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17-09-28 08:04:09
在輔仁學校課堂上, 老師正在和孩子們互動。
文/片 齊魯晚報記者 徐潔
新學期,濟南高新區奧體中路學校一年級的課表變化不小:傳統的語文、數學被主題課程、體育游戲以及戲劇等課程取代,這是山東大學基礎教育集團的全課程嘗試,此舉已在該集團成員學校歷下區輔仁學校實施三年。在課程設計者看來,這是給孩子吃一盤炒好的菜還是吃原材料的區別,而前者顯然更容易讓孩子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從而愛上學習,更有動力和好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過,不分科的課怎么上?教材如何使用?
課堂:一個多小時的課程 融匯眾多學科
9月26日下午,輔仁學校二年級孩子盼望的戲劇課終于到了,戲劇課老師滕陽給這節課設定的主題是“三只小豬蓋房子”,課堂放在活動空間更大的形體課教室中。以“三只小豬”課文為藍本,孩子們有的扮演柱子、有的扮演磚塊、有的扮演花園里的花草,還因地制宜地把教室里的鋼琴布當屋頂,共同幫小豬蓋了一座又大又結實的房子。
滕陽,山東藝術學院導演系畢業后成為一名小學老師,每周,她要為一二年級的孩子們上15節戲劇課。在她看來,這節時長一個小時零十分鐘的戲劇課融匯了語文、美術、音樂等眾多學科,為了搭建房子,孩子們很好地發揮了想象力、合作能力,甚至控制肢體的能力。
戲劇課是全課程的一部分,更直觀的變化在語文、數學課堂上。
二年級主題單元課程“我和月亮有個約會”,由語文老師主講,整個單元的學習中,孩子們需要了解與“月”字相關的漢字文化,會認會寫三四十個漢字;學習了與月亮有關的詩、傳說故事、歌曲,畫出了以月亮為“主角”的畫;學習到了與月亮和探月有關的科學知識,并提出和探究問題;孩子們要觀察八月十五前一周的月亮形狀變化,以日記的形式,圖文并茂地記錄下來。最后,每個班級還要舉行做月餅活動,讓孩子們體驗這一傳統節日。
老師:上課難度大了 但是一種解放
在實施全課程的輔仁學校、奧體中路學校以及位于青島的山東大學實驗小學,小學一到三年級的課表上,已全然沒有了語文、數學、科學科目,取而代之的是一節節“主題課程”,以及戲劇、體育游戲、色彩王國等獨特的名字,主題課程有的由語文老師完成,有的由數學老師完成。
輔仁學校教務處主任董矛介紹,由語文老師完成的主題課程有著專門的全課程教材,每學期兩本全課程教材加上“部編本”語文教材,每個孩子需要學完三本書,雖然數學老師完成的主題課程只使用“部編本”教材,不過,如今的數學課堂也貫穿了全課程思維,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每堂課,在名為“體育游戲”的課堂上,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操場上擺大型積木,由此認識各種幾何體。
車麗娟是輔仁學校三年級語文老師,也是第一批嘗試全課程教學的老師之一。在此之前,她按照傳統的課本和教案教了十一年。全課程對課堂和老師的思維是顛覆性的。在她看來,全課程教學對老師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
在講“蚯蚓的日記”單元中,車麗娟戴上一頂紅帽子,扮演了繪本中的小蚯蚓,以這一角色講了一堂課;在上“蔬菜進行曲”單元時,她帶著孩子們做實驗,檢測哪種蔬菜中含有的淀粉量更大。“之前的語文課,就是概括段落、學習生字詞以及好詞好句。”她說,現在的課堂要求老師要有游戲精神,要融會貫通更多的東西,當孩子的學習伙伴和引領者,不過,這對老師來說是種解放,她發現,在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也“兩眼放光”。
集體備課是實施全課程的老師們每天的保留工作,“有教學大綱的時候,集體備課多流于形式,因為怎么教基本上是固定的。”車麗娟說,現在的集體備課是“頭腦風暴”,每個主題,可以加入什么素材、以什么形式,可以搞哪些活動,大家集思廣益,點子太多了。
觀點:讓孩子對知識感興趣 全課程符合認知規律
董矛說,全課程教學是更符合小學低學段一到三年級的教學模式,全課程不是單純的課程加減,是教育生態的根本變革。在與奧體中路學校一年級家長交流時,董矛用了一個更形象的比喻,課程就像一盤菜,一種吃法是把西紅柿炒雞蛋做好端給孩子,另一種吃法是把西紅柿、雞蛋、鹽和油分別拿給孩子,讓孩子一邊吃西紅柿,一邊喝油,你們覺得哪種孩子更喜歡吃?
上過三年全課程的孩子,在四年級回歸傳統教學時,會不會不適應?董矛說,他們謹慎考慮過這一問題,也做過實驗,讓二年級學生做傳統教學模式的考卷,結果發現,孩子們除了默寫課文類題目,在寫字、組詞、作文等方面的能力甚至更優。
作為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副理事長、總校長,在設計全課程之初,趙勇一直在考慮幾個問題:孩子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是如何產生的?他發現,升入初中,學習不好的孩子很難再改變,學習對他們來說很痛苦。
“學習之初首先應注重培養興趣,能不能有一種教育方式,讓孩子越學習越喜歡,讓孩子真正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能夠擁有提出問題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沖動,從而發現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他說。
“人類由結繩記事到發明數字,經歷了幾萬年,而孩子剛入學就讓他學數字,他如何能體會到數學的用處和美感?”趙勇說,人們在與自然共處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為了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開始總結規律,才產生了知識,到了后來,知識才越分越細,有了各個學科,但按照傳統的教育方式,孩子入學不久就學拼音、識字,對學生來講,學習就是一項任務,他們無法體會到學習的價值。
趙勇說,全課程的設計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為孩子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孩子真實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才會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沖動,從而生成源自內心的對知識的好奇,這是比讓他們會做幾道題、會背幾首詩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對人性和認知規律、科學發展規律的尊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