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7-05-03 07:36:05
原標題:如癡如醉 老手藝人扎140米風箏
67歲的苗成升專門騰出家中一間房制作風箏 稱只要有風箏即便有煩心事也會煙消云散
隨著天氣轉暖,島城又進入風箏飛滿天的季節,空中像鮮花一樣爭奇斗艷的風箏,已經成為海邊、廣場的一景。近日,青島風箏協會主席苗成升告訴記者,放風箏這項流傳了2000多年的中華傳統游戲,在青島有無數愛好者,但隨著流水線成品風箏進入市場,傳統的手工風箏已經成了稀罕物,島城能制作傳統風箏的老人不足百人。
工廠流水線風箏飛滿天
春暖花開,每到雙休日,匯泉廣場、五四廣場、海水浴場沙灘等空曠的場地上,就會有眾多放風箏的游客和市民。風箏的花樣很多,有機器貓、金魚、福娃、章魚、蝙蝠魚……但細心市民發現,天空中的風箏雖然顏色艷麗,但樣子雷同。原來,這些風箏大多是工廠流水線生產的成品風箏,價格不高而且很容易放飛。
“我們這些風箏都是從濰坊批發來的,便宜的三角風箏二三十元,貴一點的金魚風箏也不過四五十元,線軸和風箏線都是免費贈送。”在路邊銷售風箏的小販告訴記者,他攤上的風箏有10多個品種,都是風箏廠流水線成批加工的。這種風箏最大的特點就是攜帶方便,風箏的主體就是一塊印了圖案的尼龍綢,折疊起來甚至能裝進兜里。放飛前只需將三四根很細的塑料桿插進預先縫制好的布套里,就能把整個風箏撐起來。
青島放風箏有天時地利
“青島老百姓喜歡風箏,開春之后到廣場上放風箏的人很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青島市風箏協會會長苗成升告訴記者,1990年,國家體育總局把風箏納入了比賽項目,1991年青島市風箏協會正式成立,別看協會是個“90后”,但青島人玩風箏卻歷來是傳統。“青島緊靠海邊,有天時地利的條件。”苗成升說,青島地處的經緯度,每年春天都會有東南風從海上吹來,風速比較平穩,非常適合放風箏。在苗成升的記憶里,他年輕的時候,幾乎每個同齡人都有過海邊放風箏的童年體驗。
協會成立前,臥虎藏龍的島城風箏界就已有了一批能人。由于距離風箏之鄉濰坊不算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島的風箏愛好者就自發聚集起來,帶著自己制作的風箏,去濰坊參加國際風箏節。等到青島市風箏協會成立的時候,風箏愛好者可以說是“一呼百應”,聚集了不少“風箏高手”,只要天氣允許,五四廣場、匯泉廣場、八大峽廣場、石老人沙灘……這些青島人最熟悉不過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他們調試自己扎制的風箏的身影。苗成升介紹,在傳統的風箏比賽里,工藝制作和放飛都要進行考核。也就是說,真正的風箏高手,不僅要放得好,更要是能工巧匠,可以自己設計、制作。二三十年過去了,這批“風箏高手”好多已是八九十歲的老者,眼下島城能扎制傳統風箏的老人已不足百人。
風箏用上新材料新工藝
風箏從中國漂洋過海傳到國外,立刻引起外國人的興趣。國外先進的材料和工業設計,很快被應用在風箏制作中。苗成升介紹說,中國傳統風箏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竹子、宣紙、絹,而國外將尼龍布和碳素桿運用在風箏制作中,其強度大大增加,而且重量還明顯減少,有些高質量的風箏甚至是用降落傘專用的布料制作。苗成升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上還有一種從國外引入的軟體風箏也開始流行,這種風箏完全用超薄布料縫制而成,沒有一根硬性骨架,放飛時通過空氣將風箏撐起來,將空氣動力學運用到極致。
“風箏的發展也應該跟隨時代發展。”苗成升介紹,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叫“鳶”。最早的風箏只是用于軍事、通訊,春秋時期,魯班就 “制木鳶以窺宋城”。唐代晚期,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于是就有了“風箏”的叫法。隨著時代發展,曾經是軍事用品的風箏成了老百姓手里的玩具,并且走出國門轉了一圈,又轉了回來。
【探訪】
風箏達人曾是田徑教練
67歲的苗成升是島城不折不扣的風箏達人,他擔任了10多年青島市風箏協會主席。來到苗成升的家,就像走進一個風箏博物館和風箏作坊,到處是散開或組合好的風箏,墻上也掛著各種類型的風箏。苗成升專門將家里一個房間當成工作室,里面堆放了各種制作風箏的原料和工具。苗成升說,他最喜歡一個人待在工作室里制作風箏,只要手里拿上風箏,即便有煩心事也會煙消云散。
苗成升說,年輕時他是專業田徑運動員,后來做田徑教練時認識了一個喜歡放風箏的朋友。 1988年,苗成升陪朋友參加濰坊國際風箏節,正是這次比賽讓他與風箏結下不解之緣。“我從小喜歡畫畫,在部隊時專門學過繪畫。”苗成升說,制作風箏是一個細活,這些繪畫功底讓他的風箏工藝水平提升不少。
“我制作的風箏還隨同‘克利伯’帆船游歷過世界呢。 ”苗成升說,2006年4月,11艘“克利伯”帆船到達青島時,市奧帆委決定由風箏協會制作11只最具中國特色的風箏送給他們。苗成升四處查找資料,最后選取沙燕風箏中最為清秀的瘦沙燕造型,幾乎一個多月沒出門,制作出11只瘦沙燕風箏,并在每只沙燕上畫了牡丹、梅花等傳統花卉,每只風箏上還有鮮紅的“中國印”。這些沙燕風箏隨后跟隨“克利伯”帆船從青島揚帆起航。
在苗成升家的墻上掛著一個造型威猛的龍頭,龍角到龍嘴足有1米多長。苗成升告訴記者,這個龍頭是他長龍風箏的一部分,他制作的長龍風箏足有140米長,需要十幾個人共同協作,才能讓它“飛龍在天”。與普通長龍風箏不同,苗成升扎制的龍頭可拆卸成10多個部件,龍角、龍嘴、龍須等部位都可拆卸下來。“外國朋友最喜歡這種長龍風箏,但長龍風箏最大的缺點就是龍頭太占空間,不便攜帶。 ”苗成升說。(記者 趙健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