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圣城網
2017-05-10 14:07:05
本土作家作品吸引讀者
書店內設立的本土作家作品展區
近年來,我市的作家隊伍不斷壯大,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家、作者,創作了大批優秀的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同時,市民希望一睹本地作家風采的呼聲越來越高。近日,記者走訪城區各大書店發現,本土作家的作品被陳列在書店的顯眼位置,吸引了大量讀者,為我市全民閱讀提供了一個新“選項”。
接地氣,“濟寧風味”作品讓市民倍感親切
寧書城一樓東側的一個區域,專門陳放著濟寧本土作家所創作的圖書。不少前來選書的市民經過此處都會停下腳步,翻看書架上的散文、詩歌、小說,或是對記載著濟寧本土歷史文化的內容細細品讀。記者與幾位讀者進行溝通,了解了他們對當地作家、作品的看法。“我是老濟寧人,平時喜歡讀文史類的書籍,尤其對咱濟寧的本土文化充滿濃厚的興趣。”市民孔先生說,濟寧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通過閱覽這些本土作家的書籍,可以對濟寧的歷史、文化、名人、風土人情都會有新的認識。“過去都是從老一輩那里,耳濡目染了解濟寧,而書本上的內容則更全面也更權威。”孔先生告訴記者,一條街名是怎么來的、曾經的大運河是怎么樣的……通過讀這些書,不僅加深了自己對家鄉的了解,也豐富了自己的歷史知識。
無獨有偶,在新華書店太白樓店內,我市本土作家的作品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光。濟寧一中高一年級的學生李健告訴記者,自己喜歡讀散文,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家中也有不少林清玄先生的作品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書店看到濟寧本土作家的散文作品,翻看后他覺得很驚喜,讀起來感覺很親切。李健說,平時學習很忙,但只要有空他就會到書店翻閱濟寧作家的作品。
新華書店太白樓店的店長王晶告訴記者,前段時間,有位老太太經常帶著孫子來看書,老人對我市著名作家范金泉老師的《老漁洼》情有獨鐘,接連兩個月的時間,每每前來都會拿起這本書細細閱讀,這一幕給王晶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據王晶介紹,這些年隨著本土作家文學創作熱情的上漲,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陸續與市民見面。由于本土作家的作品多以運河文化或是儒家文化進行創作,接地氣的選題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此外,我市本土作家的優秀作品,不僅吸引了濟寧人,也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書迷。去年,一位來自濟南的游客來到書店,尋找有關濟寧文化的書,當他看到一本本土作家編寫的濟寧史志類的圖書后愛不釋手,一口氣買了一整套。
濟寧本土作家作品
搭平臺,書店開辟本土專區讓讀者更懂濟寧
許多書店大都地處黃金地段,而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專門為本土作家開專區,如果從盈利角度去考慮,換了誰或許都會猶豫。不過,在亞龍書城創始人崔亞龍看來,書店為濟寧作家開辟專區,除了給濟寧市的文化領域增添亮點,也給讀者和作者增添了近距離交流的平臺,這對繁榮濟寧市文學事業和圖書市場起到積極和推動作用。
位于萬達負一層的亞龍書店于今年4月份正式營業,在書店較顯眼的一排書架上陳列了30余本有關濟寧的圖書。崔亞龍說,這些書都是濟寧籍作家的優秀作品,為了能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濟寧文化,傳播濟寧文化,書店特設了這塊區域。“這些年經常全國各地的跑,遇到同行聊天,難免會談起本土作家的暢銷書。如今,濟寧籍作家的作品漸漸嶄露頭角,一些優秀作品更是在全國熱銷,這讓每一個濟寧人由衷地感到驕傲。”崔亞龍饒有興致地給記者推薦了一部懸疑小說《十宗罪》,他說,這部小說相信很多人已經看過,但對于作者,我們濟寧人更應該重點關注。“這部書的作者‘蜘蛛’就是咱濟寧人。”崔亞龍說,目前濟寧作家的作品可謂是多元化發展,從具有濃厚運河文化特色的《圖書濟寧》、《濟寧記憶》、《大孔府》等歷史文化題材,到濟寧一小學教師的《我之為我——一個草根教育家的思想獨白》教育心得,再到玄幻小說《十宗罪》,后又有育才中學高三學生的《醉三國》,我市本土作家的圖書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崔亞龍告訴記者,濟寧的各個亞龍書店現在都為本土作家開設了專區,從陳列第一本濟寧本土作家的作品,到如今的三十幾本,這個量的變化也反映了濟寧文化的向上發展。如今書店開辟本土作家作品展區,不僅是讓更多市民讀到本土作家的書,也旨在讓讀者更加了解腳下的這片熱土上發生的故事,感受時代的脈搏。
濟寧籍作家的網絡玄幻小說《十宗罪》
廣傳播,精品化文學作品擦亮濟寧文化名片
2015年開始,濟寧籍作家創作的作品更多地出現在書店的貨架上。雖然之前店里也有一些濟寧籍作者出版的書籍,但是明顯感覺2015年有了上升的趨勢。”據崔亞龍介紹,這里面有很多原因,不僅有政策上的扶持、全社會對本地文化認同感的增強,市場的需求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有些外地游客希望在離開濟寧的時候,能帶走濟寧的文化,這些描寫濟寧文化歷史的文學作品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如何把這張傳播現代濟寧的“名片”更好地打出去,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本好的書籍,不僅自身要‘扎實’,也需要包裝宣傳和推廣,這是我們作為書店應該做的,這是我設立濟寧本土作家專區的初衷。”崔亞龍說,同時,作者也應讓自己的作品正規化、精品化,讓更多類似《大孔府》、《大運河》、《竹竿巷》這樣代表濟寧文化的文學作品走出去。
