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水母網
2017-03-04 07:49:03
”共享單車”曾在煙臺街頭出現
共享單車正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對這一新鮮事物也處于善意的觀察期。自2016年年底以來,國內共享單車突然火爆起來,仿佛一夜之間共享單車便遍布街頭,各大城市路邊排滿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
目前,靠移動客戶端為技術推動的共享單車目前尚未進入煙臺。盡管此前有公司“進入”,但由于違規在先,已經撤出煙臺。該公司撤離煙臺的原因很簡單:任意占道、缺乏監管和后續維護。但是,可以預見的是,作為一項以技術驅動為先導的新鮮事物,共享單車與港城市民的“聯姻”只是時間問題。“共享單車”如何成為市民綠色出行的便利交通工具,值得探討。
“小綠車”違規占道,已撤出煙臺
春節之后,港城不少地方突然出現了“小綠車”。據了解,這些小綠車是“酷騎單車”。由于很多朋友在社交圈和媒體中看到了“共享單車”在其他城市的“風光”,很多人拿起手機下載客戶端,并在指定賬戶充值,準備在港城的大街小巷過把“共享單車”的癮。可是,美麗的想法很快被并不愉快的體驗所擊破:2月21日早晨一上班,市民王大爺打電話向公共自行車管理中心反映,他辦理使用了酷騎單車,使用后感覺不便想要退款,嘗試通過車上的二維碼等方式與酷騎聯系,但沒有成功。
另外,“小綠車”隨意占道、擺放也讓不少市民反感,而且此類單車停放的地點均為下坡處,上坡處基本沒見到單車。煙臺地形復雜,到處有山,地勢高低起伏較大,騎車下坡可以,騎車上坡太難。這些小綠車卻無人調運,很快就出現了“無車可騎”的現象。
因為以上種種的諸多不規范,“酷騎單車”很快被相關部門約談。投放單位承諾停止投放工作,并撤回已經投放的單車。就這樣,風靡國內不少城市的、靠手機客戶端為主要操作平臺的“共享單車”在港城玩了一把“快閃”之后離開。
“共享單車”在其他城市受歡迎
去年底,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咨詢發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已達到1886萬,預計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
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共享單車市場中O-FO和摩拜兩家企業優勢比較明顯,其中,OFO單車投放量最多,達到80萬輛,市場占有率51.2%;摩拜單車60萬輛,市場占有率40.1%。
報告還顯示,共享單車更受年輕男性歡迎。中國共享單車用戶中男性占比54.2%,女性占比45.8%。用戶年齡分布中,25歲—35歲人群使用最多,其次是25歲以下人群。使用頻率中,每周使用3次—4次的用戶最多。
從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以互聯網+為核心技術推動的“共享單車”在年輕人群中頗受歡迎。在濟南,“共享單車”的應用相當普及,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人們已將它作為“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工具的有力補充。在北京,“共享單車”已成為諸多高校內最重要的校園交通工具。
2月27日,交通部部長李小鵬談及共享單車,對這種商業現象表示了肯定:“共享單車對解決 ‘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特別見效,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同時,對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來解決。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創造條件、加強監管;運營企業要承擔管理責任,特別是做好線下服務,提升服務水平;使用者要增強文明意識,維護共享單車的運行秩序。
煙臺為最早投放“共享單車”的城市之一
實際上,“共享單車”對煙臺市民而言不是新鮮事物,遍布港城街頭巷尾、有統一安置場地的“公共自行車”就是“共享單車”的最初模式。只是與如今更為便捷的互聯網+技術驅動相比,港城的公共自行車管理明顯滯后。
有市民反映:“一兩個月來幸福區域宏達市場,支農里,華新家園公共自行車停車點一輛自行車都沒有,辦卡的都沒車騎,出行很不方便。”對此, 市政養護管理處的回復是:“根據您提出異議的站點,我們對后臺監控系統進行了查詢,這三個站點的使用量每天超過200人次。在早晚高峰期由于堵車道路交通不便的原因,調度車輛無法及時到位,有時會出現空檔期,并不是沒有送車。”
我市自2010年上公共自行車項目,這些鮮艷的“小紅車”一亮相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根據記者掌握的信息,全市已有近一萬市民辦理了公共自行車租賃卡。然而,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這些“超期服役”的公共自行車損害嚴重。盡管相關管理部門一直在做著維護、維修的努力,但是港城街頭“公共自行車”升級換代的要求遲遲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再加上城區面積發展之后,新城區的自行車站點明顯不足。芝罘區中心區范圍內站點相對密集集中,芝罘南部、西部等地區租賃點還是一片空白;而萊山區內,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更顯“單調”,為數不多的站點,幾乎全部集中在濱海路沿線和港城東大街、迎春大街三條主干道兩側,目前僅有的站點形不成環路,也就意味著市民借完車不好找地方還,造成還車不便。如此一來,相對于更加便捷的、如今風靡不少城市的“共享單車”,公共自行車的存在略顯尷尬。
“前些年只要有車,我都騎公共自行車上班。”家住芝罘區奇山小區的李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基本不騎了。站點很少有車,即使有車,也很少遇到能騎的。”李先生注意到了其他城市很火的共享單車,他說:“我覺得很好,主要是方便。如今去商店買東西都可以用手機付款,公共自行車的管理服務也應該與時俱進。”
部門要超前謀劃、創造條件
市民的聲音訴求理應關注,但是“共享單車”帶來的問題也必須有解決的方案,比如“占道”、比如“資金安全”、比如“人力不足”等。實際上,這些問題也是目前困擾其他城市的難題。共享單車對“隨停隨走”的追求,不僅增加了運營商的管理難度,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令城市管理部門措手不及。
對于“共享單車”的產生以及隨即產生的系列新問題,2月27日,交通部部長李小鵬認為,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來解決。他認為,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創造條件、加強監管;運營企業要承擔管理責任,特別是做好線下服務,提升服務水平;使用者要增強文明意識,維護共享單車的運行秩序。
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單車作為大量市民“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工具,在短短數月內迅速普及開來,不少城市管理部門的治理態度也在逐漸地“變堵為疏”:濟南部分區域還為共享單車施劃了停車位,北京海淀多個園區也在門外劃出區域停車,園區內禁止共享單車進入。
可以預見,“共享單車”真正落戶港城的時間不會太遙遠。而在前期,相關部門理應未雨綢繆,總結“公共自行車”運營中的經驗和教訓,借鑒其他城市的管理經驗,提前為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制定預案。如此一來,才能讓“共享單車”真正為大家帶來“共享便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