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
2017-09-24 23:18:09
老青島的六大公園,你知道多少?
青島位于山東半島南端,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早在20世紀初便誕生了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對每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青島人而言,總有那么幾個公園具有特殊意義,承載著人們的回憶。
翻閱文獻發現,人們曾對青島歷史上的知名公園進行排序,除了作為第一公園的中山公園,那么第二、第三、第四公園……分別是誰呢?它們中哪些已經消失又成為永遠的回憶?
第一公園
第一公園即現在的中山公園,其北靠太平山,西臨匯泉灣,是青島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中山公園建園比較久,建于20世紀初,期間更是幾度改名:德國占領青島,稱“森林公園”;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改名為“旭公園”。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改名為第一公園,增建動物園。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1929年改名為中山公園,沿用至今。
現狀:園內林木繁茂,枝葉葳蕤,是青島市區植被景觀最有特色的風景區。與公園大門正對的是著名的櫻花大道。每逢“五一”前后的20天,這里有青島一年一度的櫻花盛會,青島人幾乎傾城而出,櫻花路上人潮如涌,萬頭攢動。
第二公園
第二公園(已消失)位于貯水山下、青島山北,面臨登州路,曾為德軍“毛奇炮臺”用地。園內種植多種樹木,綠樹成蔭,有小溪和亭子,配有鐵架木質長條座椅,是專供德國侵略軍操練后的休息場所。
1915年,日軍在若鶴山(貯水山)修建“青島神社”,公園改為“若鶴公園”。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改為第二公園。據史料記載,這里曾是青島文人雅士結伴游賞和消夏納涼的場所。
現狀:
如今第二公園已經消失,大體位置是在貯水山(今兒童公園)后山登州路中段醫學院門前運動場的區域。
第三公園
第三公園又名新町公園。第三公園位于市北區上海路西。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后在聊城路一帶建日本僑民“移民區”,即新市區。在其以東谷地建“新町公園”。園內遍植櫻花,建人工湖、假山、回廊,配石桌石凳,專供日軍和僑民游玩。
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改為第三公園,1934年青島工務局整修,增建了水池、運動場、看臺,露天電影場。第三公園成了當時市北區,尤其是老城區文化、娛樂和體育比賽等活動的中心,是老青島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現狀:青島解放后此處為工人圖書館和影劇院,2002年拆除建高層建筑,南部建工人文化宮辦公樓,以北建成游園,園地面積大量減少,體育場也成為露天市場。
第四公園
又稱深山公園,曾位于中山路。始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位于今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之間街心,臨近紅星影院,是一片比較方正的街心公園,樹木僅有百余株,時稱“深山公園”。
據劉少文的《青島百吟》記載:“第四公園甚平衍,無奇花異卉,樹僅百株,而在中山路側,又近福祿壽電影院。馬龍車水,遂為士女所恒游。”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將公園土地出賣,建成中國、山東、上海、金城、實業等銀行。
現狀:已消失,舊地現為銀行金融區。
第五公園
又名千葉公園,曾位于青島火車站站前廣場,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時稱“千葉公園”。1922年后改稱第五公園。有十株樹木,無園林建筑,僅有數少部分花木,圍有石柱欄桿。園內設有翹翹板、滑梯和部分長條木椅,供游客休憩。
現狀:隨火車站廣場大規模改造時拆除。
第六公園
第六公園位于市南區安徽路,原來這里是觀海山通往青島灣的一條自然沖溝,北高南低。因遍植薔薇,花開繁茂,老百姓稱“大花溝”。德國占領青島時期始建綠地,稱“梯利華茲街心花園”,是青島早期公園之一。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改稱“大村公園”。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改稱“第六公園”。
20世紀30~40年代,填溝平地變為垃圾場,至1945年前與路面齊平,種植懸鈴木、銀杏、青樸及花灌木,簡易恢復成公園。青島解放前曾一度荒蕪。
現狀:1999年這里改造整修,同年竣工開放,命名為“老舍公園”。
如今,這幾座公園中,有的仍然為人們提供著休憩的空間,有的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有的仍然為人們提供著休憩的空間。在過去,這些近代公園作為城市的配套設施,在居民的生活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現在,保護這些承載著居民生活記憶與精神寄托的公園,也成為了我們必需重視的義務工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