日前,記者在市文廣新局版權科了解到,雖然這些年我市文學創作熱情高漲,但是許多作者還缺少版權意識,成書后沒有及時進行版權注冊。據市文廣新局版權與印刷發行管理科科長李甦介紹,進行版權登記后可以更好地在法律層面對作者以及其作品進行保護。
他們,讓濟寧文化躍然紙上
楊義堂:吃透中國歷史再寫濟寧文化
出版過《大孔府》、《大運河》以及《抗戰救護隊》等多部文學作品的楊義堂,可以說是濟寧本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了。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楊義堂,曾先后在市政府辦公室、市經貿委、市孔子文化節辦公室等多個部門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多次組織和參與孔子文化節和祭孔活動,對曲阜孔府有了深入的了解,為日后出版關于濟寧文化方面的書籍打下了基礎。
據楊義堂介紹,他是受電視劇《大宅門》的影響,希望找人來寫一部關于咱濟寧文化的電視劇《大孔府》。但是,許多編劇界的大咖都說孔府的底蘊太厚寫不了。于是,楊義堂就決心自己寫一部反映天下第一家和末代衍圣公生活的電視劇本,之后改成長篇歷史小說,《大孔府》這才與讀者見面。后來,楊義堂在從事大運河申遺工作的過程中,又寫了第二部長篇歷史小說《大運河》,獲得了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在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楊義堂的第三部作品長篇文學作品《抗戰救護隊》也出版了,寫的是紅十字救護總隊總隊長林可勝帶領4000多名中外醫護人員在全國九大戰區浴血抗戰的故事,這部作品還選入了《2015中國報告文學年選》。
今年,在“一帶一路”的大形勢下,楊義堂的第四部長篇歷史文學作品《北游記:蘇祿王傳》又出版了。這部書的出版發行列入中菲兩國紀念蘇祿王來華紀念活動的一部分,菲律賓總統特使也出席了新書首發式。接下來,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一部反映改革開放成就和中國農民命運變遷的長篇報告文學也在楊義堂的醞釀之中。在楊義堂看來,濟寧作為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文學題材,每一個題材都可以成為世界級的大題材。比如孔孟顏曾和他們弟子的故事、李白的故事、大運河上的歷代河道總督的故事等等,挖掘出來寫好了,都會成為有影響力的作品。但是,寫出能反映濟寧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卻不是很容易。“想要寫好就需要把中國歷史吃透。我們的歷史圣賢,許多人都知道,不能瞎編,不能戲說,應該沿著中國文學的傳統走下去。”楊義堂說。(記者 鮑童 蘇茜茜)
范金泉:用文字喚醒繁華古城的記憶
個城市中有了水就有了靈氣,而大運河的靈氣必然會孕育出屬于它的歌者。”范金泉說,他筆下的小說,就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謠,隨著運河的流淌,它被自然而然地哼唱出來,并在你我之間口口相傳。這種文化上的傳承,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古老大運河的“歌者”。
范金泉是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自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這些年陸續出版了多篇中短篇小說集,曾在全國多家文學期刊上發表。出版長篇小說《竹竿巷》、中篇小說集《老漁洼》、《再射天狼》等,曾在省級以上純文學期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一百二十余篇、二百余萬字。
歷經十年之久的《竹竿巷》是范金泉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范金泉說,發生在竹竿巷的故事好像就停在那里,而他不是撰寫者,只是一個記錄者。交錯的時空中,他有幸與書中的人物相識,用筆將那些承載著運河文化的生命記錄下來。《竹竿巷》這部小說中大量還原了老濟寧的古建筑,比如鐵塔寺、老洋橋、東大寺、西大寺等,這些逐漸在現實生活中褪去色彩的古建筑,在小說中依然繁華。在創作《竹竿巷》的過程中,范金泉因工作需要被借調至史志辦工作,這些年在史志辦的工作經歷為他的寫作打下了厚重的基礎。而對于濟寧這座古城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
居住在竹竿巷附近已有十年,范金泉每天堅持步行穿梭于這條古巷,因為在他的心里一直住著這么一群人,他們依大運河而生,因大運河而活,大運河畔的這條古巷里承載著他們真實卻又遙遠的故事。范金泉說,如今的竹竿巷經過歷史的洗禮,它已不單是一個地方、一條小巷,它就像一顆文化的種子,在走進它的人心里生根發芽。“昔日的竹竿巷已不復存在,但文學的竹竿巷將永遠流淌。”范金泉一直相信,這座大運河畔的千年古城,用文字可以將繁華記錄,用文學可以將記憶喚醒。
孔令卓:新生代文學作者是個“三國迷”
讀高中的孔令卓,可以說是濟寧本土作家中年輕一代的代表了,在2016年暑假,她僅用兩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醉三國》。如今,這本書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在孔令卓看來,這本13萬字的文學作品是對自己十年“三國迷”的一個小結。
作為史評類書籍,《醉三國》里凝結了孔令卓幾年來對三國文化的見解和分析,孔令卓簡單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書中所寫的內容:“《醉三國》中,人物篇對9個代表性人物進行了分析、評價,故事篇則是對三國中8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了分析、評價。”
在寫《醉三國》之前,孔令卓也試著寫過一些幾萬字的小說,雖然沒有出版過。有些還被孔令卓發表在了網上,供網友們閱讀。這也是不少年輕作家所必經的道路。“上初中時,我寫過一部8萬字的小說,當時是在網上進行了連載,點擊量突破了兩萬多次。”孔令卓告訴記者。同時,大量的閱讀以及對一類文學作品的癡迷,也是進行文學創作之前必備的要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