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8-02-03 10:27:02
堅強的母親,最大愿望是給兒子一個美好明天
王玉蘭與兒子
魯網2月3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王曉迪 圖/記者 王曉峰)今年51歲的王玉蘭,在第六屆全省道德模范評選中榮獲“全省孝老愛親模范”榮譽稱號,她也是省屬企業獲得本屆全省道德模范的唯一一人。對于這個榮譽,她覺得自己愧不敢當,但是她所在的銀座·奧特萊斯七里山店的所有員工都認為她是實至名歸。用王玉蘭同事們的話來說,王玉蘭擁有多重身份,“在工作崗位她是模范員工,在家里是模范媽媽和兒媳,而在社會上又是個模范義工。”
安心的牽你的手
不去想該不該回頭
過去的26年,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煎熬”。如果要用一句歌詞去形容這些年她的付出,大概是蘇芮《牽手》里的那句“所以安心的牽你的手,不去想該不該回頭”。王玉蘭有個26歲的兒子,但是她的孩子有點“特殊”,在孩子18歲前,她只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缺鈣導致發育不全,但直到2009年的秋天,兒子孫彬從殘聯領到了一張殘疾人證,上面寫著“智力、精神,二級殘疾”,宣告她的兒子永遠不可能是一個正常人……
如果倒退30年,王玉蘭絕對算得上一個文藝女青年,那時候的她喜歡彈吉他,自彈自唱100多首曲子沒問題。她是家里的老小,那時候的她心里根本不揣事兒,每天都是樂樂呵呵的,彈著一首首曲子,想著以后自己的生活可能與文藝有關,想著自己以后嫁了人有了孩子一定要親自教給孩子彈吉他、唱第一首曲兒。1989年,22歲的王玉蘭在濟南變壓器廠工作,經人介紹結識了23歲的孫立明。1990年,兩人登記結婚,并于當年懷孕。
有了自己的孩子,王玉蘭和孫立明兩人高興壞了,可是1991年5月,懷孕7個月后的王玉蘭就有了宮縮反應,但是醫生診斷為早產,在醫院住了兩個月,才保住孩子到滿月。1991年的7月11日,距離入伏還有8天,但是天兒已經熱的不行,這一天王玉蘭生產,可是孩子出生時只有4斤8兩,看起來和小貓一樣。坐月子的時候剛好最熱,孩子又體質弱,她就想著法的不讓孩子受罪。“我們給兒子取名孫彬,希望他長大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男子漢。”王玉蘭和家人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
初為人母的喜悅過后,她發現孩子有許多行為明顯異常于正常孩子,先是孩子整晚哭鬧,不肯睡覺。王玉蘭說“孩子出生后整夜啼哭,不肯睡覺,必須要人抱才行。”再就是該坐的時候不坐,該走的時候不走。這些癥狀讓王玉蘭和家人越來越不安起來,終于在孩子四個月的時候,王玉蘭再也沉不住氣了,抱起孩子走進了醫院,她要給孩子查個明白。經醫院診斷孩子為先天智力低下伴隨精神疾病,智商僅為54(正常為100),后經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鑒定為雙重殘疾(智力二級、精神二級)“那個時候診斷孩子的精神問題其實就是現在咱們說的自閉癥。”王玉蘭說。
但是她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精神有問題,她一直覺得兒子是缺鈣導致的發育不全,只要給孩子吃點藥補補腦子孩子就會好起來。因此,從孩子4個月開始,她就開始了漫漫的求醫路,北京、上海,偏方、推拿,西藥、中藥等等,苦命的孩子自4個月開始服用中藥,每天三次中藥,一針腦神經生長液,一直到12歲,每天堅持吃藥打針,不會吃飯的孩子先學會了吃藥。每次看著孩子頭上扎吊針幾次都不成功,看著孩子忍受的痛苦及別人異樣的目光,她的心里像針扎一樣的痛苦,甚至幾次想到了逃避——帶孩子離開這個世界。
能想的辦法全都試過了,但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強化訓練,別無捷徑。打擊過后,她開始了孩子的強化訓練,先是在卡片正面寫上漢字,背面寫上拼音或者畫上圖案,每天不厭其煩的教給孩子讀,一遍、兩遍、三遍……帶孩子上街玩,只要看到廣告牌或是商店名稱,就教給孩子念,時間長了,孩子的認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敢自己走路,“為了鍛煉孫彬的膽量和肢體協調能力,我每天晚上下了班就牽著孩子到馬路上走,故意把他放在馬路牙子上走路練習平衡能力,可是不管在路上還是在馬路牙子上,孩子始終不松開我的手,我的手只要一撒開他就不敢走了。”王玉蘭說。直到有一天,當孩子突然松開她的手往前跑去時,毫無意識的她在別人提醒下才知道孩子自己敢走路了,激動的她當時淚流滿面。
要把全部的愛給“特別”的你
在提升孩子自理能力和認知能力這件事兒上,王玉蘭一直堅持著,從不松懈。她一直認為自己的孩子經過自己的精心照顧和培養,再加上藥物治療,孩子就能向正常孩子一樣和別人上正常的學校,以后還能上班、談戀愛、結婚……
“你知道什么是希望遞減率嗎?我告訴你,當我從孩子口中得知老師喊他傻子的時候,我的心如刀割,我真想去找那位老師。但是我必須面對現實,我的孩子并沒有一天天好起來,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越來越嚴重。”王玉蘭說。她一開始還幻想著孩子以后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放學和小伙伴們一起嬉戲打鬧。可是后來她只希望孩子能安穩地上完三節課。“因為孩子坐不住,心情煩躁起來就會大喊大叫。”王玉蘭說。那時候她單位上有兩臺電話,一臺是內線,專門處理單位內部情況,一臺是外線接聽外來電話。“我那時候一聽到外線電話響我就哆嗦,我生怕是老師打來讓我去領孩子回家。”王玉蘭說,她那個時候最常聽到的話就是“你孩子我們弄不了,快領回家吧。”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王玉蘭下定了決心,要把全部的愛都給自己這個“特殊”的孩子。“孩子在外面已經飽受歧視和異樣的眼光,我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王玉蘭暗下決心。殘酷的現實面前,她最終選擇了堅強與責任,她要盡最大的努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明天。
孩子有個溫暖的家是前提,但是自理能力還是要不斷提升,畢竟孫彬一天天長大,王玉蘭和愛人也一天天老去,他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兒子能夠好好的照顧自己。2002年,為了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技能有所提高,她忍痛將孩子送到臨沂天使國際特教學校寄宿。可是由于學校在郊區,條件也比較差,冬天沒有暖氣。“我們送去的時候是十月一,老師讓我們2003年春節前去接,如果一直不放心孩子,那只會前功盡棄。為了孩子我和愛人只好聽老師安排。”王玉蘭說。可是孩子一個人在外,她始終放心不下,經向領導申請,她來到銀座商城臨沂店工作,這樣周末她把孩子接回宿舍小住兩天再送回去,可以給孩子洗洗澡、改善改善生活,離孩子近她的心才能放得下。經過8年的學習,孩子長成一個大小伙子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2010年孩子畢業回到家里,還能幫著她做些簡單的家務活,比如掃地、擦桌子、倒垃圾等,而她也在股份公司領導的關心下調回濟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