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7-03 07:45:07
與一般農業地區相比,在有“中國菜籃子”之稱的山東壽光,農業供給側改革意味著高平臺上再起跳,是更高層次上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改革要轉化為扎實推進的大棚“兩改”:大田改大棚,舊棚改新棚;轉化為重質量、求品質的“沃土工程”;轉化為“走出去”的品牌戰略……改革如何由一把手抓、抓一把手,進而推向深入?如何抓得緊、推得動、做得實?如何奔著問題去,找堵點、解難題?
壽光北部的羊口鎮多為鹽堿地,常年種棉花,不適宜種植蔬菜,搞蔬菜大棚適合嗎?記者5月去采訪那天下午,市委書記朱蘭璽剛從該鎮調研回來,他說,這個鎮推行無土栽培,村干部帶頭建大棚,支書每人建兩個,現在搞了201個大棚。鄭家村的西紅柿,已經收獲兩茬了,一畝蔬菜的效益頂50畝棉花。在單家村的大棚里,他隨手揪下個小西紅柿嘗,可甜了。
在縣級市壽光,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個熱詞,更意味著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基層改革,一把手不抓,即便再有共識,也不一定能推動。”朱蘭璽深有感觸地說,“一把手光出題不答題不行,不深入抓更不行。一把手親力親為都不一定能搞好,‘輕力輕為’就更不可能推動了。”
“書記來村里不是看看說說,是辦真事來了”
忙活一年多,化龍鎮李家村流轉土地1200畝,建設蔬菜大棚330個,單棚年均收益10萬元以上。
瘦瘦的村支書李金標清楚地記得,去年4月14日上午,朱蘭璽帶領各主要部門負責人來到村里。見到李金標,開門見山就問:村里“兩改”,有沒有阻力,有哪些困難?
困難當然有,最缺的就是錢,李金標實話實說。朱蘭璽當即表態,市委、市政府會積極協調銀行,為村民提供貸款支持,保證大棚建設資金。他轉過頭對市金融辦主任張宏雨說:“回去馬上協調農信社和農行,出個方案。”
李金標說,沒過多久,農民貸款果然容易了,要貸的都貸下來了,還款期限也延長了。“這才知道,書記來村里不是光看看說說就完了,是辦真事來了。”
那次調研前3個月,也就是2016年元旦剛過,李金標還參加了全市農村工作會議,大禮堂里座無虛席,全市所有的村支書都來了。會議開始前,觀看了短片,6個村支書在片子里先后發言,都是大棚蔬菜有特色的村。
“專門召開農村工作會議,這在壽光還是第一次。”朱蘭璽說,他在這次大會上講“兩改”的好處,算增收賬:俗話說“一畝菜二十畝糧”,壽光還有11萬畝耕地適宜種蔬菜,如果全部建成大棚,每畝至少增收2萬元,這樣全市農民每年直接增收20多億元。
“真心干事的,市委全力支持;成績突出的,市委進行績效激勵。”會上,朱蘭璽代表市委向坐在臺下的數百名村支書說,要敢負責、能擔當。“全市將探索推行‘三評三定’考評機制,拿出工資的一半作為績效工資,根據考評結果來發放,確保大家在職有待遇、干好有前途、退崗有保障。”
大田改大棚之后,壽光菜農在收獲西紅柿。
兩個月跑了6個鄉鎮,慢慢咂摸出了味道
“兩改”動員,不是隨隨便便的決定。2015年7月,市里統一安排8個小組到農村調研,發現一些鄉鎮建起超大蔬菜大棚。朱蘭璽感到這是設施蔬菜發展的新方向。接下來,他集中兩個月時間,跑了6個鄉鎮調研,慢慢咂摸出了味道,并形成了一篇扎實的調研報告。
原來一些大棚,低矮潮濕,霉菌病害多,提溫慢、產量低,農業機械進不去、用不上,菜農勞動強度高。現在新建大棚長近200米、寬30多米,高9米,把原來大棚的“短板”都補上了,一個大棚就是一個“蔬菜工廠”。朱蘭璽跑到三元朱村村支書王樂義那里討教,還召集一些鄉鎮分管鎮長以及農技站長深入座談,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市里提出了大棚“兩改”:大田改大棚,舊棚改新棚。
壽光常年種植蔬菜60萬畝,產量450萬噸,育苗能力14億株。“讓壽光蔬菜繼續在全國領跑,實施蔬菜發展‘二次創業’,‘兩改工程’正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構建高標準大棚蔬菜生產體系的基礎工程。”朱蘭璽說。
改革奔著問題去,從問題入手,找“堵點”、解難題。“以前,大棚建不好就辦不了所有權證,也就辦不了大棚抵押貸款。經過市委協調,現在只要大棚墻體豎起來,就可以辦理所有權證和貸款。這項改革,解了菜農的燃眉之急。”壽光市經管局書記任興坡說。
