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8-15 17:59:08
廖邦艷照片
廖邦艷照顧丈夫
廖邦艷,女,1965年12月出生,武城縣四女寺鎮(zhèn)李莊村村民。廖邦艷的家是一個令人敬重的家。祖孫三代走出了四位軍人。公公是1947年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的老軍人,一生忠厚稱頌鄉(xiāng)里。丈夫和他的大弟曾在軍營服役。目前兒子在湖南某部隊也成了一名優(yōu)秀的士官。
這個家也是一個命運多舛卻親情無價的家。廖邦艷曾伺候年邁卻雙雙患癌的公婆,照顧患有嚴重類風濕而勉強能夠自理的嫂子,支持丈夫的大弟參軍做好堅強后盾,將年幼的小叔子拉扯成人并為其娶妻,十幾年如一日將父母離異、無人照管的侄子視如己出,與遭遇橫禍而失去一側耳朵、一只手臂、一條腿的丈夫恩愛相伴舉案齊眉,把兒子送入部隊……廖邦艷用柔弱的雙肩支撐著殘缺破碎的家,詮釋著一個優(yōu)秀兵媽媽的家國情懷。
“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
這么無常、這么多舛,命運會把這個53歲的廖邦艷折磨成什么樣子?我們懷著同情和沉重的心情走進廖邦艷的家,屋檐下幾盆蘭草正開著鮮艷的花,平整的地面上沒有一點雜物,只有院墻邊上一排用于康復行走練習的自制鋼架和一架輪椅,向我們訴說著這家主人的不幸。這時候,衣著得體的廖邦艷從屋里走出來,略顯疲憊的臉上掛著笑,深深的酒窩讓已經53歲的她看起來是那么賢惠優(yōu)雅而美麗,渾身散發(fā)滿滿的正能量,她看起來年輕而陽光,讓我們還有些陰霾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靜而安詳。把我們讓進屋里,她悠悠的向我們講述起這個家的諸多幸福和無常……
1985年,廖邦艷經人介紹認識與剛退役的李志剛相識,那時候經過軍營鍛煉的志剛身材挺拔很是帥氣,她對這個忠厚男人格外有眼緣。懷著對軍人的崇拜之情,加上志剛良好的家教和善良敦厚,他成功地捕獲了邦艷的芳心。但是這個決定卻遭到了父母和親戚的強烈反對,理由是:當兵幾年沒有干過農活,在以種地為生的農村,將怎樣生活?但廖邦艷堅決不讓步,她認為不會的東西可以慢慢學,她看中的是李志剛踏實穩(wěn)重的好人品。經過與李志剛的多次接觸了解,廖邦艷的父母感受到他肯吃苦能吃苦的優(yōu)良品質,同意了這門婚事。
從1988年邁進婆家門的那刻起,邦艷就接受了這個家:公婆體弱多病,丈夫兄弟四人,大哥已婚,大嫂患有嚴重的類風濕病,手指伸不開,雙腿幾乎不能行走,小叔子才十幾歲,這個家的重擔全部落在她和丈夫身上。樂觀向上的邦艷堅信,“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人只要積極向上不饞吃懶做,不缺手不缺腳的日子總會翻身。廖邦艷和李志剛結婚后,夫妻恩愛和睦,孝敬公婆,關心兄弟,家也因這個女人的加入而變得有了生機,有了希望。1990年和1997年先后生育了一女一兒,邦艷賢惠而勤快,不怕吃苦,治家有方,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老嫂比母”堪稱“兵媽媽”
民間流傳包文拯(包公)是哥哥嫂嫂撫養(yǎng)成人的感人故事。劇中的包公稱嫂子為嫂娘,山東俗話也說“老嫂如母。”回想當年大弟在軍營當兵的日子對這位嫂娘的依賴,大家都說從那時廖邦艷這個嫂娘就已經詮釋著“兵媽媽”的角色了。
大弟當兵的時候,公婆年邁多病,小弟正年幼,廖邦艷成了大弟軍營后方的有力支柱。部隊里的弟弟想家了她是心理疏導員,回家探親她是地方接待員,遇到困難她就是后方指導員,作為這個家的支柱,她是弟弟們可以停靠的心靈港灣。她開導弟弟,好男兒志在四方,應當在國家需要之時積極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還半開玩笑的說“去吧,咱爹咱娘你不用掛著,我會照顧好他們,等你服役回來,嫂子給你介紹個漂亮的姑娘做媳婦”。在大弟當兵的那段時間,她從來沒因為家庭的原因讓大弟分過心。弟弟經常給她打電話,訴說對家的思念和訓練的苦痛,她也常常把電話當做“開導專線”,聽他訴說,給他安慰,告訴他哥哥李志剛也曾經歷過同樣的情況,但是男子漢應該頂天立地,一定要經歷吃苦的過程,才能感受到以后生活中的美好。在廖邦艷的鼓勵下,弟弟順利服役結束轉業(yè)回家,她也沒有食言,給弟弟張羅著娶了媳婦,并沒有因為弟媳的加入而對公婆盡心盡孝有所懈怠。大弟找的是外地媳婦,娶妻后不久便離開家鄉(xiāng)去了外地。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小弟又到了要結婚的年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