的重量大幅減輕。馬承彬回憶,之前的20名起重工只需留下12人就足夠了,“剩下的8人都不愿意離開,因為大家都想親手把巨石運到天安門廣場,覺得這是無比光榮的事。何況在接受這項任務前,每個人都參加了半個多月的培訓,就干一個禮拜肯定不甘心。”
與之前采用滑運不同,運往火車站的這段路程要以滾運的方式完成。此時,一輛美國人在解放前留下的推土機派上了用場。為了防止巨石折斷,它的下面要鋪上厚厚的鋼板,鋼板下是枕木,枕木下是托木,最下面則是固定器。鑒于托木必須是結實耐磨的大木材,我市特意到五蓮縣去購買柿子樹,當地政府聽說買樹是為了運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料,無論如何都不肯收錢,最后無償贈送了四棵百年老柿樹,每棵樹的樹干直徑都在40厘米以上。
馬承彬說,除了起重組,負責運送巨石的還有搬運起重工具小組、錨點組、生活組,以及一個防止少數敵對分子搞破壞的警衛排。其中錨點組的工作是沿途挖三米多長、半米多寬、一米多深的坑,用以固定巨大的滑輪。由于滑輪覆蓋的距離有限,基本上每隔四五十米,錨點組就要挖一個深坑,“那時候一天也就是走四五百米,所以用了34天才把巨石運到火車站。”
馬承彬說,在運送巨石的過程中,所有工作人員都不回家,“晚上就地搭帳篷休息,哪怕帳篷正好搭在家門口,也不能回去,這有點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意思了。”
巨石被運送至延安路時,馬承彬特別組織了一支由100多人組成的鑼鼓隊慰問工友們,“當天正好是禮拜集,現場鑼鼓喧天,近千名群眾圍在那里加油鼓勁,大家備受鼓舞。”
在紀念碑前佇立撫今追昔
馬承彬的回憶中還有這樣一個細節,當時青島到北京的火車,需要在德州換火車頭。不料在換火車頭時,司機沒控制好速度和力度,車廂被撞出了10多米遠,巨石也碰到了車廂內部,發出一聲巨響。所有人都緊張起來,生怕巨石出現問題導致功虧一簣。如何判斷巨石是否受損?還是老辦法,用水龍頭將它澆個透。第二天一檢查,巨石毫發無損,大家這才放心地繼續踏上征程。
完成碑心石搬運任務后,42名工人在北京合影留念
1953年10月13日,運送碑心石料的專列安全抵達北京永定門車站,朱德總司令的身影出現在歡迎人群中。馬承彬聽前往北京的工友們說,大家當時非常激動,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喊著“朱總司令,朱總司令”。
中央有關部門為青島的工人們舉行了慶功大會,還特設晚宴犒勞大家。離京前,每名工人都得到了一件紫紅色的絨衣、一件白色背心、一枚方形紀念章,上面均印有“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的字樣,大家愛不釋手。中央有關部門還特別給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隊發了2000元獎金,這些獎金被平均發放給12名進京的起重工和隊長姜法堯、副隊長楊世森。
馬承彬說,那可不是小數目,當時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不過才三四十元,“一個月交十塊錢,就能一天三頓飯都在隊里吃。不過大家更在乎的,是為人民英雄、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1980年馬承彬到北京公干時,曾特意到天安門廣場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年過半百的他靜靜地站在那里,滿眼都是自己24歲時的影子和工友們熱火朝天工作時的場景。以37.94米高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為背景,馬承彬留下了一張照片。
馬承彬說,1953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還處于一窮二白的階段,所以運送100多噸的碑心石料是個需要多部門聯動的浩大工程,大伙群策群力,歷盡艱辛,終于將碑心石圓滿地運送到了北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