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省水利廳
2017-06-13 20:48:06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水資源保護
1.全面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進一步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四項制度,以地方政府為責任主體,健全省、市、縣三級控制指標體系,著力加強監督考核。(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省統計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2.落實山東省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方案,嚴控用水總量,嚴管用水強度,嚴格節水標準,嚴控高耗水項目,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進區域經濟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相協調。堅持節水優先方針,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水資源短缺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要嚴格限制發展高耗水項目,加快實施農業、工業和城鄉節水技術改造,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加強海水、再生水、礦井水、微咸水開發利用,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統計局、省質監局、省物價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3.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加大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力度,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不斷改善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4.強化河湖綜合管理,統籌規劃防洪、除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水生態保護、河湖管理保護信息化建設。(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5.加強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生態水量(水位)管理,建立閘壩調度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維持骨干河道、重要湖泊和重點大型水庫生態水量(水位)和保障河流、湖泊、水庫、濕地基本生態用水需求。(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省環保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二)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
1.堅持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根據河湖功能定位,將生態理念融入城鄉建設、河湖整治、旅游休閑、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等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2.逐步建立河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對水流、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確權登記。(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編辦、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3.組織開展河道(含水庫)及湖泊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劃定工作,落實河湖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并埋設界碑界樁。(省水利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濟南鐵路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4.組織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包括其上所建的各類水庫)和常年水面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岸線利用管理規劃編制工作。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根據規劃確定的岸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落實分區管理要求。對不符合岸線功能區要求的開發利用項目,提出調整意見。(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濟南鐵路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5.強化岸線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嚴禁以各種名義侵占河道湖泊,清理整治岸線亂占濫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問題,維護河湖管理,保護良好秩序,努力恢復河湖水域岸線良好的生態功能。(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濟南鐵路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在適宜地區沿河、沿湖一定范圍內規劃建設綠化帶,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省林業廳牽頭,省水利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6.逐步建立占用水域補償制度,按照消除對水域功能的不利影響、等效替代的原則進行占用補償。(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法制辦、省物價局、濟南鐵路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7.強化涉河湖建設項目管理,嚴格履行建設方案審查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8.充分落實河道采砂管理責任制,科學修編河道采砂規劃,嚴格采砂審批,強化河湖采砂監管。(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三)加強水污染防治
1.嚴格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入河湖污染綜合防治。(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2.控制工礦企業污染。修訂地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環境準入,結合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落實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積極推進河湖底泥重金屬污染治理。(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質監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3.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河湖保護范圍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區域,引導和鼓勵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優先種植需肥需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減少面源污染。全面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新建高標準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要因地制宜建設小濕地群凈化農田排水。在缺水地區試行退地減水,引導和鼓勵農民減少農作物種植,改種經濟林。(省農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4.防治漁業養殖污染。禁止在河湖(含水庫)中設置人工投餌網箱或圍網養殖,重點湖泊實行湖區功能區劃制度和養殖總量控制制度。實施標準化養殖魚塘建設改造,推廣生態養殖模式。鼓勵各地政府科學組織實施“測水配方、放魚養水”工程,探索建立“魚塘+濕地”模式,通過人工濕地凈化魚塘退水,削減入河湖污染負荷;建立漁業污染防控長效機制,引導湖區漁民轉產轉業。規范漁業捕撈行為,嚴厲查處非法捕魚(電魚、炸魚、毒魚)等行為。(省海洋與漁業廳牽頭,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5.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各地政府制定本轄區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劃定方案,向社會公布。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管理,配套建設糞便雨污分流及污水貯存、處理、資源化利用設施。散養密集區要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推行農牧結合循環利用模式,探索建立畜禽養殖等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收集、轉化、應用三級網絡社會化運營機制。到2020年,全省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和污水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90%和60%以上。(省畜牧獸醫局、省環保廳牽頭,省委農工辦、省水利廳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6.加強城鎮生活污染防治。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按照“城邊接管、就近聯建、鼓勵獨建”原則,合理布局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和改造。各地政府制定管網建設和改造計劃,加強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加快實施排水系統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城鎮新區建設均應實行雨污分流,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7.加強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加快現有非標準船舶、老舊船舶的環保設施更新改造,難以改造的限期予以淘汰,不達標準的嚴禁進入航道。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加強危險貨物港口作業和運輸管理,增強污水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置能力,依法搬遷、改造、拆除一批規模較小、污染重的碼頭作業點。(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質監局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四)加強水環境治理
1.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按照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確定各類水體的水質保護目標。(省環保廳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2.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依法清理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省環保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牽頭,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3.進一步構建環境安全防控體系,定期開展突出環境問題大排查和涉水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演練,提高環境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河湖水質監管,進一步推進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設。(省環保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安監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4.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各設市城市限期完成建成區黑臭水體排查,公布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以解決城市建成區污水直排環境和垃圾沿河堆放問題為重點,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工藝,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等技術,制定實施方案和整治計劃。2017年年底前,濟南、青島城市建成區基本完成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其他市城市建成區2020年年底前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環保廳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5.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實行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將城鎮周邊村莊、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處置體系,遠離城鎮的社區、集中連片村莊因地制宜建設環境基礎設施,探索建立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社會化機制,確保農村污水、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處置。(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委農工辦、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環保廳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深化以獎促治,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2020年,新完成1.2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省環保廳牽頭,省委農工辦、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等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6.實施河道綜合治理,對河道進行清淤疏浚。(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五)加強水生態修復
1.推進河湖生態修復和保護,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在規劃的基礎上穩步實施退田還湖還濕、退漁還湖,恢復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牽頭,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2.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綜合整治,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3.開展退化濕地修復,大力建設人工濕地,恢復流域原有生態功能,到2020年,退耕還濕面積達到50萬畝。開展河岸修復整治,推廣生態護坡建設。實施重要河口生態環境修復工程,修復受損河口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實施濱海濕地綠化美化工程,提高濕地綠化覆蓋率和物種保護能力。(省林業廳牽頭,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環保廳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4.積極推進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維護河湖生態環境。(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省法制辦、省物價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5.加大水生野生動植物類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力度,開展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就地和遷地保護。(省海洋與漁業廳牽頭,省公安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六)加強執法監管
1.加大河湖管理保護和監管力度,建立河湖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將河湖動態監管落到實處。(省水利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2.落實河湖管理保護執法監管責任主體、人員、設備和經費,積極組織開展執法巡查、專項執法檢查和集中整治行動,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行為,堅決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設障、捕撈、養殖、采砂、采礦、圍墾、侵占水域岸線等活動。(省水利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濟南鐵路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3.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配合機制,對構成犯罪的涉河湖違法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省法制辦、省公安廳、省水利廳牽頭,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濟南鐵路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4.建立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河湖管理保護聯合執法機制,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河湖管理保護行政執法職能,實施聯合執法。(省水利廳牽頭,省編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省旅游發展委、省法制辦、濟南鐵路局參與,各地政府負責落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