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報網綜合
2017-02-16 14:24:02
里院是青島頗具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它不僅是老青島人避風擋雨的居所,更是青島歷史的見證。隨著時間風雨的洗禮,里院逐漸凋敝,破損,但仍有無數人居住其中,守望里院,用鏡頭,用展覽,用口述歷史記錄曾經庇護過他們的老房子。當我們回望歷史,恍然明白里院不僅僅是一種建筑形式,更是青島發展的見證,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果,是青島最特殊的文化符號。
里院建筑是中西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一定歷史背景之下城市文化在民居上的反映。青島德式建筑的樣板——迎賓館,老的市政府等眾多建筑對里院建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非常巧妙地將西方的建筑風格“主動拿來”,并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和符號,形成了獨特的青島本土里院建筑形式。
里院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建筑形式上來看,屬于院內天井式居住院落,單體建筑多為兩層,也有三層或四層的。由于青島地勢起伏較大,里院順地勢而建,高低大小不一,造型上也各不相同,有“口,日,凸,目,回”等多種造型,院落形式上有獨院,兩進院,三進院,套院等等。里院建筑多為臨街而建。
受西方商住式住宅風格影響,里院臨街立面多采用傳統的三段式設計,一層窗臺以下的墻基多采用青島出產的花崗巖斧剁石砌成,窗臺以上以黃色墻面為主,并裝飾有精美多樣的山花和線腳。屋頂采用紅筒瓦鋪成的坡屋頂,屋頂外檐會設置排雨槽,與粗瓷質排雨管相連接。屋頂局部建有山墻,并開有天窗,達到了很好的采光效果。街道與內庭院以門洞相接。
里院建筑,如同大社會中的小社會一般,如同傳統的北京四合院一樣,形成了傳統的居住方式和市井文化。人們在居住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親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形成了青島獨特的“里院文化”。同時,里院建筑內向性的空間布局也為豐富多彩的“里院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外部空間到內庭院,再通過內廊進入居室,這種由開敞空間到半開敞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漸進空間序列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途徑,形成了鄰里間家庭式的友好關系。
內庭院為居民的娛樂活動提供了場所。白天,家庭主婦在院里做家務;晚間,勞作了一天的男人們回到家里,吃完飯后聚在燈下打牌,聊天。這種氛圍給許多民間藝人提供了“串里”謀生的條件,像青島當時著名的劈柴院,院內設有書場、簡易戲院、舞臺,成了最為熱鬧的地方。這些藝人以表演茂腔、柳腔、山東琴書、山東快書等居多。
著名相聲大師馬三立在1932年秋天與搭檔劉寶瑞曾一起來到青島“闖碼頭”,在劈柴院里憑借一段妙趣橫生的相聲《對對子》贏得了滿堂彩。除此之外,“戲法大王”王傻子(王鼎臣)、評書演員葛兆洪、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曲藝世家傳人劉泰清、琴書藝人李金山、高金鳳等都曾在這里練過攤兒。同時,許多里院的票友們還自發形成了票社,像“季厚里”在過年過節時出的高蹺“跑耍”;“廣興里”的玉順茶社書場的評書等,一批里院也因此聞名。
里院,是青島一種分布廣泛的民居建筑形式,也是青島100多年城市進程中間具有濃郁平民符號意味的獨特生活樣本。
里院建筑歷經了近百年的歷史,是青島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憑借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和對市井文化的真實寫照,給后人在建筑、藝術歷史、文化等領域留下了重要的研究價值。里院建筑是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建筑與環境和諧統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青島城市建筑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應該在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合理有效的改造與利用,使百年老院重獲新生,延續文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