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8-21 10:15:08
今年以來,山東省濱州市高新區全力實施“大扶貧格局+精準扶貧”模式,讓貧困戶拿到實實在在的“紅包”,共享產業發展改革“紅利”,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讓村民真正脫貧,走上富裕之路。
據了解,279名高新區機關事業干部下基層結對幫扶499個貧困戶;40個蔬菜大棚幫助20個村居脫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實現附近村莊99戶、171人脫貧;40余個“扶貧車間”,帶動農村就業人口1000余人……
濱州市高新區扶貧辦主任劉志剛說,今年以來,高新區充分發揮“八大平臺”的作用,組織安排全區279名機關事業干部下基層結對幫扶499個貧困戶1082人,確定了“一戶一人”、“一策一戶”脫貧措施,群眾不脫貧干部結對不脫鉤,并實施“陽光實策”,建立“三本臺賬”,責任分解到人,從而確保精準扶貧工作落實到實處。
劉志剛說,“消滅貧困”的工作總基調,不是層層壓碼,而是黨工委對全區154個村居、10萬人口精準摸排后做出的科學決策。為確保列入貧困人口信息的準確性,全區運用扶貧信息平臺、公眾號等現代溝通平臺,做到了精準識別。
為切實解決貧困戶就業難、村集體增收難問題,高新區重點打造了“企業+加工點”模式,依托區內企業在本地農村設立“扶貧車間”,通過把車間建在村里,把崗位送到農村,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依靠產業將扶貧工作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幫助當地貧困人口實現家門口就業,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濱州高新區副主任張新民介紹,截至目前,高新區已建成“扶貧車間”達40余個,帶動農村就業人口1000余人,其中貧困人口300余人。為鼓勵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積極性,高新區又依托相關政策制定了《關于開展“企業扶貧行動”的實施意見》,要求在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對于吸納貧困人口、殘疾人就業的企業,在用地保障、財稅政策、銀行貸款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今年52歲的張桂蓮患有嚴重的關節炎,老伴股骨頭壞死,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老兩口生活難以為繼,村里的“扶貧車間”幫他們找到工作。“在家門口打工,既不耽誤照顧老伴兒,每月還能掙兩千多塊錢。”說起現在的工作,張桂蓮十分滿意。
以“筑巢引鳳”建設發展產業園區的方式來帶動當地就業,實現產業帶動精準扶貧。園區打造的萬畝高效生態稻蟹種養科技示范園,吸引了周圍村莊2000多名勞動力就業,貧困群眾實現在家門口“上班”。將村民轉變為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產業工人,是企業給當地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下一步,該區將依托兩街道資源優勢繼續做好“接二連三”文章,力爭8個貧困村都有1個特色產業,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戶都有一項增收項目。
據悉,高新區積極探索園區引領產業扶貧新模式,利用農業示范園區聚集脫貧產業項目實施精準扶貧,由“輸血式”轉向“造血式”扶貧,夯實和增強發展后勁。2015年農業示范園設立后,引進“甬利、中植、祥瑞”等一批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落地,流轉土地4600畝,涉及12個村居,8600人,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企業+農戶”的模式,使貧困戶在產業化經營中實現“造血”增收能力,2016年帶動136個貧困戶281人脫貧。把產業項目與334名貧困人口脫貧銜接起來,構建了利益聯盟機制。還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杠桿作用,把有限的扶貧資金投入到穩定的現代農業產業鏈上,解決插花式貧困戶通過產業項目脫貧致富問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