想再擴大種植規模,沒有土地怎么辦?“飛地模式”應運而生。洛城街道組織屯西村菜農到化龍鎮,整體流轉3個村700多畝土地,流轉合同由兩個街鎮政府簽,菜農沒了后顧之憂。洛城鎮僅屯西、屯東、洛西等村,就在其他鎮街整體流轉土地1500畝,建設大棚197個。“改革應尊重群眾首創,依靠群眾智慧解決問題,把好經驗推廣好。”朱蘭璽說。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改在田里,水、林、路等,也先后有大動作。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壽光把水務、園林、環衛、城投等統統改制,事業單位改企業,管辦分離。改制剛開始,有老干部打來電話,善意提醒:“人家別的地方都沒動,你何必搞這么大動作?”朱蘭璽耐心解釋,市委班子決心并未動搖。
“先下督辦通知單,臺賬式管理至問題解決”
在市督查局記者看到,去年4月赴化龍鎮、臺頭鎮調研之后,僅隔兩天,也就是當月18日,督查局就向7個部門和鎮街發出關于這次調研的《督查事項通知單》,安排事項、責任單位,一清二楚;責任人,均為各單位一把手。
3個多月后,督查局又就此發了一期《督查專報》,對那次調研中安排事項落實情況“回頭看”:“調度會共安排事項13項,截至7月25日,已完成事項3項,正常推進事項10項?,F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專門報送朱蘭璽。
“先下督辦通知單,督查實行臺賬式管理,直至問題解決。”壽光市督查局副局長張曉東說。
在3個“已完成事項”中,其中一項是“金融辦負責的農村大棚兩改戶反映貸款額度少、周期短問題”,解決辦法是:單個農戶最高可貸50萬元,合作社可貸200萬元;還貸期限由一年改為兩年。
談到這個問題的解決,張宏雨回憶,那次從化龍鎮回來,他又被叫到書記的辦公室。“村支書還有一些菜農,都反映貸款額度小、還貸時間短問題,一定要解決好。”朱蘭璽當時就提要求,“農民建大棚,資金是瓶頸。銀行要求一年還款,種菜一年,連本兒都掙不回來呢,怎么還?至少兩年,農民才能喘口氣,必須實事求是。”
抓住一把手,要抓各部門、各環節的責任人,還要抓村里的“一把手”——村支書。村民建大棚,缺資金、沒經驗、顧慮多,怎么辦?鎮街黨委就鼓勵村支書組織村“兩委”委員,租上大巴車,拉著有意建棚的農戶到蔬菜產業先進鎮街參觀,學種菜經,算增收賬,比比算算,回來路上,一些農戶已經躍躍欲試了。
市里專門成立了大棚“兩改”小組,對“兩改”進度,督查局實行每月一調度,在網上和微信平臺上通報,列入年度考核。“兩改”獎勵真金白銀,對100畝以上的園區,水電路建設都予以補助,去年共補助資金940萬元。
據統計,一年半來,壽光已流轉土地6.3萬畝,新建大棚1.1萬個,100畝以上的“兩改”園區達100多個。“那些工作實、進度快的村支書,得到了應有的獎勵。”壽光市農業局副局長方來護說。
記者手記:改革不能“上熱下冷”
在壽光采訪時提到一個問題:多年來,很多外地縣市來參觀學習,想把壽光的蔬菜產業模式推廣復制下去,但不少地方錢也投了,技術員也派了,就是發展不起來。原因在哪里?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說:“基層改革,有時候開頭轟轟烈烈,但很容易有始無終,關鍵是要堅持不懈抓下去。有什么困難就解決什么困難,遇到困難不能拖,一拖,群眾就沒有積極性了。”
深化改革,一頭是頂層設計,一頭是基層落實。“抓改革在基層落地,再強調也不為過。”朱蘭璽的這個說法讓人印象深刻。
就一些地方的情況看,改革這兩頭,目前確有“上熱下冷”的現象,頂層設計豐富,緊鑼密鼓;越往基層,改革勁頭越小、氛圍越淡。在有的縣市,有人認為,改革與基層無關,什么都依賴“上頭”,自己坐等執行就可以;有人認為,改革有風險,寧可不出成績,也不愿去冒險、去擔當;有人認為,改革會觸動一些部門一些人的奶酪,不愿得罪人。這導致基層改革喊得響、動得慢、做得少。改革落不了地,方案設計再好,也只能掛在墻上、鎖在抽屜里,問題仍然存在,群眾無法受益。
靠督察促改革,對基層很管用。對督促檢查工作,中央曾提出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查認識、查責任、查作風的具體要求,如果各級能認真落實,收效一定明顯。
尊重基層首創,可以調動基層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冬暖蔬菜大棚,就是壽光農民的創造,現在幾乎種遍全國;“飛地模式”也是當地菜農的探索,如今遍及壽光。尊重基層干部群眾的創新創造,在更大范圍內宣傳好、推廣好,同樣是推動改革、促進改革落地的好做法。
(人民日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