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17-02-10 14:36:02
“十二五”期間,面臨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青島實體經濟保持強勁,表現搶眼。2月10日,《經濟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題為《青島實體經濟逆勢上揚》的文章,解讀青島實體經濟蹚出的新路、形成的“青島特色”。
這是“十二五”期間青島實體經濟交出的出色答卷:
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第11位躍升到第5位,總量在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三位;
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在全國負增長的情況下,增長15.3%;
發明專利申請量比2011年增長近16倍,在副省級城市中位次由第13位上升到第1位……
守正篤實,久久為功。青島實體經濟能“逆勢飛揚”,源于其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蹚出了新路,形成了獨有的“青島特色”。
“實踐一再證明,實體穩則經濟穩,抓實體經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表示,在這一輪宏觀經濟下行周期中,青島能夠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對制造業緊盯不放,早抓、早調、早轉,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振實體經濟過程中,青島針對制造業供給側的短板,重點抓好“三個三”。
青島雙星的智能工廠
第一個“三”,是“互聯網+”“海洋+”“標準化+”。“互聯網+”,就是推進青島工業向智能制造轉變。經過多年持續努力,青島的“兩化”融合指數已達到74,比全省平均指數高出17個百分點;海洋經濟是青島的優勢,近年來,青島提出“海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海洋生產總值始終持續兩位數增長,2016年前3季度,海洋經濟總量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23.5%;制造的生命在于標準,為此,青島將“標準化+”上升為城市戰略,推動青島制造業在新一輪競爭中持續提升品質,質量管理全面加強,質量標準全面提高。
西海岸新區規劃效果圖
第二個“三”,是藍色硅谷、西海岸新區、紅島高新區“一谷兩區”。藍色硅谷圍繞國家戰略特別是海洋戰略進行布局,聚集最高端的海洋科技研發資源;西海岸新區是國家級新區,突出海洋經濟特色,形成大而強的制造業新平臺;紅島高新區在做高、做新上下功夫,形成軟件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智能制造的新聚集。
雙桃新廠區規劃效果圖
第三個“三”,是“去舊、促新、減負”。去舊,就是“騰籠”,“十二五”以來,青島對老城區11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啟動了該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搬遷、關停、轉型工作,堅決淘汰過剩產能;促新,就是“換鳥”,在老企業搬遷騰出大量土地后,整體謀劃,片區開發,促進新產業、新動能的形成;減負,就是大刀闊斧地為企業降成本,“十二五”期間,青島制造業百元產值成本持續下降。
青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體現在載體、支撐、體系三大層面。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
創新有“載體”。目前,青島的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在副省級城市中列第二位,獲批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9家,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二,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計劃單列市中排名第一。此外,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獲批建設并全面啟動運行,全國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高速列車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獲批復,青島發展后勁十足。
創新有“支撐”。青島重點推進高校系、央企系、中科系、國際系4個“創新系”,支撐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先后引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14家“985”“211”高校在青島設立研發機構和科技園區;中船重工集團在青島設立海洋裝備研究院,中電科集團設立青島分部,機械研究總院、中海油等央企也在青島設立了研發機構;日東電工、以色列國際技術、惠普全球大數據創新中心等多個國際著名研發機構紛紛落戶青島,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到18個。
創新有“體系”。近年來,青島注意引進培養技術經紀人,引進建立科技中介機構,全市技術交易額5年增長6倍。推進科技與金融融合,設立藍海股權交易中心,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目前已有90多家科技企業掛牌。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多個重要創新平臺都在加速“去行政化”。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使青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2%上升到2.81%;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908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64家。創新驅動釋放出巨大紅利,有力支撐了青島實體經濟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